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企业家:靠什么搏杀商场
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所有女企业家总数的41%。
女性创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主动的,通俗的说法是下海;一条是被动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下岗了。无论是下海,还是下岗,走上创业这条路,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持久的精神,是女企业家和她们的事业得以长久发展的真正动力。
中国有多少女企业家?
记者搜集到的最新数据是2005年8月发布的。在当时,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所有女企业家总数的41%。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企业家占到中国企业家总数的10%,之后这个比例不断攀升。与女企业家人数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妇女劳动力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到2000年达到38.6%。
以上数据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女企业家在整个女企业家中的比例,是非常有意义的。41%的比例显示,每10位女企业家,至少就有4位是属于个体和私营经济。要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28年的时间,在这之前,是没有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这个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相当数量的女性投入到了自主创业中来,用自己的努力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了一个精彩的属于女性的舞台。中国的女企业家群体,是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
这一条路,走得不容易。
下海和下岗
女性创业,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主动的,通俗的说法是下海;一条是被动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下岗了。无论是下海,还是下岗,走上创业这条路,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奇正藏药的当家人雷菊芳,就是主动下海的。这位名声显赫的女企业家,外表非常朴素,有媒体评论她朴素得好像有些不属于这个年代,甚至可能把她看作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大嫂。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外表朴素的女性,却在藏药领域开疆拓土、异军突起。
雷菊芳曾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了10年重离子加速器研究,她研发的“真空室表面洁净处理技术”获得过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当雷菊芳的科研事业平稳发展的时候,她辞职下海。
雷菊芳下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改革开放已经10年,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少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纷纷下海创业,他们当中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这样的信息,对很多人是一种强烈的震动和震撼;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倡科技人员要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雷菊芳主动下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曾经多次说过,中国人善于把钱变成科研成果,却不善于把科研成果变成钱。柳传志的说法非常深刻。确实,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很多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都是上级有关部门下拨经费,下达科研计划,然后科研院所展开相关科研活动,等到出成果了,也就束之高阁了。至于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
成商品,从市场上赚回钱来,不是科研机构的事。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雷菊芳的下海,就是要将科研成果变成钱。这一步,她成功了。从最开始的两间房、两张桌子开始,雷菊芳领导的“兰州工业污染治理研究所”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1991年,她将研究所更名为汇友科技有限公司,主动给每一位参与创业的人分配了大比例的股份。在雷菊芳领导下,当年汇友公司便盈利百万,成为兰州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众人皆大欢喜。
