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烧精光 白手再起家
善有善报 打工仔当上小老板
王怀东今年34岁,10年前带着妻子从老家盐城来到六户庄寻生活。当时,乡下人大多喜欢往大城市、往南方去“淘金”,而王怀东却偏偏看中了小小的六户庄,因为他认为小地方的人质朴,好打交道。在城市里他吃过亏,他觉得凭自己的资历,他“玩”不过那些城里人。当地人有个习惯,喜欢称盐城人为“冒子”,所以王怀东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王冒子”。虽然“冒子”这个词稍带贬义和戏谑,但对别人叫自己“冒子”,王怀东似乎并没放在心里,谁叫都乐乐呵呵地答应。
“冒子”非常讨人喜欢。刚到六户庄时,在一家饭店打工,老婆在前堂端盘子,“冒子”就在后院劈柴、挑煤、杀鸡、打扫卫生,一句话,饭店脏活累活全归他。“冒子”人勤嘴甜,每天除了把自己本份的事做完,还主动为老板家干这干那,整天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老板夫妇打心眼儿里喜欢这“冒子”。
老板姓周,为人厚道。一天,周老板家来个亲戚,提出要把“王冒子”小俩口辞掉,让他家孩子来顶替,周老板说什么也不答应,说这个“冒子”实在太好,无缘无故把人家撵走不好意思。惹得亲戚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从此再没有登过门。
“冒子”知恩图报,不但干活更加勤力,有一回周老板8岁儿子遇车祸要输血,镇医院血浆不够。“冒子”知道自己是O型血,毫不犹豫让医生抽了800cc,老板儿子得救了。周老板拿出1000元作谢,“冒子”却说什么也不肯收。周老板把“冒子”的这个好处记在心里。
“冒子”心思活络,一有空闲,就买包香烟跟烧菜师傅套热乎。天长日久,师傅把煎、炒、烹、炸、熘各项手艺倾囊教给了他。有时候师傅有事出去,就由“冒子”来顶班,烧出菜色、香、味丝毫不逊色于老师傅。
老寄人篱下总不是办法。手艺学到家,“冒子”有心想自己开个小吃店,又怕对不起老板夫妇知遇之恩,迟迟不好意思开口。他的心思很快被周老板看出来。周老板鼓励他出去自己闯,并借给他5000元钱做本钱,同时送给他一套新炊具。“冒子”小俩口感激涕零,临走对老板夫妻千恩万谢。
六户庄早上很热闹。7点左右,正是学生上学,机关干部上班,老头老奶奶买菜的高峰时期,“冒子”就选准了这个黄金时间来赚钱。为了不跟原来的老板抢生意,他在远离老板饭店的地方租了个小门脸,开起了小吃店。既然大家都“冒子”、“冒子”地叫自己,干脆店名就叫“王冒子小吃店”,既朴实又琅琅上口。小俩口刚起步,本钱不够,就专蒸包子卖。“王冒子”的犟劲上来了,白天做生意,晚上看VCD,看书,学习面点制作。一本《面食制作精选》被他翻了个稀烂。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冒子”包子很快闻名遐迩。“王冒子”又在经营上动脑筋,小店里不但免费提供开水,还提供报纸,播放轻音乐,并且使用一次性碗筷,这几招在六户庄这样一个小地方,几乎都算得上“开天辟地”之举。“王冒子小吃店”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人声鼎沸,经常吃个早点还要排大队。虽然是薄利多销,一个包子只能赚上八分一毛,但积少成多,夫妻俩一个早上也能赚上几十块钱。
卖包子每天只在凌晨4点到上午8点这几个小时忙,其余时间大多闲着。“冒子”闲了几天闲不住了,琢磨着是不是能够开家规模稍大点的菜馆。这可是一步险棋,当时由于镇机关刹吃喝风,六户庄小镇上十多家像点样的饭店倒闭了一半。“冒子”原先打工的周老板的店也跟着倒了,周老板改行到乡下养蟹去了。“冒子”想来想去,觉得别的饭店都倒了,这反而可能是个机会。“冒子“决心逆流而上。“冒子”开饭店也与众不同,他端出了小镇人从未见过的“自助餐”,美味可口的系列套餐,有数十个品种可供选择,每份10元,需要单独炒菜的话,可以另外算帐。这样,不少人家来了客人都往他这儿领,一是方便,二是省钱,三是面子上也过得去,宾主尽欢。镇机关领导听说后,也认为这是个省钱的地方,来了客人要请饭就上“王冒子”,一年下来镇机关竟节省了20万元招待费。这年冬天,海滨县工商局授予王怀东“王冒子”“优秀工商个体户”。生意做大了,人手不够用,“冒子”雇了两个服务员,顺理成章当起了老板。
