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机 - 新“读书无用论”:短视还是无奈

新“读书无用论”:短视还是无奈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其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参加考试的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里流失6000多名学生。而更令人沉重的是,威县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典型,它不过是记者随意调查的一个县,也许比它的辍学情况严重、更触目惊心的县还有很多。(10月9日新华网)
    
     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失学青少年愈来愈多,新“读书无用论”抬头,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农民目光短浅,看不到读书的实惠,认识不到知识的价值。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历经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农民早已不再是愚顽不化的草民,而是新时代的劳动者,他们清楚地知道“21世纪什么最贵”。对农村的孩子来讲,读书学习、求学深造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有效手段,也是其中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惟一出路。这既是一种世俗的观念,也是经实践证明的事实。
    
    
    
     为什么要轻率地选择放弃学业?为什么早早地出外打工或在家务农?难道他们就甘心延续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辍学,是无可奈何的屈服。入学一万辍学六千,看一下都是些什么人,大多数的辍学生都集中在乡镇的中学。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而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迎接他们的只能是诸如种地、打工等苦力营生,以及早早地结婚生子,延续父辈们深恶痛绝的农村生活。尤为可怕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文化、远离知识,他们极有可能处在社会的底层艰难度日,很难有出头之日。
    
     出现辍学这种情况,不排除有学生厌学、教师素质堪忧、学校教育欠佳等原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是绕不过的重要门槛。“厌学”和“读书无用”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辛酸和无奈。被采访家长的真实告白,“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下工作”,可谓是道出了“读书无用论”的真正因由。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当地农民算的帐是,一个孩子小学、初高中及大学下来,10万元是底线。这样的支出对于一个每年现金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的。尤其令人不能接受的是,这还只是前期投资,即便孩子成功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还有就业这道难以逾越的槛,有些学生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由此可见,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难以安心读书。
    
     此外,不公平的高考录取政策,也是泼向农家孩子的当头一盆冷水。中国社科院一位学者指出,1978 年前,教育机会分配向着日趋大众化和平等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成为缩小阶级差异和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重要工具;1978 年以后,教育机会分配则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重要工具。让子女求学深造,是农家孩子改变身份和命运的依托,但和有钱的富豪、有权的高官、有背景的家族相比,他们的成才之路充斥着太多的荆棘和路障。
    
     一个农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过一生清贫的日子,这句话绝非危言耸听,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孩子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仅不能带来实惠,反而会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困局。前些天,网络上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农民子弟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和城市白领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的经历,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关注和议论。其实,他还是幸运的,毕竟成功了,多数人却未必能够成功。农民通行的认识是,读书就像赌博,押宝押对了是幸运,押错了就意味着血本无归,可能要背上一辈子的债务。
    
     读书上大学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扭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首先让农家孩子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就得了业,“读书无用论”就一日难以消除,科教兴国战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沦为空谈。
    
     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郭立场
    



商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