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情趣”打造氛围商机
“钻进一个宁静的角落,在咖啡香气的缭绕里,也许还有一点舒懒的音乐,你可以把整袋的新书翻完。”位于香港最繁华处的阿麦书房将着名文化人龙应台乃至所有爱书者心目中的理想阅读环境打造出来,靠的是创意和诚心。
一个想喝咖啡的下午,记者在铜锣湾闹市恩平道发现这个“三尖八角”的小地方──阿麦书房,不起眼的一个二楼书店,却很让人有另类的“惊艳”,这里有书香,有咖啡,还有音乐。
“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阿麦”的一句温馨问候温暖着爱书者。走一段黑暗的楼梯,推门进内,店内灯光朦胧,流行歌手陈绮贞的歌声轻轻播放,义大利咖啡香弥漫着。书架依两边的墙而立,中央摆着一张小方桌。书本细致地分作如艺术,舞台,文学,历史、生活趣味等十多个分类,但每分类的书都不多。这里卖的书装帧都很别致,记者随手拿起一本,以为那是cd,却原来是一本诗集。
书房里还有个大冰箱,里头放的却是一张张唱片。来到这里,自然让人恋上咖啡、迷上书本,醉于音乐。
近年台北、北京、深圳开的书店一个比一个大,可偏偏香港地狭人稠、寸土寸金,书店只能“躲上”二楼,招牌经常小到看不见,但还是不乏有心人光顾。但随着竞争日剧,曾风光一时的不少香港二楼书店纷纷结业,推陈出新似乎才有出路。
标榜“新的阅读时代,新的上楼书店”的阿麦书房自零四年开业以来便把咖啡、书与音乐共冶一炉,为传统楼上书店引入新元素。除了售卖优质的创意文化类书籍,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外,阿麦书房更自资出版音乐cd及杂志,并与其他学术团体合办活动。这间“不像书店的书店”着意建立书店的独特个性,开业短短时间已收支平衡,成功在行内站稳阵脚。
书房的书量不多,却是颇费了心思。这里的书以戏剧、电影、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创意工业等种类为主。店内还特设微型的主题书展,每本推介作品都附上书房的短评,记者看到,这里的许多书在外面一些商业书店根本找不到。
阿麦书房的老板叫庄国楝(james),并不姓麦。他是个文化爱好者。他说,书店不卖一般的书,只卖针对个别市场空间的书,例如剧场书、文化管理书。他认为,书店不单卖书,还是文化平台。爱书的人,一般也爱电影爱音乐,他们把相关的文化产品放在一起,开阔市场。书与咖啡与音乐,是他自策划开店以来就想好的经营方向,“单单做书店的话,面对近年的激烈竞争,是很难生存的。所以我们尝试将三个不同元素放在一起。”
曾修读过艺术行政课程的james读中学时已参与剧场演出。他很喜欢ella fitzgerald演绎的《mack the knife》,一首出自布莱希特名剧《the threepenny opera》的歌曲。想到剧中有一个叫做mackie的角色,于是以此作店名,中文译作阿麦。
james认为,要成功便要“make difference”,要与其他书店不同,建立阿麦的个性,第一步由选书和推介开始。因此,你不会在阿麦找到《哈里波特》,却会找到大量剧场、电影、艺术行政、文化研究等书,甚至是坊间少见的独立出版书籍和诗集等。阿麦也极力发掘罕见、但质素不俗的本土独立作品,以及内地及台湾的书籍和杂志,例如放在书店显眼位置的内地杂志《周末画报》就吸引了不少香港读者。
书房代表“打造创意文化生活”的态度,混合而成的“与众不同”,慢慢吸引一班创意工业者光顾。james相信,要吸引创意业人士,书店本身便要有创意。书店其实赚钱不多,有时还要割爱,为保风格不卖畅销书,但看着顾客在留言簿上的心里话,他又继续其无止境的创意书店梦。
书房还经常举办各式各样“不像”是书店举办的活动,如讲座、展览、课程、音乐会、音乐剧等等。去年,阿麦还自资邀请日本音乐人来港,举行过一个二百人的音乐会。
龙应台说,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阿麦书房──全城最繁华处的一缕书香让人在此逗留不去。音乐继续,一缕阳光照在记者翻开的书页上,隐约听到楼下城市嘈杂的声音。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