与雷菊芳不同的是,来自山东的朱呈和陕西的贾亚芳都是下岗女工。在别人看来,她们是被生活逼上绝境,但是,她们却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发现产品、发现市场,而且,她们发现的产品,非常普通,她们就是从最普通的产品身上,做出了大市场。朱呈将2元一支的糖葫芦,做成了大买卖,行销十几个省市,年销售6000万支;贾亚芳经营的则是凉皮,从508元起家,一路发展到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180家连锁店,安置了2000多名下岗职工。
转机和商机
女性创业,紧紧抓住商机,主动寻找企业再发展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雷菊芳的命运也因为藏药出现转机,而朱呈和贾亚芳则是仅仅掌握了市场商机。
雷菊芳虽然下海了,挣了钱了,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挫折。当初,企业由研究所改制为公司的时候,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雷菊芳,给每一位参与创业的人都分配了股份。这样的分配方式,使她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对公司重大决策的话语权。1992年,雷菊芳觉察到企业的道路越走越窄,必须改弦更张,进行转型。但是,当她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却遭到其他股东的激烈反对。结局只有一个,散伙。百万资产按比例分配,4位股东拿走了大部分。雷菊芳下海之后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对于雷菊芳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必就是失败,但是却让她感觉到了巨大的挫折。伤心之余,她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佛教文化就是在这个时候闯近她的生活。对佛教文化的逐渐了解,加上急于离开兰州这个伤心之地,使雷菊芳产生了到青藏高原游历一番的想法。公司散伙当年,雷菊芳告别家人,来到路口,拦了一辆从兰州开往西藏的货车,一个人上路了。
雷菊芳没有想到,西藏之行,成了她个人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在西藏,雷菊芳不但见识了奇异的雪域高原风貌和神秘的藏文化,还接触到了中国医药学中的奇葩:藏医学。与其他地区的医学不一样的是,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独特的药材,成就了藏医学的神奇。雷菊芳了解到,在西藏的雪山深处,有很多药材,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疗效。
雷菊芳被打动了,她敏锐地感觉到,藏医药可以成为她事业的转捩点,成为她事业新的出发点。科研人
员的本性,使她自然而然地考虑到,能不能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对藏传民间药物进行新的嫁接改造,从而走向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回到兰州之后,雷菊芳开始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她将西藏特有的具有良好疗效但不易保存的糊状黑膏药,运用物理学最新的真空冻干技术进行处理,既有效保存了这些膏药的药性药效,同时又可制成干净而便于携带的产品。在此基础上,1993年,雷菊芳的第一个藏药产品———奇正炎痛贴问世。适逢八一篮球队在兰州集训,她送了几帖过去,受伤队员贴用后惊奇不已:“效果太快了!这个药做出来就是奥林匹克药。”
奇正炎痛贴就这样一炮打响。1993年8月,雷菊芳注册成立了奇正藏药有限公司。谈到为什么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奇正,雷菊芳说,是因为古代兵法家孙子的一句话:“凡战,以奇胜,以正合。奇正之术,不竭于江河。”这是雷菊芳最欣赏的一句话。正者,正业正直之道,奇者,兵家之权术谋变,人要走正道,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1993年8月,奇正炎痛贴通过甘肃省医药管理局鉴定并批准生产。雷菊芳又展开了一场营销大战。她采用了最原始的办法,就是送药,男篮、女排、乒乓球队、体操队……到处送,从各级运动队一直送到大街小巷的平头百姓。雷菊芳送了3个月的药,送出去几万帖,价值几十万元,送得自己油尽灯枯,公司负债累累。
这种冒险送药活动几个月后开始见到成效。从1994年开始,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各行业报纸,全国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对奇正炎痛贴和奇正公司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来自雪域高原,又有神奇疗效,口碑相传引来媒体聚焦,奇正藏药声名鹊起。奇正藏药的崛起速度远远超出雷菊芳的想像。求购者也跟踪而至,当时的情况根本来不及生产,3个月内断药4次。
与雷菊芳经过一次挫折又重获生机不同,山东的朱呈与陕西的贾亚芳,一开始就发现了市场上的商机。
1997年,曾是山东临沂市“市劳动模范”的朱呈下岗了。下岗后的朱呈,沉潜了两年之久。1999年,朱呈到平邑县走亲戚,偶然路过一片山楂林,看到有农民在砍山楂树,一问才知道,原来平邑前几年大量种植山楂树,造成山楂过剩。因为赔钱,农民只好把树都砍了,改种别的作物。
看到山楂,朱呈立即想到了糖葫芦。尽管她对糖葫芦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一公斤才5分钱的价格给朱呈一个强烈的直觉,这里面有钱可赚。
