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是全球并购舞台小角色
波士顿咨询最新报告建议中国企业增强并购能力
著名咨询企业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日前在北京发布了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风潮刚刚拉开帷幕,要充分利用海外并购的机会,中国企业就必须制定明确的全球化战略并建立专业的并购能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然落后
一段时期以来,联想、海尔、中海油等中国企业频频出手海外并购,10日,中海油又以22.68亿美元成功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权益。波士顿在这份名为《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中指出,这仅是第四次海外并购热潮中的登峰之作。“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不断增加的并购机会以及中国挑战者的涌现造就了这一趋势”,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林杰敏
(jim h em e r lin g)说。
尽管近期中国企业并购的一些“大手笔”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的目光,但报告认为,中国在世界并购舞台上仍然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还处于落后地位。中国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球快速发展经济体的30%,但只占据所有来自这些国家对外并购案的11%。如果利用gdp或外贸额来推算一个经济体对外并购的潜力,那么中国的并购活动要达到英国或美国的水平,至少还需要增长10倍。
相比之下,印度的海外并购活跃度遥遥领先于中国。在报告所比较的13个快速发展经济体中,海外并购居于首位的印度占到了总数的25.9%,但其gdp却只占12.5%。林杰敏认为,这是因为印度政府更早鼓励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机制早已成型。而且,印度的资本市场总体来说更成熟,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再加上印度国内经济规模较小,所以印度企业发展之初就有“向外”的需求。
事实上,“不活跃”并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问题。负责bcg大中华区公司财务与战略专题的经理米嘉(h o lge r m ich ae lis)认为,对中国来说,目前的海外并购速度是适度的。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收购海外竞争对手是中国企业迅速占领海外市场并掌握技术专业知识的快速通道,但海外并购作为通向全球化运营的途径之一,却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方式,这种并购成果绝非唾手可得,中国企业需要做的只是更多地从自身发展角度去考量海外并购。
中国企业对外并购六大趋势
对于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发展趋势,波士顿做出了六大预测。报告认为,像海尔和中海油这样的大型收购者将卷土重来,尽管这两家在最近的收购战役中运气不佳,但他们对全球扩张的追求不会减弱。
同时,交易将在更为广阔的行业背景上增长。活动的行业将进一步扩展,除了目前活跃的矿业和能源、电信设备、计算机和it设备等行业外,那些跨国业务增长强劲但尚未开始大规模对外并购的行业将会更加积极,例如,消费电子产品、家电行业和航运业,而包括汽车、化工和公共事业等领域也正在出现挑战者。
另外,私人资本机构在中国的对外并购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机构将在全球交易中与中国收购者组成团队,并致力于创造更多并购机会。
报告还指出,在任何全球并购交易中,收购者要获得全球规模就必须考虑中国企业的参与。随着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产品的全球最大市场,追求全球规模的收购者需要在中国有立足之地。
而且,现有企业将通过与中国收购者的双赢交易不断推进这个趋势。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发展并购能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林志敏说,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大体分为战略投资、完全收购和合作伙伴三种类型。战略投资由于没有获得企业控制权,不要求高度的整合能力;购买100%股权的完全收购则在第一年几乎都会因中国企业缺乏整合能力而出现亏损。而合作伙伴形式则可以帮助中国的收购企业弥补整合能力方面的差距,能够建立一个双赢的交易,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波士顿报告建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考
虑选择合作伙伴形式。
林杰敏认为,要提高整合的成功率,中国收购者需要把握的成功要素包括,确保有能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来运作组织;积极整合组织的运作,了解收购对方的利益需求;与利益方加强沟通,明确协同目标。
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这种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不仅能支持对外交易,还可能成为交易的一个驱动力。同时,私人资本机构日益热衷于支持中国收购者的大宗交易,而且,中国消费者的存款倾向帮助国有银行能够以较低的资本价格向中国的行业领先者发放贷款。波士顿报告认为,这些因素将使中国企业对外并购趋势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