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现代礼仪 - 再向上升迁不可及 我跳来跳去还是“天花板”

再向上升迁不可及 我跳来跳去还是“天花板”

  白领精英面临的一个职业上的主要困惑:当职业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见识有了,能力有了,也有了一定的管理职位,可却发现,再往上升的可能性却小了,抬头就碰到了职业的“天花板”。

  大多数人,在不同职业阶段都会有“天花板”感觉。特别是35岁到40岁这个年龄段的,职位在总监、高级经理左右的,这种感觉会更强烈些。这个年龄的人,生活上基本上都定下来了,如果再重新找一个机会的话,机会成本特别大,所以对于选择就会感到犹豫。

  或者,职业的“天花板”在每个企业都天经地义存在的,应该面对并调整心态接受;或者,这“天花板”是具有弹性的,它会因人而高而低;或者,这“天花板”是可以打开的,打开后会发觉,原来它还能是扇窗户。

  35岁,我已经升不上去了

  Sam,某英资公司驻上海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该公司在中国南区的销售。35岁,年薪30万,工作时间又相对自由。多少人羡慕的工作,对于Sam,却成了一种痛苦。

  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遭遇到了职场“天花板”。

  工作表现再出色,销售业绩再创新高,Sam职位的至高点也永远只会是一个销售经理。比销售经理大的职位不是没有,但永远属于“空降兵”———按照公司的惯例,那个位置永远属于公司总部直接从香港或者其他亚太地区如新加坡派来的人员担任。Sam现在的顶头上司就是个香港人。

  这种职场尴尬,Sam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

  第一次碰到“天花板”

  大学毕业,Sam进入一家香港公司的上海分公司,一干就是六年。六年间,Sam从底层干起,一路干到销售经理,几年来业绩一直遥遥领先。但是相同的问题发生了:你干得再好,销售经理就是给你的最高职位,即便是光做销售,以这家公司的规模而言,自己在量上也很难再有突破了。

  那时候,Sam年轻,直接找老板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任何升职机会了吗?”上头的答复是:“公司就是这样子的,你还是安心工作。”明确告诉Sam已经不可能再给他更高位置,给他增加人手、增加待遇,但是职位不会再往上升了。

  这一次遭遇职场“天花板”,导致了Sam去念MBA。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MBA都是不脱产的,然而Sam却毅然辞职,放弃10万年薪的同时,还得承担高额的MBA学费。

  一次积极行动,一次消极行动,最后,还是被拦住

  第二年,MBA即将毕业的时候,Sam重新开始找工作。最后在两家公司里进行最后选择。一家是美国公司,待遇比较好,而且一进去就可以赴美国见习三个月。另一家是英国公司。考虑再三,Sam选择了后者,也就是现在的这家公司。职位跟着业绩一起上蹿,第2年,Sam就已成为负责中国南区的销售经理。

  然而,之后的5年,挂在Sam头上那顶南区销售经理的头衔再也没有变过。抬头一看,Sam再次发现天花板: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外资公司中国区的首席代表,可是拦在他面前的依然是那过不去的“公司惯例”。

  做多做少,都无所谓了

  过了而立之年的Sam,也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放弃一切重头开始的年轻小伙,种种犹豫也随之而来。想自己创业,开个小公司。虽然凭自己对国内市场的熟悉和长期建立的客户关系,这足以成为小公司的基础,但是风险无法预计,很可能的结果是还没有自己现在赚的钱多。况且自己的太太当年因为怀孕生子放弃工作,如今更是一个典型的“全职太太”,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而小孩的成长培养又需要很多钱。两相一比较,至少,现在的这个位置轻轻松松就可以保证整个家庭衣食无忧。一句话:机会成本太大。

  工作失去了向前进的动力和激情,自己创业又顾虑重重。Sam开始采取消极工作的态度。

  刚刚进这家公司的时候,Sam每个礼拜出差是家常便饭,现在除非大客户,一般轻易不出差,一种情况除外:可以带上太太孩子一道去的“出差”,而这种出差往往是出差为名,旅游为实;以前是总是根据客户的喜好把双方的沟通时间定在晚餐,经常深夜回家,现在他把所有客户的见面都安排在午餐时间;以前忙起来没个时间概念,现在公司规定5点半下班,他6点前准离开公司;就连自己以前最关心的销售业绩,Sam也不关心了,只要业绩稳定,在这个标准上做多做少,都无所谓了。(李君娜)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现代礼仪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现代礼仪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