知恩图报 吃水不忘挖井人
“王冒子”一夜间成了六户庄镇的名人。六户庄镇是号称“天下第一蒜”的全国有名的蒜苔之乡,每年春夏两季,到这里来收购蒜苔和蒜头的客商来来往往。“王冒子”瞅准时机,在镇上黄金地段买了块地皮,盖起楼房,一家“多功能”饭店随之出现在六户庄,里面集饭店、旅馆、歌厅、乒乓球室于一体,还附带一个小浴池,取名“王冒子酒家”。“王冒子”多功能酒店深受“蒜客”们的欢迎,一到蒜苔收获季节,“王冒子酒家”便整日顾客盈门,川流不息。几年下来,“王冒子”发了!
这时,“王冒子”原先打工的周老板养蟹却亏得冒了顶,把十几年开饭店赚来的钱赔了个精光。“王冒子”得到消息后,马上和老婆赶到周老板夫妻的住处。一看,“冒子”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原来周老板饭店倒闭后改行养蟹,不但没赚到钱,老本赔光,还欠了一屁股债,连住的房子都抵押给债主了。两口子无家可归,只好在海塘边搭个窝棚权且栖身,上学的儿子则寄住在一个亲戚家。
“王冒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钻进草棚,把夫妻俩生拉硬拽弄上了出租车。他要请周老板俩夫妻到自己酒店里当管家。
这时候周老板夫妻已经60多岁了。“王冒子”把老俩口请回家,早茶晚水伺候,孝敬犹如自家的亲娘老子。周老板夫妻老年得子,最放心不下就是自己的儿子。“王冒子”把周老板的儿子送到县城中学读书,安置得妥妥帖帖。“王冒子”放了话,这孩子不用周老板老两口操心,他会负责到底。
周老板老两口在“王冒子”夫妻的照顾下安逸地度过了5年的岁月。5年后的一天,67岁的老板娘心脏病突发,在医院里抢救了3天3夜。“王冒子”两口子日夜陪护,老人最终还是不幸殡天。“王冒子”披麻带孝为老人送终。周老板心痛老伴之死,加上前几年养蟹吃了不少苦,随着老伴去世,周老板也一病不起。“王冒子”撂下生意带周老板到省城治疗。周老板的病很快就好了,逢人便夸说“王冒子”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亲。
1997年香港回归,周老板一个叫周伍的远房侄子来内地观光旅游,几番周折,打听到叔叔的下落。周伍之父原为六户庄当地一名教师,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是周老板冒着风险将其从造反派手中救出。周伍此次回归故里,有一个任务就是奉父之命,要把叔叔接到香港颐养天年。可周老板说什么也不肯答应。说来说去,侄子明白了,叔叔不肯走原来是舍不得“王冒子”。侄子没办法,将10万元港币交给周老板,作为养老资金。侄子走后,周老板把10万港币交给“王冒子”。“冒子”哪能要周老板的钱?推了半天推不掉,偷偷以周老板儿子的名字把钱存入银行,算是将来周老板留给他儿子的一笔遗产。
情义无价 破产老板又站起
联想到周老板的境遇,“王冒子”来到海滨县工商局个体协会,问能不能建立一个风险基金,以帮助遭遇意外的个体工商户东山再起。个协的人开始还以为他开玩笑,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话说完,5捆钞票共计5万元同时摆在了桌上。他说自己带头认捐。就算是对百万富翁,5万块钱也不是个小数,把在场的人们都看呆了。
像这样的事,“王冒子”做过不止一件两件。时间长了,“王冒子”变得名声在外。好名声带来了好生意,许多人宁愿走得远一些,有酒席也要摆到“王冒子”的酒店里来,因为他们知道在“王冒子”这里吃饭踏实,不会有宰人的事发生。更离奇的是,有一个东北客人到海滨县做生意,被人骗了,心烦意乱坐在茶馆里喝闷茶,听到隔座几个闲聊着说“王冒子”的事情。东北客听了将信将疑,干脆生意也不做了,此后一段时间明察暗访,发现传言无虚。这位东北客找到“王冒子”,要给他投资,跟他合伙一起做生意。合伙做生意的事情虽然最后没成,两人却成了好朋友。
