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女性创业 - 一个大妈的15年创富路

一个大妈的15年创富路


     鲁晓花,59岁,市区某煲庄“掌门人”,同时拥有一家自创煲料生产公司。不知道金华煲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但总觉得鲁晓花开始做煲的时候应该是整个金华煲发展历史中又一个时期的起点。从没人做煲到现在煲业的繁荣兴旺,十几年来,鲁晓花的创业之路,也从最初仅为糊口的被动转向如今为事业奋斗的清晰梦想———
    
    
     对鲁晓花的采访约在下午2点,而这,也是牺牲她的睡眠时间争取来的。最终见到她的时候已经2点多了,外面下着毛毛雨,红光满面的她系着白围裙,没遮没挡地踩着一辆装满菜的小三轮车迎面而来。
    
     趁着她卸菜、擦干头发的间隙,心存疑惑的记者随口问了她的作息时间,结果让每天睡足8小时却还说睡不够的记者汗颜:下午1点~1点半左右:起床;下午1点半~3点:洗漱、吃饭、做杂事;下午3点~4点:到菜场采购鸡鸭鱼之类的荤菜;(她说不放心别人送菜上门,一来自己眼睛看过确认新鲜才放心,二来,一旦食物出了什么问题也能及时联系到卖家。)
    
     下午4点左右~次日凌晨2点半:到店张罗晚上生意;(凌晨2点半是最早的时间,有时候她要忙到凌晨5~6点)。
    
     凌晨3点:到高畈市场批发蔬菜; 凌晨6点:准备睡觉(据说这也是她最早的睡觉记录)。
    
     下午开始,早上结束,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5年。
    
     下海只为生计
    
     1991年正月,在市区一国营企业工作的鲁晓花及其老伴发现仅靠两人每月200多元的工资没法再供两个已经在金一中读高中的儿子继续学业,于是向亲戚朋友借了500元买了三轮车、炉子等最简陋的谋生工具,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到双溪西路原粮油总公司门口卖烤饼的生活。夏天烤饼没人吃了,就转做凉糕、冷饮,再后来就索性辞掉了公职没日没夜地全心做起了砂锅饺子。
    
     那时候,工商城刚刚开张,小摊贩的摊位都靠抢,鲁晓花的位子则是在凌晨就早早占好了的。早上8点~下午2点,她在工商城摆摊,结束后花两个多小时采购原材料后再于下午4点半转战双溪西路农贸市场,前半夜做砂锅,后半夜做煲。等到凌晨,鲁晓花将当天赚来的钱都交给老伴带回家,自己则骑着三轮车一趟一趟地把所有工具带到工商城占地方,等她睡下,那肯定是凌晨3点半以后了。
    
     “一直到1993年,所有收入都仅够供两个儿子上大学,根本没存下什么钱,不过当时做生意本来就只是单纯地想维持生计。”讲起最初的日子,在鲁晓花脸上找不到任何特别的表情。只是记者无法想象,在凌晨两三点空空荡荡的大街小巷里,鲁晓花一个人一趟趟地来回踩着三轮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而且,这样的场景风雨无阻坚持了整整3年。
    
     做金华煲挖到第一桶金
    
     以前每次经过市区高畈街,记者总是疑惑为什么这么一条小巷会聚这么多煲庄,也顺带感叹它与众不同的热闹与繁杂。不过现在,每次经过那首先想到的却是十几年前这里的冷清,还有鲁晓花在这里开出的第一家所谓“煲庄”。
    
    
    
    
    
    
    
    
     那是1994年,随着两个儿子大学毕业,鲁晓花的手头开始有了一点积蓄,于是告别以前一起抢摊位的“战友们”在高畈街率先租了房子专门做煲。“那时候吃煲的人开始增多,已经不再只有下火车和晚上打麻将的人了,利润也很大,一个煲能赚四五十元,但做砂锅饺子的话即使包饺子包到手酸,每个砂锅也只卖3块钱。”时至今日,鲁晓花还在为当时自己这个英明的决定自豪。
    
     而同时,另一个尝试也让她的煲在高畈街甚至整个市区声名雀起。鲁晓花介绍,与别人用味精、鸡精、海鲜等做煲料不同,她从卤味得到启示,通过自己摸索以及咨询中医师等方式在煲料中加入了豆蔻、党参等有健脾健胃功效的中草药,并在保持煲口味鲜美的基础上避免了吃了易上火的缺憾,吸引了众多本地甚至外地的食客,成为高畈街上后来陆续增加的同行中生意最火暴的一家,每天能做100多桌。也是在这时,她积累了最初步的原始资金。
    
     两次挫折带来的收获
    
     可能本身就是老三届的会计出身,善于盘点规划,下海十几年中仅有两次挫折,却也给她带来柳暗花明的收获。
    
     第一次是1999年,由于在高畈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房东也开始加房租,将原先合同中注明的5万元/年的房租擅自提高到了10万元。出于多种考虑,鲁晓花还是交纳了每年10万元的房租。
    
     这样的“黄连”吃下肚让鲁晓花开始反省自己的经营模式,也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房子继续煲庄的生意。于是,她倾尽所有在八一南街工商城附近买下了300平方米的店面房,2003年3月,在高畈街房子合同到期后,她毅然将煲庄迁到了这个当时在大家看来比较偏僻的路段。为了免除后顾之忧,她还花16万元做了高16层的高空排放烟囱。“没有自己的房子做生意总感觉不踏实,尤其是在经历这次事情后,让我明白,做生意应该由自己掌握生死大权。”
    
     另一次是在1998年,金华煲开始兴起,包括在省内其他城市,做煲的师傅也就随之成了紧俏货。于是,名声在外的鲁晓花店里的厨师也开始变得抢手,不断遭到外地煲庄的挖角,而同时被带走的,自然还有鲁晓花手把手教给这些厨师的煲料秘方。“杭州、温州、宁波各地都有,前后总共被挖走了十几个,幸亏,大部分做的时间不长,还没掌握煲料秘方。”
    
     一次次被挖角让鲁晓花郑重想到了保密的问题,于是那一年,在使用煲料时她开始用信封包装,不再直白地让厨师看到;另一方面,她以自己的头像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以防盗版,这也是金华煲业中的第一枚注册商标。“煲料保密可以在保证每个煲的质量基础上脱离厨师,另一方面也便于日常管理。”
    
     兴旺中的突然转向
    
     虽然鲁晓花的煲庄生意一直很好,但她没再想过扩大煲庄规模,而是从这个生意中逐渐退隐,主打煲料的生产经营,这也是在这次教训中得到的启示。
    
     “有了这个煲料,不管有没有技术,其他经营煲庄的人也都能把煲做得很好吃,即使是家里烧汤做煲也可以用,”鲁晓花表示,“金华的煲庄开始趋向饱和,总体生意也不如以前,但只要煲庄存在,我的料就有用武之地,我想这应该也是日后金华煲发展的新方向。”
    
     于是,鲁晓花套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照常经营煲庄,却只是为她的煲料打活广告。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本省、本市众多煲庄已经开始向鲁晓花的煲料公司进货,销售渠道在不断拓展,还有很多顾客,在她店里品尝了煲后,点明要带这些料回去,自己用或者送人。
    
     至于未来,鲁晓花表示,她的目标是让自己的煲料像味精、鸡精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金华新闻网
    
    
    
    
    



女性创业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女性创业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