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常识 - 大学生初涉职场十一大“病毒”

大学生初涉职场十一大“病毒”

病毒一:求职面试的虚假和浮躁

面对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招聘会,大学生求职哪个不是场场不落,送简历如撒传单,可由于屡试不爽,莘莘学子感到择业艰难的烦恼。正所谓浮必显、躁必急,因此各类“毒素”也慢慢渗入了人才市唱——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书以及装帧精美的虚假简历甚至徒具其表的各色人才“包装”。

例如,某外资巧克力厂商的招聘会上,一名应聘女学生向面试经理特别提出自己从头到脚连眼睫毛都是咖啡色的。

汪大正认为大学生在面试时是有“规”和“距”的。首先保持学生的本色是最重要的,清晰简洁地介绍自我,准确地回答问题,然后,坦诚自身的缺点而不是回避。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美国青年在应聘几十次、投放了几百份简历都没有成功后,他写了一份全是缺点的个人简历寄给了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但是没有想到他竟然得到了录用,人力资源总监的解释是他愿意接受一个敢于正视缺点的人,而不是想尽办法伪装的人。

病毒二:职业理想成为借口

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愿意归罪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例如,一个学土建的学生在没毕业时就已经认定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可言,并自认为有一定的艺术细胞,立下了“弃理从文”的职业理想。他毕业后一心要当主持人,结果一事无成,最终靠学过的土建知识找了设计师的工作。

汪大正指出当你不能在“兴趣”中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兴趣”;当“肚子”和“面子”不可兼顾时,只能先解决“肚子”后考虑“面子”。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避免此类病毒,虽然那个学生认为自己有文学或艺术才能,但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报考这类院校,这是务实和客观的态度,在择业的问题上,也应该同样抱着谨慎而实际的态度,理想不是借口托辞。

病毒三:择业强求“门当户对”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喜欢按门第划分,如北大、清华就应对应IBM、惠普等国际大公司,但是这样造成了大量未能如愿者的失魂落魄甚至自暴自弃。难道选择职业时真的要门当户对?例如,某名牌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如愿进入了一家国际公司,但是他很不满意,他认为上司和领导都不如自己有能力,甚至为公司制定了未来的战略规划,但是不久公司就辞退了他,理由是他连和下级沟通30分钟的能力都不具备。

郭松说,择业是条件相对对等的选择,用人单位和个人双向的选择,所谓“门当户对”是不存在的。大学生求职中不应该有这种门第观念,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择业的大门向每一个大学生敞开,但是对自己的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失落感。双向选择的“双”字是相互认可和接受的同义语,如果因所谓的名牌效应被拒之门外,又何必偏要非它不入呢?名牌大学并不等于名牌大学生。

上 页 1 2  3  4  下 页  

创业常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常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