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大学生讲述独特的创业体验
大二学生钟情洗鞋店
出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大门,一拐弯有一个叫做九十六亩头的小巷子,里面密密麻麻聚集了吃、喝、玩、用各种小店,其中有一家颇有些另类,不是因为他独特的门面设计,也并非因为其拥有超高人气,而是因为它的独特创意——干洗鞋。
洗鞋店的掌门人——杨元凯,却是一名大二的学生。
课堂上的灵感
“大脚板鞋类干洗店”,很朴素很实在的店名,店面不大,一个师傅一台机器,两侧墙壁上的挂件点缀着简单的店面。
“原本也没想过那么早就会自己做老板。”白白净净书生的模样,尽管家里都是生意人,但才大二的杨元凯似乎没有意料到自己的创业生涯会来得那么突然。
“在大一的一堂企业管理课上,老师讲到‘鞋类干洗店’这个词,害得我一堂课都在幻想这个创意。”杨元凯说,现在生意并不好做,如果有个好产品,那么就能事半功倍。擦鞋店听说过,干洗鞋子好像还是空白。
课后,跃跃欲试的他立即展开了调查,结果让他非常兴奋:杭州没有鞋类干洗店。他马上盘算起来:仅是自己学校的同学,每人至少有2双好球鞋,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把洗鞋这个活交给店家的话,市场空间无可限量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和父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当时就决定了,要在杭州开一家鞋类干洗店。”
找设备2月瘦12斤
什么事情总是想想很美好,做起来以后才发现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困难。
今年7月份,杨元凯一放暑假就开始寻找设备,“几经打听,得知温州有一家制造洗鞋设备的厂家,当时高兴得,觉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杨元凯兴奋得第二天就拿着一双鞋赶到温州试洗。机器看起来够高大前卫,可鞋洗出来的模样却让他失望透顶,没洗干净不说,一双好好的鞋还洗“蜕”了皮。厂家技术不过关,只能悻悻而回。
后来又打听到湖北有一家企业也在生产这个设备,这次远行可不能贸然,杨元凯请了一位在家乡做了多年皮鞋生意的师傅一同前往。“但并不顺利,第一次试洗就出了纰漏。”杨元凯说,经过分析,原来是对方当班的工人忘了除去鞋底的泥沙导致试洗失败。找出了原因,杨元凯没有像在温州那次一样一走了之,他又试验了第二次,结果却因为把温度调得太高,鞋子掉了皮。后来还因为某些原因跟厂家起了冲突,“想起来,从小到大真没受过那么多委屈。”远在他乡,堂堂男儿忍不住掉出了眼泪。
“只怪我太年轻、没有阅历、经验不足。”杨元凯在日记里这样反省自己。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在家人的支持下,直接从设备原产国日本引进机器,并和师傅一起研究设备操作,经过一次次试验,终于成功了。“2个月掉了12斤肉换来的,也值了。”杨元凯笑着说。
磨练中学会思考
有了设备,选店面也是大难题。当初,不少人建议杨元凯将店开在武林门附近。但他经过考察,发现那一带客源流动性太大,租金偏高,而且也不便管理,最后还是决定将店开在学校附近。
9月2日,赶在学生开学前他把店定了下来,店面年租金1.7万元、转让费1.5万元、加上设备,总投资15万元左右的鞋类干洗店开始敞开大门做生意。
“别看店小,事儿还挺多。除了上课要顾牢,其他所有心思都放在它上面了。”为了吸引客户,第一个月间推出了“半价洗鞋”、“洗鞋送小礼品”、“办理金银卡优惠业务”等促销活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但远不如他所愿。他发现来店里洗鞋的大多是女生,“总觉得应该男生多才对。”杨元凯觉得奇怪,男生球鞋多又不爱洗东西,为什么没人来洗鞋?想了一晚,又问班里同学才知道,原来男生大都懒惰,宁愿将就着,也懒得把鞋送出来。
于是,又一个大胆的设想从杨元凯脑中蹦出来,他决定和校方商量,看能不能在各个宿舍楼设立鞋类收集处,方便同学同时招揽生意。但假期怎么办呢?尽管学校附近客源固定,但生意并不稳定,忙的时候不可开交,空的时候门前冷落。
“我打算保留这里的店面并租一半给别人,自己再到城西小区集中地去开一个。”对于未来,刚上大二的杨元凯这样打算着。
80年代小生甘当“破烂王”
“破烂王”这个词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还常被父母吓唬说,“不乖,就卖给收破烂的”!20年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厉开波和他的朋友们不经意间却成了现代“破烂王”——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两台电脑、一个网站,撑起了苏州天堂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毕业5年了,说辗转打工,还不如说到处流浪。”从工厂操作工到营销员,又到广告公司做策划,对于自己做过的工作,厉开波一口气就数举了不少。“很不安定”、“不踏实”。厉开波用这些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骨子里就是个不安定的人,不喜欢按部就班。”
