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和他的创富故事
请欣赏:《于超和他的创富故事》
直辖七年
1997年,他只身一人来重庆淘金。与直辖后重庆的飞速发展相伴,7年间,他完成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跨越,如今,他已经成为重庆最大防水工程公司的董事长,个人财富更是增长了数十万倍。
他叫于超,来自河南项城。重庆直辖给了这位当年只有27岁的河南人巨大的机会,正是借直辖之机,于超如今已成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
对于一座正在腾飞的城市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创业故事更能激动人心。
1997年5月30日,这是一个于超可能永远也无法忘却的日子。这一天,于超离开了河南老家,抛家别妻到陌生的重庆闯天下来了,兜里只揣了500元钱。
7年后,坐在自己豪华、宽敞的办公室里,回想起初来重庆时的情景,于超仍显得有点激动。
到重庆淘金
1994年,于超从河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端起“铁饭碗”,一个月263元的工资。仅仅两个月后,于超选择了“下海”。他先后在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的11个企业打工。
1997年,河南老家一个做防水工程的企业引起了于超的兴趣。当时,他查阅了不少资料和市场信息,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市场前景。“凡是要挖土的工程都要做防水,房子旧了也要做防水。”
恰好此时,重庆划为直辖市的消息又传来。“新直辖市必定有大量的工程即将建设。”此时的于超心里萌动着一个想法。他敲开了防水工程公司老板的办公室大门,直接地告诉老板,“我去帮你开发重庆市常”老板答应了于超的要求。
于超在重庆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在菜园坝。身上只有不到500元钱的于超来重庆当晚,就在菜园坝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一间便宜旅馆,每天住宿费7元。
“当时每天的伙食费也就3元。”于超告诉记者,当时出门乘公共汽车也要算算账,能走路就尽量走路。
打开重庆市场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如何打开市场也在于超面前横了一道杆。“当时的状况是,外地来的新产品没有企业敢用,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没有卖出一件产品。”于超告诉记者,开局的日子有点难熬,没有办公室,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处跑市场,请教专家,希望能找到市场的突破口。
最后,于超以赊销的方式,在来重庆的第一年卖出了40万元。这个小小的突破让于超有了信心,而前期为打开市场所作的准备也开始有所回报。
1998年开始,主城区进入建设高潮,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动工。防水工程材料也有了用武之地。像大都会广尝地王广尝朝天门广场等均使用上了这种防水材料。
于超告诉记者,他当时站在长江大桥南桥头山头上,望着渝中区大片的旧城区内心激动不已。“大量的旧城改造即将启动,防水市场的机遇就在眼前。”
1999年初,于超率领的防水材料已经占领了重庆半壁江山。而此时,由于公司人事变动,于超被总公司召回河南。
于超在重庆的第一次淘金嘎然而止。于超告诉记者,“其实第一次到重庆淘金个人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不过市场显露出来的商机激起了我创业的野心。”
二进重庆创业
“只要有一张火车票,到重庆就能找到一席之地。”1999年下半年,于超揣着1000元钱,再次返回重庆开始创业。
机遇再次光临有准备的人。刚到重庆一个月,于超被一家曾经是对手的外地防水公司看中:于超拿订单,对方供应材料,双方联手做市常一年时间,于超赚到了200万元。
“这是我在重庆赚到的第一桶金。”2000年,于超拿着赚到的200万元在重庆注册了重庆市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于超的身份一下子从打工仔摇身变成了老板。
“全国的防水工程有600—700亿元的市场,其中重庆至少就有10亿元。”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市大型基础设施工程30%%都是由于超做的防水,包括江北机尝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龙湖花园、华宇花园等。目前,于超手上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
“在重庆7年,看到重庆的发展速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超说,短短几年时间,重庆的城市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