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机 - 2006年,中国走向通货紧缩?

2006年,中国走向通货紧缩?


     随着三季度的各类统计数据的公布,中国经济到底面临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已成为近期国内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包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中国经济体质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等在内的众多国内经济学家,近日纷纷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于中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担忧。
    
    通缩压力确实存在
    
    经济学家樊纲则在“中外管理官产学峰会”上表示:“目前的经济形势中,确实具有通货紧缩的压力,需要警惕通货紧缩。”樊纲指出,第三季度的零售物价指数只有2%,9月份只有0.9%,并且还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他说,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价格却下降的背后,已经反应出企业利润空间开始紧缩,到今年二季度,企业的亏损面已经增加了300%。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樊纲认为是由于前些年投资过度而引发的产能过剩。他指出,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就会导致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樊纲坦言,目前中国正面临投资过热的“后遗症”,并且这种情况不可能很快消失,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虽然与樊纲的判断思路不同,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通过分析居民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也得出了“国内资金过剩将成为长期现象,但国内物价总水平不可能长期上升,因此通货膨胀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要危险,反而应当高度警惕通货紧缩危险”的一致结论。
    
    但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10月20日公布三季度的数据时称,中国没有通缩压力。而中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一直持通胀说。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胀与通缩现象并存。
    
    经济增长依旧会平稳
    
    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让经济学家们颇为一致的观点是:尽管面临压力,但是整个经济依然会保持8%-9%的增长,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樊纲认为,由于前两年采取了一些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调整了过热的现象,因此2006年可能不会出现实际意义上的通缩,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也不会出现负数。他认为,由于需求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因此供求差额不会太大,这就决定了过剩的生产能力会在今后2-3年的需求高增长中逐步消化。另外,他还预测,2006年部分中小企业的“日子”可能不太好过,他认为某些行业可能会进入整合期,但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或破产。
    
    樊纲建议,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应该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过去主要以宏观需求增加为目标,转移到保持经济需求的稳定增长上来。他说,可能主要的需求稳定了,也赶不上过剩生产能力增长的速度,还会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但是,假以时日,就可以逐步使需求和供给达到相对适应的程度,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使经济恢复稳定增长,实现软着陆。拉动内需不能只盯着扩大消费
    
    李扬认为,针对目前国内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解决通货紧缩威胁的办法可以通过大力增加国内消费需求。与他持相同观点的经济学家也大有人在。美财长斯诺访华时也认为中国人应该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但樊纲指出,从目前中国的gdp规模来看,消费增长速度并不低。他还认为,在目前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消费是很难再往上拉动的。他说,中国只有20%的高收入阶层,并且事实证明了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比低收入阶层低,因此,中国达不到像美国一样的高消费。
    
    因此,他认为仅仅盯着消费需求,并不能解决通缩的威胁。他认为应该全面维持和发展需求的增长,包括出口。另外,还需要继续维持投资的增长,特别是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商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