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炒穷小子 发奋成大亨
“炒鱿鱼”炒出潮派企业大亨
15岁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炒掉时,没有人预想到年仅15岁的穷小子会成为香港佳宁娜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裤大王,进军深圳作为内地大本营、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
近日,深圳和香港近400位工商界人士乘坐一架波音777飞机,从深圳出发前往湖南益阳,参加佳宁娜益阳梓山湖公园整体开发经营项目奠基。
这是港深企业迄今在广东之外的泛珠三角最大的投资项目,总投资28亿元。这么大的资金为什么要投向一个内地三线城市?风险有多大?效益有多少?不少人充满疑虑。但是,当他们实地考察之后,才猛然意识到这个项目在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城市圈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大家再一次为嘉宁娜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介璋的眼光和胆略所折服。
涉足制衣打工仔成“牛仔裤大王”
马介璋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投资深圳的港商代表,还因此带动大批港人投资深圳及广东其他地市。
1949年,7岁的马介璋随父母从广东潮阳去到香港。全家人挤住在香港贫民区的一间小木屋,睡梦中曾从小阁楼上踩空摔下来,下巴至今还有伤痕。15岁初中毕业,马介璋到母亲打工的一家毛衣厂当学徒,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懂的他,到母亲的工作间询问应该怎么做,被老板碰上,认为他贪玩无心工作,当即炒他“鱿鱼”。马介璋安慰母亲时是这样说的:“终有一天我要开比他大十倍的工厂!”
第二份工作是当牛仔裤裁缝的学徒。机敏的马介璋很快成了熟练工,白天在车间缝牛仔裤,晚上还做缝纫,一天工作18个小时,每个月能挣300多元。干了两年,除去交父母补家用的部分,自己也攒下1500元。一心要改变自己打工命运的他,迫不及待地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用这笔钱租下一间地铺,买了两台旧的制衣机,然后与大厂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发给家庭主妇加工,再收回来自己做“上裤头”等工序。这样的家庭式加工一干就是三年,他从中赚取差价,做得十分顺利,铺位规模逐年扩大,竟盈利10多万元,雇工达到2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