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一场极其意外的大火吞烧光了“王冒子”的饭店,几乎让“王冒子”陷入绝境。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一位粗心的顾客在小包间里抽烟,烟头乱抛,不慎烧着了屏风上的帷布。大火很快蔓延,不到一个小时,500多平方米的“王冒子”酒家就被烧得面目全非。
面对残垣断壁,小两口面面相觑,欲哭无泪。灾难之后,“王冒子”平时积下的好人缘起了作用,银行很痛快就答应贷给他60万元,对于平时对个体户十分“惜贷”的银行来说,这简直是个奇迹,何况“王冒子”是个“外来和尚”,并非海滨本地人。“王冒子”又从朋友那里借了30万元,周老板的10万元港币也被取出来救急,东北的那位老哥电汇了50万元,海滨县个体工商户协会发动全县个体工商户为“王冒子”捐助15万元。这样,本来被一把火弄得几乎两手空空的“王冒子”手里一下又有了将近160万元。
有了这笔钱,“王冒子”从一家建筑学院请来专家为他设计新的酒家,从外部造型到内部结构,都显现出一流水平。新“王冒子“酒家赶在第二年大蒜销售时节重新开张了。由于档次提高,价格却仍旧维持在原来水平上,几乎一举把六户庄的商业客户全部吸引过来了。这引起了当地餐饮界人士的嫉妒和不满。面对这种情况,“王冒子”想了一个办法,他将六户庄几家具有一定实力的饭店老板们召集起来,号召他们一起入股“王冒子”酒家。在自愿的基础上,并经过投票表决,确定各人在酒家中的股份。这样,“王冒子”用股权这根金锁链巧妙地将原来的竞争对手联结在一起,竞争对手变成了朋友和利益方面的一致行动人,大大减少了经营中的阻力,缩减了经营成本,营造出了“双赢”的格局。3年多时间过去了,“王冒子”酒家红红火火,在县城包括其下若干乡镇都办起了连锁店,“王冒子”已成为海滨县的著名品牌。
如今,“王冒子”已经还清当初借朋友亲戚的钱,由海滨县个体工商户捐助的15万元也完璧归赵,被“王冒子“转捐给了海滨县个体工商户风险基金,那位东北老哥的50万元也还了,剩下的只有银行的60万元贷款仍在按期还本付息,“王冒子”说再有一年,他就可以全部还清债务了。到那时候,他就真的是无债一身轻了。
“王冒子”王怀东这样总结自己的商业经验,他说:“作为商人,要追逐利润和效益。可商人首先应当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讲求信义。人活在世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为他人着想,特别是要回报社会,关爱弱小,这样的商人才能做大生意,干大事业。”如今,走在六户庄夜晚的街道上,仍旧时不时可以看见“王冒子”夫妻陪着时年已经70多岁的周老板散步。
《科学投资》杂志点评:人是生意的魂
读了王怀东“王冒子”的创业故事,顿时想起水泊梁山董事长兼总裁宋公明。很多人想不明白,以水泊梁山之人才济济,宋江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当上梁山“一哥”?在水泊梁山,论出身、论资历、论智力、论武艺,超过宋江的多的是,为什么一百单八将中,大家都拥戴、服从的只有宋江一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宋江会做人,做人好。朋友问他借钱,他兜里有一分,绝不会只借给你九厘,并且总是“雪中送炭”,所以人送外号“及时雨”。如果将“造反”也看作一盘生意,那么执掌这盘生意的最佳人选,非宋公明莫属,其他什么“才智武功”之士,如果大家不服,那都是扯淡。
比较王怀东与宋公明,感觉有很多相似之处。王怀东出身贫苦农民,初到六户庄时,亦是身无长技,手无分文。他后来能够有机会发达,全在于他做人好,会做人,从而能够获得别人的帮助。以《科学投资》观察,一般来说,穷人(这里所谓穷人,是指那些金融资金、知识资本、社会资本都不多的普通人)要想成事发达,有几个前提:
