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走出被“细节”录用的误区
在一些专业报刊和杂志上,我们看到过许多求职者由于注意“细节”而应聘成功的“经典案例”。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某家公司要招聘一名高级人才,众多的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招聘主管的问题,结果都未被录取,只得悻悻离去。而最后一名应聘者,走入总经理的办公室后,他注意到地上有一个纸团,地毯上很干净,这个纸团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应聘者弯腰捡起这个纸团时,招聘主管对他说:“请你打开看看吧!”这位应聘者打开后,竟发现了一行使他惊喜的字:欢迎您成为我们公司的一员。随后,这位应聘者就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而且还成了该公司的“中坚”。
这个成功应聘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细节往往是会被人所忽视的,而通过某个细节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某种真实状态和反应。然而,应聘单位通过某些细节“以小见大”作为录取标准就那么“合理”而“完美”吗?对其他的落选者公平吗?
诚然,时下的应聘者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怪招来吸引主管的注意。在应聘材料、外形“包装”、语言个性等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甚至对应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的细节设想了种种应对的措施。实际上,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求职观念是一种误导,它很有可能让求职者身陷泥潭。
人才评估是一门学科。那些真正要录取人才的公司并不会刻意去设计所谓的招聘“细节”。即使那些凭偶尔的“细节”打动了招聘者,而被安排在某个岗位上的人,可能得到一时的“幸运”,而要想在公司长久地呆下去,最终还是要看被录用者的真本事和日后的“造化”。 (刘卫)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这个成功应聘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细节往往是会被人所忽视的,而通过某个细节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某种真实状态和反应。然而,应聘单位通过某些细节“以小见大”作为录取标准就那么“合理”而“完美”吗?对其他的落选者公平吗?
诚然,时下的应聘者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怪招来吸引主管的注意。在应聘材料、外形“包装”、语言个性等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甚至对应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的细节设想了种种应对的措施。实际上,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求职观念是一种误导,它很有可能让求职者身陷泥潭。
人才评估是一门学科。那些真正要录取人才的公司并不会刻意去设计所谓的招聘“细节”。即使那些凭偶尔的“细节”打动了招聘者,而被安排在某个岗位上的人,可能得到一时的“幸运”,而要想在公司长久地呆下去,最终还是要看被录用者的真本事和日后的“造化”。 (刘卫)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