一个年轻的不安定的人对于社会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是最敏感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的一个收废品网站进入了厉开波的视野,一时间搅动了他的五脏六腑,每一个沉沉欲睡的细胞都开始为此跳跃。创业的冲动在沉睡中被唤醒,这在苏州还是个空白,“如果成功……”他越想越兴奋。
厉开波找来了同样年轻也同样不安分的周敏,经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苏州的废品利用率很低,如果以网络作为信息平台,和传统收废结合起来,肯定大有前景。于是他们决定建一个收废品网站。有废品需要处理的企业或市民,登陆网站留下自己的信息,约定时间,就可以得到上门服务。
“常有创业的冲动,但从未实现。”厉开波说,很多想法调查后都会被放弃,但这次不同。两人仅有的几万元积蓄和朋友的帮助,今年3月,“天堂收废网”出生了。
“破烂”的学问很大
3月13日,来了第一笔业务。某公司在网上留言让他们去收废纸板,兴冲冲地赶去后,才发现忘带大塑料袋了,只好一人骑车带一点、一人坐公交车拿一部分。后来一算账,废纸卖掉后赚了1.2元,来回公交车费4元,净赔2.8元!
一切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居民家里的废品往往都是就近找游击队处理,而且居民的废品量少利薄,去一趟还不够汽车油钱。所以,低于10公斤的废品他们就不去收了,一心想着找“大生意”。于是就去找一些企事业单位洽谈,慢慢地定点收购合同越来越多,如今已有十几家。同时他们也将触角由废纸、废瓶、废家电等生活废品延伸到废金属、废塑料、废机械产品等生产废料。
“刚开始过着饿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现在已经和近20家企业签下合同,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源。”厉开波笑着说,总算可以过一日三餐吃得饱的日子,我们得向吃得好努力。
开办公司才半年,他突然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交学费。”为了省钱,他们都是亲历亲为上门收废品。别小看“收破烂”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光说塑料吧,按照质地不同,就有几毛到八九元一斤不等。”厉开波说,刚开始,网上一有信息,就跑去收,结果价格人家说不算,有时候收来的还得亏。
不少人向他讨教经验,厉开波总是那么一句话,“做了才知道,说的书上都有。”其实,直到现在,他还时常跟着那些“老破烂王们”出去收废品,“要眼一看,手一摸就知道应该给多少价位才行。如果不实践,靠说学得会么?”
没拿过一分工钱
进入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处处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厉开波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上海那家公司的网站,但动作起来以后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法走他们的路。一没有资金,二没有基础,只能规范传统收废品方式,并借用现代网络平台编织一张覆盖面更大的网。
“必须创立品牌,不然跟传统的没啥大区别。”厉开波说,他们希望有一天,人们需要处理废品,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们,所以他要求上门收废品的人都穿上统一的工作服,佩带特制徽章。
厉开波处处在寻找着机会,今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被广泛关注,他也搭上了这条顺风船。他们在网上征集志愿者,并向市民宣传垃圾如何分类。“活动是提高公司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厉开波说,他们的资金不够,跟政府合作是一条捷径。
从凌晨到深夜,没有上下班概念,未曾拿过公司一分工钱。厉开波和同伴们的日子有点艰难但却充实。“脚踏实地地走,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江苏,编织起自己的王国。”这就是厉开波和同伴们的终极理想。只是要实现这个理想,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