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大学生创业 - 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小王是我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应届研究生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他成为国内一所知名网络搜索公司的实习生。实习期结束,小王顺利拿到了该公司的聘书,月薪8000元。但就在小王决定择日上班之时,另外一家致力发展搜索业务的门户网站向他开出了2万月薪。
 
    他毫不犹豫转投该网站门下。

  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事件背景下,IT人才市场却出现如此让人咂舌的就业状况。实在让人感到既困惑又惊讶。难道IT人才市场真的暴热起来?

  人才错位

  “目前IT人才市场谈不上回暖与否。”太和顾问人力资源专家季征说,“实际上,IT人才市场的大环境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错位。”季征介绍说,单纯说IT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都是不太科学的,“IT人才市场有自己的特点。”

  季征认为,IT行业在入门级人才上,是“供大于求”的,但是在一些具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位置上,“企业人才缺口很大”。由于IT行业具有年轻化的特点,从事该行业的也大都是40岁以下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群,所以这个行业每年可以吸引一大批毕业生进入。“但由于该行业变化非常快,技术、应用、需求、业务的开发等等都处于高速变化和发展中,而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体制跟不上这样的发展速度,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立刻被企业所采用,由此就造成了人才错位现象。” 人才错位的结果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零工资就业”,而另一方面企业却是“一将难求”,高薪却找不到“强人”。

  人才“错位”还直接造成了人才的“断代”。由于行业的发展速度快于人才成长的速度,最终就在专业人才和入门级人才形成一个断层。而这个断层,便成为了各企业花大价钱集中“挖角”的地带。新浪中国人力资源步总监段冬坦率地对记者说:“我国的教育体制在IT行业人才培养上,明显滞后于行业本身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学习和提高,所以对于有些需要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来培养他们,而宁肯出高价选择能马上带来回报的人才。”

  企业对IT人才的细分的要求,也是使得某类人才暴热的原因。现在的IT领域里,那种大而全的公司越来越少,市场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是那些在细分领域市场有建树的公司,最好的例子就是网络搜索公司。企业业务细分相对应的就是人才的细分。“当企业发现某种技术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一大批的企业会蜂拥投资该领域,从而使该细分领域人才迅速被抢夺,形成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季征说。“总体说来, IT人才市场始终还是暖的,只是暖的地方不一样。”

  三类人才走俏

  企业越来越走向细分市场,这一趋势在最近崛起的互联网新贵中尤为突出。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拿到超过1000万元投资的互联网公司大约20家,“拿到钱干什么?就是扩张,招人是必然中的必然。”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主联盟王翌说。而在这些网络公司所短缺的人才当中,搜索人才首当其冲成了香饽饽。

  以网络搜索业务为例, 除Google、百度两大巨头以外,微软MSN、Yahoo中国、搜狐旗下搜狗、新浪旗下爱问、QQ旗下的SOSO以及一些专做分类搜索的公司,目标市场都是在急剧扩

  张的搜索市场。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还有一些专门的搜索业务会发展起来,比如视频搜索、图片搜索、比较搜索等 。如果把国内搜索引擎作为主要业务模式的企业和项目,加起来不下50个。而在这50多个项目和企业当中,真正搜索量可以达到与百度和Google抗衡的却是少之又少。“搜索技术在一个数量级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可以做,”王翌说,“但是真正要上一个台阶,比如从百万级跨越到上亿的时候,很多新的问题是那些只做过百万级搜索的人想都没想过的。”这也就说明,具有实战价值的专业人才实在是奇货可居。

  而随着软件公司向互联网在线方向转移,软件和互联网都“兼容”的人才也日渐紧俏。软件人才转向在线业务相对来说较容易,但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取决于人才对于互联网业务的了解程度。如果很了解互联网业务是怎样运作的,那转型的成功率会很高,而且本身的业务也会很强。而这样的人才自然是不可多得。

  除此之外,目前互联网业务中市场人才也属稀缺资源。王翌对此就感受颇深。 “很多人都认为做市场就是花钱推销品牌,事实上并非如此,互联网公司中能把做市场做到位的人才目前还属凤毛麟角。”王翌说,“花10万带回来100万的效果和花100万带回来100万的效果甚至于花1000万带回来100万的效果,其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在王翌看来,能够站在互联网平台上,了解互联网运作模式并据此来“花钱推销”,进行合理配置资源的人才是互联网公司合格的市场人员,而目前的情况是,“我们能招到的人,能力还不能达到要求。”

