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机会到底在哪
一项针在京城大型写字楼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6.71%的白领想在5年之内自己当老板。但想当老板和当上真正的老板,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却并非易事。中国第一份创业观察报告———《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显示,在2002年,参与创业的中国人中,有60%的人属于生存型创业,另外40%的创业者属于机会型创业。在GEM的研究中,37个国家和地区从总体上看,创业活动以机会型创业为主,生存型创业为辅,而中国的创业活动正好相反。在行业的分布上,中国更多的创业机会集中于零售、旅馆和餐馆。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解释,机会型创业是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而生存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创业者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彦福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在我国,机会型创业的典型代表大多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空间技术、化工技术、海洋技术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机会比较多,并且其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将来很可能做成比较大规模的公司。
机会型创业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姜教授表示这是一个国际创业研究和国内创业研究一直都普遍关心的问题,美国的研究有从性格特征去考量创业者的,也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从整个研究的情况看来,关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实质上既来自于寻找也来自于边干边判断。国外有一本书专门谈到如何识别创业机会,最终它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是创业企业家的个人特性,特别是他的感觉敏锐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判断力;二是创业者以往的经验,以往从事过的工作的具体经验对后来的创业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也许后来的创业与以前的工作看似毫无关系,但这些经验也至关重要;三是社会网络,创业者的生活圈子,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如兄弟姐妹,还有工作中结识的朋友,以及大学的同窗好友,据了解,同窗好友这个圈子的影响在创业过程中要大于家庭成员的影响;此外,创业者个人的判断力、认识力以及创造力或遇到问题时的态度等也很重要。
姜教授介绍,创业机会的类型,姑且把它叫做创业的方式,有以下两种: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再寻求市场需求;先发现新市场的需求,再去寻找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或新产品两种。后者讲的技术未必要求一定是新技术,很可能只是对现有存在技术的一种改良。
姜教授认为,从以往的情况和个人的经验来看,对机会型创业者的要求要高于生存型创业者,机会型创业者学历都比较高,另外,他们大都有在大型或高科技公司的相关工作背景。因为这可能决定了创业者们的社会网络关系。据调查显示,创业者的朋友圈子中是些什么人,会给创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国从事机会型创业者都具备有哪些特征?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这方面的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在采访中,姜教授谈到了机会型创业者应具备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首先是从个人的个性上来说,这类人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比较高的追求;其次,他还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因为在创业活动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从事任何创业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并且随时都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发明赛上,清华材料系三年级同学丘虹云研制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引起了即将毕业的自动化系王科的关注,当时想要自己创业的王科就产生了把它推向市场的念头,于是组织了一些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并且于1999年5月底,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凑齐了50万元,开始了这个创业团队自办公司的历程。
如今已是北京施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科回忆起他们创业的过程真可谓感慨万千。他说:“在创业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失败、痛苦甚至是绝望,然而这些困难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因为无论经验还是对事物的预计能力都需要慢慢锤炼。”
另外,姜教授还指出,国际上有过研究显示,从事过创业的人再进行创业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因为在创业过程中会培养较好的对事物进展的把控能力。
并且他还指出,在大部分成功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很少是按最初的设想一步步走到底的,很多企业都是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包括公司的业务、产品、技术甚至是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调整之中的,并且这个过程是在学校课堂上、书本中或是案例教学里都无法学到的。
此外,姜彦福教授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因为所有创业活动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团队的合作。有些人也许技术非常过硬,但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都非常差,这样的人是很难创业的。机会型创业者起码应该具有一定的领袖气质或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根本不可能从书本和学校里学到的。
[网络]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解释,机会型创业是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而生存型创业,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创业者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彦福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在我国,机会型创业的典型代表大多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空间技术、化工技术、海洋技术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机会比较多,并且其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将来很可能做成比较大规模的公司。
机会型创业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姜教授表示这是一个国际创业研究和国内创业研究一直都普遍关心的问题,美国的研究有从性格特征去考量创业者的,也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的,但从整个研究的情况看来,关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实质上既来自于寻找也来自于边干边判断。国外有一本书专门谈到如何识别创业机会,最终它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一是创业企业家的个人特性,特别是他的感觉敏锐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判断力;二是创业者以往的经验,以往从事过的工作的具体经验对后来的创业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也许后来的创业与以前的工作看似毫无关系,但这些经验也至关重要;三是社会网络,创业者的生活圈子,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如兄弟姐妹,还有工作中结识的朋友,以及大学的同窗好友,据了解,同窗好友这个圈子的影响在创业过程中要大于家庭成员的影响;此外,创业者个人的判断力、认识力以及创造力或遇到问题时的态度等也很重要。
姜教授介绍,创业机会的类型,姑且把它叫做创业的方式,有以下两种: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再寻求市场需求;先发现新市场的需求,再去寻找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或新产品两种。后者讲的技术未必要求一定是新技术,很可能只是对现有存在技术的一种改良。
姜教授认为,从以往的情况和个人的经验来看,对机会型创业者的要求要高于生存型创业者,机会型创业者学历都比较高,另外,他们大都有在大型或高科技公司的相关工作背景。因为这可能决定了创业者们的社会网络关系。据调查显示,创业者的朋友圈子中是些什么人,会给创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我国从事机会型创业者都具备有哪些特征?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这方面的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在采访中,姜教授谈到了机会型创业者应具备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首先是从个人的个性上来说,这类人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比较高的追求;其次,他还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因为在创业活动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从事任何创业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并且随时都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发明赛上,清华材料系三年级同学丘虹云研制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引起了即将毕业的自动化系王科的关注,当时想要自己创业的王科就产生了把它推向市场的念头,于是组织了一些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并且于1999年5月底,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凑齐了50万元,开始了这个创业团队自办公司的历程。
如今已是北京施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科回忆起他们创业的过程真可谓感慨万千。他说:“在创业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失败、痛苦甚至是绝望,然而这些困难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因为无论经验还是对事物的预计能力都需要慢慢锤炼。”
另外,姜教授还指出,国际上有过研究显示,从事过创业的人再进行创业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因为在创业过程中会培养较好的对事物进展的把控能力。
并且他还指出,在大部分成功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很少是按最初的设想一步步走到底的,很多企业都是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包括公司的业务、产品、技术甚至是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调整之中的,并且这个过程是在学校课堂上、书本中或是案例教学里都无法学到的。
此外,姜彦福教授还提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因为所有创业活动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团队的合作。有些人也许技术非常过硬,但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都非常差,这样的人是很难创业的。机会型创业者起码应该具有一定的领袖气质或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根本不可能从书本和学校里学到的。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