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MBA呈现“回暖”趋势 专家为MBA报考支招
目前正值各大MBA院校招生之际。据了解,截至2003年9月,全国教育部门批准培养MBA的高校有87所,累计招收MBA约5.6万人。另外还有“经贸委班”MBA学员数约2.8万人。两种招生渠道,累计约有3.4万人毕业。除此之外,还有78个中外合作培养MBA项目,以及有些非专业机构主办的短期培训班,这其中不乏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课程缺乏现实操作性、教授内容的质量大打折扣的项目。职场人士该如何理智选择?记者为此走访了专家。
结合自身条件和目标
每个人希望通过MBA达到的发展目标各有不同。有的是想要从具体的技术人才转型为管理人才;有的是想要改变职业;有的想要管理所从事的技术或艺术领域;有的想要找一份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获得加薪;有的是想要拓展自己的商业交际圈等。
目前MBA院校有不同的种类,而且很多都有不同的侧重,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推出医院管理MBA和农业MBA,北大国际MBA侧重于金融方面等等。这就要求你应当首先尽可能明确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或事业,对自己进行一个比较清晰和理智的分析,包括自身的有关条件,拥有哪些方面的技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找到自己想学MBA的主要动机。
从三要素看教育质量
通常,考量MBA教育有三大要素:学生、教师、案例教学。
目前我国MBA教育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国外的原版教材或原版教材的中文版,这就存在不尽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自编教材又存在理论基础较薄弱、内容略显滞后、层次参差不齐、缺乏配套案例等弊病。案例教学是MBA培养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而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太少、情境教育案例更少,并且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这无疑会使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因此,选择一所有着合理课程设置、在案例教学中能够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协调的MBA学院是保证学员毕业之后能够学以致用的基础之一。
与发达国家商学院相比,中国商学院的师资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商学院大部分都是从经济学院或者其他学院过渡来的,而每一个商学院中MBA出身的教师在商学院中尚未占到50%,不仅是“大师”级的教授极少,更重要的是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老师欠缺,尤其是拥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加缺乏。当然,诸如中欧、北大国际MBA、清华经管等著名MBA院校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无一不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其打造品牌中的主要措施。
MBA回暖2004?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到现在,特别是2001——2003这几年,MBA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是以“MBA名片效应”为代表的“MBA冷落时期”。当时很多读过MBA的人都不愿意把曾经引以为荣的“MBA”几个字印在名片上,原因是MBA“物以稀为贵”的光环已经被国内鱼目混珠的MBA市场遮掩,MBA成了让人左右为难的烫手山芋;另一个则是,最近两年MBA的理性回归,从开始的“海归”变成“海待”,再到2004年初的“MBA投资汇报明显回升”,这都标志着MBA理性回归的背后,仍将是火热依旧!
MBA就业市场在2002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据当时GMAC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只有26%的MBA毕业生在毕业前3个月拿到了聘书。《商业周刊》曾统计,在美国排名前15位的商学院,大约只有55%——60%的毕业生拿到了聘书。国内的情况也很类似,甚至有的公司应聘的MBA毕业生给出了月薪2000元的惊人低价。
情况在2003年有所好转。据一份“2004年初MBA投资回报统计报告”分析:我国2002年MBA的平均年薪自2001年的高点回落到1999年的水平。但是,2003年又重拾谨慎上扬的势头,上升幅度达到22%。
面对2004年热度逐渐回升的MBA市场。业内不少专家也解释说,以往学历和职称是企、事业单位招揽人才的主要标准。但这种惟学历论在2003年有所缓解,MBA的“缩水”、“出国热”的降温以及学历的“贬值”这些理性回归,都给2004年MBA升温打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专家也提出,目前我国MBA教育和国际接轨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还没有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中国MBA品牌。现在的MBA,更多借助国际MBA的成功及学校的名气来得到人们认可。中国还缺少像沃顿、斯隆那样的商学院。随着国内如中欧、北大国际MBA等许多名校的发展壮大,国内MBA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正在逐步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边际)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结合自身条件和目标
每个人希望通过MBA达到的发展目标各有不同。有的是想要从具体的技术人才转型为管理人才;有的是想要改变职业;有的想要管理所从事的技术或艺术领域;有的想要找一份更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获得加薪;有的是想要拓展自己的商业交际圈等。
目前MBA院校有不同的种类,而且很多都有不同的侧重,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继推出医院管理MBA和农业MBA,北大国际MBA侧重于金融方面等等。这就要求你应当首先尽可能明确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或事业,对自己进行一个比较清晰和理智的分析,包括自身的有关条件,拥有哪些方面的技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找到自己想学MBA的主要动机。
从三要素看教育质量
通常,考量MBA教育有三大要素:学生、教师、案例教学。
目前我国MBA教育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国外的原版教材或原版教材的中文版,这就存在不尽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自编教材又存在理论基础较薄弱、内容略显滞后、层次参差不齐、缺乏配套案例等弊病。案例教学是MBA培养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而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太少、情境教育案例更少,并且大部分是国外“进口”的,这无疑会使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因此,选择一所有着合理课程设置、在案例教学中能够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协调的MBA学院是保证学员毕业之后能够学以致用的基础之一。
与发达国家商学院相比,中国商学院的师资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商学院大部分都是从经济学院或者其他学院过渡来的,而每一个商学院中MBA出身的教师在商学院中尚未占到50%,不仅是“大师”级的教授极少,更重要的是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老师欠缺,尤其是拥有丰富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加缺乏。当然,诸如中欧、北大国际MBA、清华经管等著名MBA院校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无一不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其打造品牌中的主要措施。
MBA回暖2004?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到现在,特别是2001——2003这几年,MBA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是以“MBA名片效应”为代表的“MBA冷落时期”。当时很多读过MBA的人都不愿意把曾经引以为荣的“MBA”几个字印在名片上,原因是MBA“物以稀为贵”的光环已经被国内鱼目混珠的MBA市场遮掩,MBA成了让人左右为难的烫手山芋;另一个则是,最近两年MBA的理性回归,从开始的“海归”变成“海待”,再到2004年初的“MBA投资汇报明显回升”,这都标志着MBA理性回归的背后,仍将是火热依旧!
MBA就业市场在2002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据当时GMAC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只有26%的MBA毕业生在毕业前3个月拿到了聘书。《商业周刊》曾统计,在美国排名前15位的商学院,大约只有55%——60%的毕业生拿到了聘书。国内的情况也很类似,甚至有的公司应聘的MBA毕业生给出了月薪2000元的惊人低价。
情况在2003年有所好转。据一份“2004年初MBA投资回报统计报告”分析:我国2002年MBA的平均年薪自2001年的高点回落到1999年的水平。但是,2003年又重拾谨慎上扬的势头,上升幅度达到22%。
面对2004年热度逐渐回升的MBA市场。业内不少专家也解释说,以往学历和职称是企、事业单位招揽人才的主要标准。但这种惟学历论在2003年有所缓解,MBA的“缩水”、“出国热”的降温以及学历的“贬值”这些理性回归,都给2004年MBA升温打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时专家也提出,目前我国MBA教育和国际接轨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还没有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中国MBA品牌。现在的MBA,更多借助国际MBA的成功及学校的名气来得到人们认可。中国还缺少像沃顿、斯隆那样的商学院。随着国内如中欧、北大国际MBA等许多名校的发展壮大,国内MBA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正在逐步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边际)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