朱呈买回来9000公斤山楂,开始做她的糖葫芦。
朱呈是个有心人,她首先发现了市场上出售的糖葫芦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所有的糖葫芦都是有核的。有核的糖葫芦,让顾客食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有些顾客将山楂核随地吐掉,也影响环境卫生。于是,朱呈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无核冰糖葫芦。这样的糖葫芦,销售起来果然很好。
给糖葫芦去核之后,细心的朱呈又琢磨出了新的招数。有一次,看到儿子吃的月饼,她突然灵机一动:这糖葫芦里面能不能填充一些东西?在丈夫的帮助下,她给糖葫芦去核的地方填充了巧克力、果酱甚至熟鸡肉、牛肉等等。她把夹心糖葫芦再拿给大姐和父亲一尝,没有说不好的!当年,朱呈注册了“朱老大”的商标,丈夫又贷款5万元帮她在山东联系了一家包装厂,生产了一批印有“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棺盅的包装袋子。
她用贷款的钱专门租了一间大房子,添置了生产工具,雇了几个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产品上市仅仅一天,700支夹心冰糖葫芦全部卖光。“朱老大”的名声很快就在临沂的大街小巷以至省内外的大中城市纷纷叫响。从那一年冬季开始,朱呈就招募人员,奔赴全国各地。经过努力,“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渐渐在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新疆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辟了市场,发展了100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销售网络。
冰糖葫芦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食品被山东的下岗女工做大了,而同样普通的食品凉皮也被陕西的下岗女工贾亚芳做出了名堂。
1998年2月,贾亚芳从陕西黄河机械厂下岗了。下岗前,她每个月的工资是400元。
第二天,贾亚芳就骑着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市场调研。她想找间门面房,开间小餐馆自己干。在一个卖凉皮的地摊前,她与卖凉皮的人交流生意经。卖凉皮的告诉她:“一碗凉皮顶多能赚4毛钱。”
贾亚芳简单地算了算账:首先,卖凉皮投入少,一张长条桌、一个玻璃罩、几个竹筛子、几个盛装油盐酱醋的盆盆罐罐、几十个碗和一辆三轮车就足够了;其次,一碗凉皮赚4毛钱,一天卖50碗就能赚20元钱,一个月就能赚600元,比她在工厂的工资还多。
打定主意的贾亚芳没和丈夫商量,自己跑到旧货市场花了508元配齐了卖凉皮的全套家当。
第一次卖凉皮是1998年3月6日。贾亚芳早上6点多就起床置办材料,然后来到自己原先的工厂门口,摆起了摊位。这一天,她卖了69元钱,除去凉皮、绿豆芽、摊位费和油盐酱醋等成本,她赚20元钱。
就这样一天几十元赚下去,等到贾亚芳攒了3000多元的时候,他顶住家里人的反对,要开一家凉皮店了。
但是她没有想到,开店竟然开砸了。
因为开店的成本提高了,店铺的租金、服务员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将近5000元,她必须每天卖掉200碗凉皮才能保本。贾亚芳在服装批发市场附近选择了一个地方,那里人流量大。可凉皮店开业第一天卖了160碗,第二天卖了210碗后,之后营业额再也上不去了。不到两个月,这个凉皮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贾亚芳心灰意冷地关了门。这一次,她亏了3790元,之前卖凉皮赚的钱,全打了水漂。
第一次失败,并没有让贾亚芳灰心,她开始对陕西凉皮进行深入的调查。陕西的凉皮分为两派:一是关中户县的秦镇凉皮,二是陕西南部的汉中凉皮。两派凉皮各有特点,秦镇凉皮硬爽耐嚼,汉中凉皮柔软细腻。秦镇凉皮吃起来硬扎扎的,汉中凉皮软到筷子一挑就断。对这两派凉皮进行反复比较之后,贾亚芳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两派凉皮的优点综合在一起。
贾亚芳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试验,她亲自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地做记录。尤其是将米打成浆后,在烫浆之前,她总要把米浆分成好几份,采用不同的方式蒸制,直到有人吃着这些“实验凉皮”,觉得香得不得了时,贾亚芳才决定再次出山。
这一次,她不敢马上租房子,而是从摆地摊开始。
1998年5月20日,她第一天摆地摊。这一天,一碗都没卖出去。
第二天,贾亚芳又在原地摆了地摊。这回,她调好一碗让旁边修鞋、卖小玩意的师傅免费尝,一开始大家不好意思。但卖鞋垫的一位妇女尝了一口后,连声说好,招呼旁边的人快来吃。
第三天,她刚摆出来,前一天摆地摊的各自买了一碗,过路人也来买,没用一个小时,凉皮都卖完了。
第四天,贾亚芳没摆摊,她骑着自行车出去找房子去了。
贾亚芳租了一个一米多宽的门面房,又制了一块“捷尔泰凉皮店”的招牌挂在门头。
过路人看到这个名字很稀奇,有的人以为是国外的凉皮,就进来尝一尝。这一尝不要紧,口碑立即就传出去了。1998年6月5日正式开业的第一天,贾亚芳的凉皮卖了110碗,第二天200碗……第四天时,她的凉皮一下子卖到了560多碗。第一个月下来,贾亚芳赚了1万多元钱,第二个月的纯收入将近2万元。第三个月时,出现了顾客排队等凉皮的现象。半年之内,贾亚芳就赚了将近10万元。“捷尔泰凉皮”在西安声名鹊起。1999年,贾亚芳在陕西省工商局注册了商标。一年后,“捷尔泰凉皮”和“捷尔泰肉夹馍”被评为中华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