  挖人不如留人

  “现在互联网领域,投资人比创业者多;创业者比打工者多。”有人如此戏谑地描述互联网企业在Web2.0时代中所面临的境遇: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资本涌入;而另一方面,却是拿着钱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造成这样的情况,是与互联网企业的人才观念很大关系。”季征认为,迫于投资者或者市场的压力,很多互联网企业选择了一种更为快捷的人才体系:挖人。在互联网业发展呈现一日千里态势的时候,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不愿意自己培养人才,而喜欢去挖那种可以“现成”就能上手的人。但是,挖来挖去,人才只是那么多,企业将不得不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去抢夺人才。他以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作说明,“也许挖人走的那家公司得到了这个人才,但是它可能付出的是超过这个人可以回报给企业价值的代价。”季征认为,这样做,只可能造成恶性的循环,最终,企业面临的状况是:钱花出去了,却没招到合适的人。

  人才流动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很常见,但是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的保留。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各个企业都说重视人才,但是真正能把人当做资源的公司并不多。人才属于企业的软性资源,对软性资源的投资取决于公司的管理层的想法。硬件资源,比如机器是会一年一年折旧的,但是软性资源,利用得好,可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但是回报的周期会比较长。

  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就像企业其他资源一样,会带来实际收益。而如果每个企业都投入一点的话,换来的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才环境的生成。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投入远远小于挖人的成本。因为花大价钱挖人,也相应提高了运营成本,成本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可能没有了。

  2005年平均人员流动率控制在18%的新浪中国,在人才保留及培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做法。“留住人才,与公司的品牌、企业形象、经营理念和文化等都有关系。”段冬介绍说,新浪在公司里为有子女的员工设置了专门的房间,请了阿姨来照顾孩子,为的就是营造“家庭”的氛围。“影响员工工作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家庭的部分,这么做也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员工的归属感会增强很多,认为企业在乎他们。”

  能否在企业中得到足够的上升空间,也是决定员工去留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中国职员最关注的问题是,他们能否得到直接领导的认同。而如果得不到认同的时候,职员会选择离开公司。“在新浪,我们尽可能

  为支持员工的想法,为他们提供上升的空间。”段冬介绍说,曾经有位新浪销售人员因为竞争对手开出了2.5倍的薪水而离开,但是6个月后再度回归。他告诉段冬,之所以选择回归,是因为新浪能够给他更为宽松的环境做他想做的事情。“新浪有一个口号是Enjoy your work(享受工作),提出的就是胜任工作,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干喜欢干的事情,担应该担待的责任,这样的企业,我想就是可以留住员工的。”

  留住了人,既而就是培养人才。段冬提出,人才的成长分两个渠道:专业型和管理型。人才可以成长为一个专业的专家型人才,或者成为一个具有掌控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但是,这通常和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所以企业的培养就需要根据个性来制定。”在新浪做搜索的技术人员中,级别已经达到了研究员,薪水比很多老板都要高。在新浪,做专家和做主管一样,都是可以得到提升的职业发展路线。因为“我们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体现出员工的业绩,”段冬说,“对于那些肯动脑子干活的员工,哪怕他只是一个监控网站内容或者只是负责更新新闻条目数的人,只要他能在大家平均更新30条的时候,自己做到了60条,为什么不升他呢?”

  段冬将新浪在人力资源上的很多优势归功于其绩效评估体系。2003年7月开始在新浪中国试运行的体系,包括目标设定、行动计划、计划调整、绩效评估等一系列的设置,“很像每个季度的一次考试,员工可以根据成绩了解到自己做得到底如何,有个盼头。”一位新浪市场部的职员介绍说,除了评估,人力资源部每个月10门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员工选择发展的方向,“如果你需要一些特殊的培训,主管也许会为你请单独的老师。”

  更理性一些

  无论是人力资源主管、公司主管或者人力资源专家,在谈到人力问题的时候,同时谈到了个人自己的职业观。“不是说薪水高就一定好,”段冬说,“满足感更重要。薪水高意味着老板对你的期望也高,压力也大。薪水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但首先,你要知道自己价值几何。”

  这样的问题,更值得刚毕业的大学生思考。“学生对于自我的价值没有太大的概念,不明白自己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对于薪水的概念,有可能还停留在同学之间的比较上。”季征认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是一个职业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上的跳槽,才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价值,而不能仅靠“有奶吃就是娘”的概念来主导自己的职业路途。

  Web2.0概念的持续火热,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催生了泡沫,让许多没有步入社会,不了解行业的学生产生了很多幻想。“在我接触到的学生创业群中,现在看起来的失败率是99%,”王翌说。学生创业者的心理是在逃避打工的艰难,但是对于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大部分的学生是不具备的。在比较浮躁的大环境里,一个项目被开发出来的时候,有人排着队来拿着钱投资,很容易就让人晕了头脑。”王翌说,“学生在实验室里的一个成果也许就会吸引风险投资的注意力,而他们可能将这种注意力看得太重,没有实际考虑自己的价值,所以人才需要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理性一点。”




大学生创业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大学生创业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