一是勤力苦做。别人做八小时,你就做10小时;别人做10小时,你就做12小时。如果你是为自己做,日积月累,就算后来不能够大富大贵,至少你可以比大多数与你同等起步的人家过得更殷实。如果你是给别人做,你自然能够获得雇主更多赏识,哪个老板不喜欢肯做事的员工呢?而老板的赏识,将意味着你比其他员工有更多胜出的机会。
第二,抓住一切机会学本事。艺不压身,我们看到在穷人翻身的故事中,学本事几乎是一个必需的过程。穷人的翻身事业,往往从“精艺”开始。我们这里所指“艺”,即“技”。穷人应该抓住机会学会一两门实用技术,如烹调、汽摩修理、服装设计剪裁、栽花、养鱼……将其学精学透,这一点对穷人很重要。技术是穷人翻身得解放最有力的臂膀,也是穷人创业最可靠的基础。有人一提本事就是外语、企业管理云云。“清华馒头神”外语学得那么好,还不仍旧是在清华食堂蒸馒头?如果他能拿学外语的那股子劲头,那股子吃苦精神,用来学习面点制作,然后自己开个小饭馆,或者找个大饭店做个面点师,岂不强似他在清华操着流利的外语蒸馒头?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贡献都会更大一些。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穷人首先要解决生存。穷人没有资格好高鹜远。
第三,把握机会。机会的来源有两类,一是等待,二是创造。等待机会需要成本,穷人付不起等待的成本。姜太公垂钓渭水之滨,等待机会一直等到80多岁,那是因为他有钱,不愁吃喝,否则,以他的“直钩钓鱼法”,他早饿死了,还能悠悠闲闲等到周文王“载以归”?穷人需要只争朝夕,所以要去创造机会,而非等待机会。最后一点,你要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不安于现状。如果你的志向只是一辈子当一个打工仔,那么,你一辈子就会是一个打工仔。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志向,虽然不见得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前程,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他就一定不会有前程。
这四点因素,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总开关,就是做人。先做人,后做生意。这一点,从王怀东“王冒子”身上得到验证:因为做事勤苦,他才能够获得周老板的欢喜,并在创业的时候得到周老板的无私帮助;因为为人厚道,所以大师傅才愿意将厨艺倾囊相授;因为不安于现状,他才会脱离周老板,出去独立创业,一直将事业做大;因为处处肯为别人着想,所以在横灾忽来、家财荡尽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众人齐心协力的帮助,东山再起。王怀东脑筋活络,经营中很会想办法出主意,显得非常有技巧。但这些其实都属于表面现象,属于细枝末节。王怀东的这些做法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学会,为什么独独王怀东的生意能越做越大,最后将所有竞争对手收编?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别人学不去的长处,那就是他的为人之道。这才是致胜的关键,是最高明的财技。不要轻视人格的力量。看一看你周围,有多少你原先自认为脑子远不如你的人,起步远比你低的人,现在赚的钱比你多,发的财比你大,过的日子比你好。想一想,除了那些你从前看到的因素,在做人方面,他们是否有某些特长?是否有某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文章原载科学投资杂志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