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政策法律 - 域名抢注经济性质难定 国家相关政策需出台

域名抢注经济性质难定 国家相关政策需出台

  从珠穆朗玛高度重定,到“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国家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转眼间却让一些与此不沾边的人实现了发财梦想。据媒体报道,“8844”、“8844443”、“shen6”以至“神六”宇航员姓名构成的域名已经被抢注一空,随即在网上以数万、数十万元的高价拍卖。
  此情此景,折射出国内域名交易市场目前的火爆程度。

  “玉米虫”抢食互联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8月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我国.CN域名注册量已经达到了72万个,首次超过日本(域名数为63万),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凭借这一数量,中国也已成为全球国家与地区顶级域名(ccTLD)的十强之一。

  国内域名注册数量的暴涨,与一个特殊的域名投资者群体有关,他们就是所谓的“玉米虫”。

  在互联网上,域名大致相当于一种标明地址住所的门牌号。可以说自打互联网诞生的那天起,域名也就随之出现了。既然是“门牌号”,就不能够重复和错乱,因此域名作为一种资源而言必然是有限的,并且要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域名资源既是有限的,就必然可以用来买卖,“玉米虫”角色由此而产生。我们知道,互联网产生自美国,因此最早的域名管理机构也出现在美国。得产业先行之利,美国人在其他国家认识互联网之前,就已经将.com、.net、.org等顶级域名资源大量占为己有。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美国企业和个人就在全球高价炒卖域名,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玉米虫”。

  “抢经济”性质难确定

  对“玉米虫”来说,域名交易的风险性不是一点没有,但风险系数一般不是很高,这是导致域名交易日渐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简单说来,“玉米虫”保有一个域名所需费用,一年不过人民币数百元,而其一旦交易成功,获取的回报却可能是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在此,Google域名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然而受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中国“玉米虫”还是不能与美国“玉米虫”相比。据报道,目前全美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域名等待出售,平均价格1.4万美元以上。而在已成交的国际顶级域名中,价格最高的一个竟然达到750万美元。

  抢注及买卖域名,究竟是一种正当的投资行为,还是巧取豪夺的投机?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如果仅仅是涉及简短、易记却无特定含义的域名(如“123”、“321”“abcd”之类),则应当认为是一种正当投资;而如果是有意针对特定名称(如一些著名企业的厂名及商标)的抢注,那就显然是出于投机的目的。其二,由于法律建设上的滞后,以及各国对域名买卖的见解不同,实际很难对域名投机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由此也就无法采取法律手段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域名抢注之风的盛行。

  举例来说,几年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宜家(IKEA)”CN域名官司,最终是以抢注者败诉并向宜家公司无偿交还域名而告结束。而就在几个月之前,Google公司却是花费上百万美元从同一个抢注者手中买回了域名。客观地说,Google这样做似乎是为了尽快拿到域名使用权,避免被旷日持久的诉讼程序所拖累,但其实也是由于对能否打赢官司心中没底所致。

上 页 1 2  下 页  

政策法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政策法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