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豪 英雄莫问出处
其实,除了上述秘密外,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浙商创富的“基因”。例如有“冒险王”绰号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是冒险创新的典型:从偷偷摸摸搞摩托,到“未婚先孕”搞轿车,到搞足球后状告中国足协,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有点肆无忌惮。但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的拳打脚踢每一次竟然都成功了。有人因此得出结论:李书福的生存空间正是他胆大包天拳打脚踢出来的,正是因为他比别人胆大,他才能抢先一步,抢得竞争先机,才能一步步地做大,当然他争取的本来就是合理的东西,而那些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本身也正在逐步冰释瓦解之中。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还告诉记者,浙江老板大都出身低微,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是创业的起点,但他认为,浙商集中到一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爱惜民力,善小而为。浙江人信奉一个观点:发展经济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动群众则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
尽管民间有“英雄莫问出处”的习惯,但人们对近年来活跃市场经济舞台的浙江民企老板仍然充满诸多好奇。今年7月,浙江个私经济大会评选出浙江非公企业100强,首次把浙商们的出身、年龄以及文凭等资料公诸于众:鲁冠球(58岁)———打铁匠;徐文荣(68岁)———农民;南存辉(40岁)———修鞋匠;吴鹰(44岁)———教师;胡成中(42岁)———裁缝;楼明(30岁)———军人;李如成(52岁)———农民;郑元豹(46岁)———工人;郑坚江(42岁)———修理工;汪力成(43岁)———丝厂临时工。
记者粗略数了数,在浙江非公企业100强中,约有90%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低微。除了后来的培训深造外,他们创业初期的文凭大多只是初高中文化。
周晓光——练摊的练成饰品皇后
1978年,17岁的义乌女青年周晓光凭着自己的勇气和自信,怀揣母亲借来的几十元本钱,上东北挑着货郎卖起了绣花样。她经常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赚了2万元。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两人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然后,她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爱美天性,选定了经营饰品。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买下了店铺。1995年7月,夫妻俩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几年时间,这家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现在,周晓光有了上亿元资产,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
宗庆后——卖冰棍的缔造了娃哈哈
和周晓光一样,浙商的第一桶金不少是靠艰辛的血汗挣来的。同样是在1978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辍学后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温州少年后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他就是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回忆自己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少年时代,南存辉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修鞋那阵子,我每天赚的钱都比同行多,我就凭自己的速度快,修得用功一点,质量可靠一点。”1984年,南存辉与刚刚20出头的裁缝胡成中合伙,在一间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后来这家厂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泰集团,一个就是今天胡成中麾下的德力西集团。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宗庆后身上,1987年,当47岁的宗庆后还拉着平板三轮车奔走在杭州街头推销冰棍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0多年之后,由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而他的创业很简单:借款14万元创立了一个小食品厂,从卖冰棍起步,靠一种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
鲁冠球——打铁的构筑起万向系
鲁冠球先做农民,后做打铁匠。1969年,他受邀请担任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10年时间靠作坊式生产有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3年,他承包了万向节厂。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了万向节厂的股权,组建了当时还颇受争议的私营企业,1990年万向集团公司成立。1993年11月,“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0~2001年间,鲁冠球又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公司。就这样,鲁冠球在中国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
“万向系”不仅在中国扎根,1997年8月,万向集团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大门,成为向通用供应产品的第一家中国内地企业。2001年8月,鲁冠球又完成了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的收购,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王均瑶——辍学的成包机第一人
最为“胆大包天”的当然是温州商人王均瑶:一个16岁辍学的青年,最后成为让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1991年,王均瑶只是一个在湖南长沙讨生活的温州小商人。那年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1200公里的漫长路程中,他无意中说了句汽车太慢了,一位老乡开玩笑挖苦他:“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一句玩笑话,激发了王均瑶的蓝天梦想。就这样,王均瑶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就连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也预测,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包飞机”包出的第一桶金,王均瑶投在了奶业。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其后他又投资了温州的出租车经营权,但到了2001年,王均瑶明确了发展主业:航空+乳业。35岁的时候,王均瑶又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在新诞生的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