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英,小女子一碗米粥打天下
熬出来的才叫粥
当豫北农家女王丽英在扛着背包走进大武汉时,她还只是一个扎着两条小辫子,身体瘦小的二十岁的小姑娘。亲戚就为她找了个在医院做陪护的活。
王丽英做陪护的对象是一位60多岁的潘姓太婆。有一天,潘太婆说想喝一碗粥,不到一小时,潘太婆的儿子就做好了一锅稀饭。不曾想,潘太婆喝了两口,就放下不喝了:“不是那味。”潘太婆摇摇头。一旁的王丽英看出了苗头,她说:“太婆,明天我给你做一碗稀饭,你尝尝。”
经过一晚上的努力,具有北方风味的大米粥让王丽英做成了。她匆匆漱洗完毕,端起锅就往医院跑去。
一进病房的门,王丽英就说:“太婆,尝尝我的手艺。”说完,亲手添了一碗粥,又加上自己腌制的、切成细丝并洒了香油的大头菜,递给了潘太婆。潘太婆一看冒着热气的洁白大米粥,粥面上还飘着几滴融化的、金黄色的香油,不由得拍着腿说:“就是这味,就是这味。”说完,接过碗筷,忽拉、忽拉就大口吃了起来。潘太婆疡了好几天的胃口,被这大米粥刺激起来,一连吃了三碗,连佐餐的咸菜也吃了个干净。同房的病人见一连几天都无精打采的老太太一时精神气十足,还以为是吃了什么高级补品,等到凑近一看,却是平常的大米粥。好奇地尝了尝,也都觉得味道不同一般。忙向王丽英打听是在哪买的,等到王丽英说是自己的手艺时,她们不禁交口称赞起来。
开个粥铺叫做“绿灯笼”
潘太婆住了半个月的医院,天天早晨都喝王丽英熬的粥,连带的同房的病友也掏钱请王丽英帮忙熬粥。等到潘太婆病好出院时,一些病友连呼再也喝不到这样好的粥了,语气里充满了遗憾。还有的人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建议王丽英不用去干护理,不如去专们卖稀饭,一定可以赚钱。
说者无心,但王丽英却动了心。于是,她一边继续作着护工,一边为开粥铺作着准备工作。
1998年10月,王丽英开始了一心一意地做起了卖粥的生意。由于本钱少,她没有实行店铺经营,而是推了一辆四轮小车,熬了一大锅稀粥,沿街叫卖。亲戚对她说,武汉人有消夜的习惯,让她在路边的大排档里去兜售,生意兴许会好一点。王丽英干了两个月,一算账,并不比当护工强多少,还不算每晚的操心熬夜。她真有点泄气,觉得还是干护工算了。倒是亲戚觉得她是个可造之材,鼓励她说:“别打退堂鼓。先想想经营的思路,看看有无可改进的地方。反正本钱也小,再试一段,实在不行再说吧。”王丽英在亲戚的启发下,静心想了想,觉得生意不成功的问题是出在沿街叫卖上:一是不起眼,不易引起人的注意,多数情况是顾客顺便就吃,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回头客;二是无法保持纯正的口味;三是无法让人确信粥的卫生程度。有了这些缺陷,当然就说不上有什么成绩了。
问题找出来了,王丽英觉得又有信心干下去了。她决定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店铺式经营。亲戚也支持她,主动拿出三千元钱作为投资,并帮她以月租三百元租了一间临街的门面。1999年的正月十五,王丽英的粥铺开张了。在为自己的店铺起名时,她看见了满街都是为正月十五赏花灯而出售的灯笼时,灵机一动,就为自己的粥铺起名为:绿灯笼。
绿灯笼粥铺开张的第三天,来了一位王丽英熟悉的客人:就是她曾经护理过的潘太婆。潘太婆高兴地说:“这下好了,你开起了这个小餐馆,我以后就可以常来喝你做的粥了。”潘太婆说到做到,她不仅自己隔三岔五地光顾,还自动帮王丽英作广告,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来拉来喝粥,还让这些人到处宣扬,说绿灯笼的粥地道,一时倒使得王丽英的小铺子里热闹非凡。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天气慢慢热了起来,再加上品种的单一,王丽英的生意又开始下滑,顾客也在减少。王丽英觉得必须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她发现在她粥铺里喝粥的老年人都有健身的习惯,他们大都起得比较早,她想:能不能把喝粥与健身结合起来呢?这也许会是一个增加客源的方法。她又想到在自己的家乡有一些长寿的老人常喝的一种糯米粥来:那是用糯米加几大片生姜,放入砂锅内煮至水开,然后再放入带须的大葱白,再煮至米熟,最后再加上两勺香米醋。虽说是乡村不起眼的小吃,但说不定能让城里人尝出新味来。
有了新品种,王丽英又有了干劲。她马上尽全力推出这种新品种,并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神仙粥。果然,这种城里难得一见定价两元的糯米粥,马上引起了众多老年食客的兴趣。一时间,小小的铺面挤得满满的。而且,王丽英还作了个特别的规定:这种神仙粥,每天五点半开始卖,一到七点半就停止。即使有特别嘴谗来得稍晚,也坚决不卖。王丽英解释说,这是把进食和健身有机地结合起来。假如不去运动而喝这种粥,对身体的滋补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一番质朴的健康理论,说到了众多老年人的心坎上了,于是喝神仙粥的人不约而同的赶早,使得王丽英的粥铺名声大振,她终于打开了局面。
