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以“富民政策”着力刺激内需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将采取多项“富民政策”,刺激内需,改善消费不振的局面。
长期以来,投资和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53%,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而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
经济学家指出,扩大消费并不似拉动投资这般简单,归根结底,拉动投资是政府的权力增加了,而扩大消费则要求政府采取富民政策,把钱拿出来给大家花,是主动地放权。
今年进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即是利用税收调节收入的一项富民政策。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以使明年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0.5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指出,从2006年起,国家将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包括增加城市低收入者的低保金,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再次提高农民现有的补贴水平等。
“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共同提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说。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有8-9亿人口的落后的农村消费市场,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整体消费的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明年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府将投巨资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
“这些措施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稳定农民消费预期,”庄健说。
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已经超过13万亿。与巨额居民储蓄想对应的是消费率连续多年走低。十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
在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除收入外,居民消费心理、消费倾向、消费预期等非收入性因素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消费定价过高,这成为集纳居民储蓄、挤压消费的重要原因。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说,如果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不能解决,消费的口子就打不开。只有解决老百姓的这些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才能敢于花钱。
庄健也认为,要想改变目前消费不振的局面,除了要增加居民收入外,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赵晓辉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