严格规定熬粥的程序
经过两年的发展,到场2002年,王丽英的粥铺面积从开始的五、六是平方米扩大到了近三百平方米,员工从原来的近乎单枪匹马到雇了十个人,王丽英也成了一个小有起色的小老板。而且,还在武汉买了房,把在豫南老家的父母和弟弟都接来了。随着生意的扩大,王丽英也开始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她明白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而以现在的实力也请不起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王丽英知道自己的长处是在粥的作法上,为了保持优势,她严格规定了熬粥的程序,从淘米的次数,到火啥时大,啥时小,什么时候搅拌等都作了细致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违反。王丽英知道花色品种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所以几年来她不断地推陈出新,增加了肉糜粥、小米蛋花粥、腊味山药粥等都有不错的反响,同时,她还把大餐馆的特色菜改造成特色粥,比如蟹黄豆腐粥,就是她的得意之作,为此,她几乎浪费了一百斤的鸭蛋。
2003年五月,王丽英过25岁的生日时,和自己的男朋友在麦当劳庆贺。她发现在麦当劳整洁的大厅里热闹非凡。她想:麦当劳的食品并不是特别出色,比起中餐来差远了,就是和自己熬的粥相比,也有不如。但在任一个麦当劳店里都是人满为患:卖面包要排对,卖到了还找不到位置。这里的原因在哪呢?她的眼睛落在了满处乱串的儿童身上:是呀!现在大城市里几乎都是特保儿,家长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他们想到麦当劳,大人就得陪着,一个小孩加两个大人,在节日里还有爷爷、奶奶相拌,这就是多少人?一次消费就是一百多块,花了钱还乐呵呵的。我要是让小孩也来我的店,不就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吗?
王丽英为自己的新创意而兴奋。但是靠什么来吸引儿童呢?像麦当劳那样建儿童乐园吗?王丽英自问不可能比麦当劳作得更好。想来想去,她还是决定在粥上下功夫。但要让孩子喝粥又谈何容易。一天,她从员工夜里喝熬粥的米汤中得到了启发:是呀,米汤最有营养,何不在这上面下点功夫呢?但米汤是家家都能做的,要想与众不同,只有粗食细作。王丽英主意打定,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她选上一把新上市的籼米,放在瓦罐里加水,放在炭炉上煮,让它嘟,一直到籼米都嘟化了,再用个布袋子把它过滤一下,然后再用木榔头把布袋里的米捶融了,再把这个捶融的米星子洗到水里去,然后再放到炭炉上,慢慢地让它嘟、嘟到最后,连一粒米星子都看不见了,熬成了一碗米汤。这种米汤,吃下去,能解渴,能充饥。为了和一般的米汤区别开来,王丽英为它起名为米汁汤。为了更加吸引儿童的口味,王丽英特地多调了几种口味:爱喝甜的,就放蔗糖;爱喝酸的,就放山楂;想当饭吃,就撒上一把微辣的牛肉末。为了让人知道这米汁汤的货真价实,她特地把操作间换成透明的,让人看熬成一碗米汁汤是多么的不易。
米汁汤一经推出,马上得到了家长的青睐。他们觉得这滋味特别的米汁汤比麦当劳里的饮料要有营养的多,于是让孩子们和米汁汤成了时髦。绿灯笼粥铺也如同麦当劳一般热闹起来,王丽英的店铺又显得狭小了许多。她马上想到要扩大营业面积。但粥铺办成酒楼是不现实的,于是王丽英决定向麦当劳那样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三个月后,王丽英在男朋友的协助下,向社会推出了加盟绿灯笼的“加盟连锁”意向书。加盟“绿灯笼”费用为五万元,连锁店授权经营“绿等笼”所有产品,由总店负责传授技术,只要按合同的规定和食品操作工艺规程进行,保证六到八个月就能收回成本。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就新增连锁店近一百家。
2005年3月,王丽英的绿灯笼开始向全国迈进。来汉考察的餐饮商人络绎不绝。按照双赢的原则,王丽英和他们签订了50多份加盟合同。在全国20多个城市成立了加盟店。为了更专业地操作加盟店业务,王丽英成立了绿灯笼餐饮管理公司,自任董事长,专门负责特许经营和加盟店的事务。下一步,她的目标是把绿灯笼餐饮推向国际。要让洋人也和中国的神仙粥和米汁汤,如同中国人吃麦当劳一样。
(来源:红顶科技创业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