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亨王中军的戏剧人生
[img class=black-border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01135277801.jpg">
在中国,如果说哪位老板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员工高,估计非王中军莫属,他一手创办的华谊兄弟是专门“生产”明星的“梦工厂”。
这位近年来“蹿红”的电影大亨,从小个性就极其容易“冲动”,并凭此个性而自导自演了一幕幕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真实喜剧———从城市到农村、弃学从军、辞公职“下海”、从中国的先富一族到美国的“穷学生”。
上集:认清道路慢慢走...
■第一幕
一念之间请缨“下乡 ”
1960年,王中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属于野战部队,经常调防,王中军上学之前,全家已在张家口、义县和保定各地来回搬迁多次,最后回到北京南口。
“刚读小学时,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学校也不念书,天天背毛主席语录,高年级学生斗老师。”王中军说,小时候的事情基本都记不清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校长从毛主席像上跳下来自杀了。”
这种动荡不定的生活,使王中军很小便有自己的主见。小学毕业,王中军进了外馆中学,他很快便开始反感这个新环境:“学生爱打架斗殴,爱欺负人,抢劫低年级学生粮票、零花钱。”第一学期还没结束,王中军向父亲提出:“我想回农村老家读书。”父亲一口就答应了。
没多久,刚刚14岁的王中军就回到了东北农村。“我从城市来,看到和接触过很多农村孩子未接触过的东西。爸爸每月还给我一些零花钱,我也分给他们一些,好多人都围着我转噢!”在这里,王中军找到了感觉。
然而,割草、放牛和拣柴火,很快让这个城里孩子晒得又黑又瘦。几个月后来探亲的父亲一见,非常心疼,偷偷把王中军拉到山后:“你要愿意,现在就带你回去!”
“中途回去太没面子了”,王中军想,起码得入了团再走人,入团在当时可算件大事。一年后,王中军如愿以偿带着团员证回到北京,进入石油部子弟学校。
作为班级唯一的团员,王中军顺理成章地成为班长。王中军的自信心进一步被树立:“我各方面技能都展现出来了。校运会我一个人能包揽400米、800米和1500米的冠军,绘画也非常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成绩也挺好,数学总能得100分。打架时,我也冲在最前面。”
更令王中军得意的是,他“领导”的这个40多人班级,后来竟有30多人考上清华、北大、北广这样的名牌大学。至今,王中军这个老班长还是大家的“核心”。
■第二幕
一夜之间弃学从军
眼看再过一学期就初中毕业, 16岁的王中军却又一次自导自演新剧情。
“大概也在这个季节,期末考刚结束。”王中军已记不住决定自己命运的那个具体日子。他突然问父亲:“能让我去当兵吗?”当时,当兵是时代热潮,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当天晚上8点钟,父亲从总政大院回来说,“明天早上,你史叔叔要回部队。你要愿意,就跟他一起走。”就这样,王中军连夜找出一套军装,第二天就出发到了保定某部。一夜之间,王中军放弃学业,开始自己4年多的军营生活,临走前他甚至没来得及上缴班级教室的钥匙。
说到部队,王中军显得非常兴奋:“我的军事技术非常好,从当兵第二年开始,我的军事技术考核就全军第一了。18岁时就入了党。”
王中军认为自己很幸运,在部队遇到了益友,尤其是张亚光。此兄父亲位居某军区副司令,他却选择插队,在连队也喜欢和农村兵比赛,苦活、脏活一身揽,天天鼓励王中军,“要积极向上,将来当将军!”王中军一直和这位老战友保持着联系。
国家恢复高考后,很多中学同学考入名牌大学,20岁的王中军很受刺激,于是决定转业回京上大学。
■第三幕
一时口快辞职下海
回京后,王中军在父亲的帮助下,如愿进入国家物资总局,“在保卫处,和看大门的含义是一样的。”王中军解释说。几个月后,王中军调到文书处,不久又顺利考上夜大。
随后几年,王中军一边上学,一边“坐机关”,日子过得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从小喜欢美术,王中军后来进入局办刊物《物资管理》,这个懂画画又懂设计的“美术编辑”的到来,使原本单调的杂志一下子焕然一新,王中军的名字很快在局里传开,大家都知道局里有这么一位“准大学生”。
夜大刚毕业,王中军便开始在外面“不务正业”,和几个朋友合办一份产品类杂志《购物指南》,并出任主编。杂志出了一期,效果不错,但下期却接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只是兼职的。
于是某一天,七八个人碰头开会研究,结论是“应该有个专职的人,才可能做成‘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类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辞职就是“砸铁饭碗”,大家都沉默了。“那我辞职吧!”王中军打破沉默。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开始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王中军回忆当时的情景。大家纷纷拍着胸脯安慰25岁的王中军。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时口快,给自己招来多么大的人生“玩笑”。
■第四幕
因祸得福先富起来
辞职的事情很顺利。王中军回家找女友———现在的太太商量,得到的回答是“辞就辞,最多上街卖菜”。随后是登门向未来岳父解释,这位时任大兴县县长的“老革命”,思想十分开放,“搞个体,这是年轻人的发展方向,支持你。但有一个条件,辞职前先和我女儿结婚。”这个条件,对于王中军,可谓正中下怀。
“办完辞职,还不到10天,出了个红头文件,判定我们的杂志是‘非法刊物’”,还没开始创业,王中军便先失业回家,“每天看着老婆、岳父、岳母去上班,自己却只能呆在家里,心酸啊……”
朋友们觉得对不住这个小伙子,于是纷纷找些“零工”,让他发挥特长画图书封面等。“好封面能达到20元,插图达到15-20元,最好挣的是小人书,一本能挣1000多,一个月就能画一本,比工资收入高多了。”王中军回忆那段打零工的经历。
不久,王中军开始“拍明星挂历”、“拉广告”,日子很快便宽裕起来了。“辞职两年后,我拥有了第一部汽车。一年能挣到30万。”几年之间,王中军成为当时北京先富起来的人!
■第五幕
一个目标坚守五年
“钱挣了一些,却总觉得身边的人都比我强,我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于是,我就想着必须出国,至于国外是怎么样,能学到什么,都不知道。”而立之年的王中军,依然很“冲动”。
1989年,29岁的王中军奔赴美国, “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拿到一个学位,二是要在1993年12月前,攒足10万美金。”
“我平均一天要打工十五六个小时,而且做的都是蓝领工作,累得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 但王中军有一个好太太,“我很感谢我的太太。她在美国的五年时间,打工支持我上学。”
乐观的王中军坚强面对生活,“和美国朋友聊天时,就说‘中国有多好,三室一厅的房租只要一美金’,听得美国人一愣一愣的。”
“那时,虽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但我从未觉得坚持不下去。我唯一强烈的愿望,就是赚钱。”王中军回忆留学生活。
五年过去了,1993年12月底来到了,王中军学位拿到了,10万美金也存够了。“时间之准确,金钱之准确!”王中军说,“我达到了来之前的所有目标,准备回国。”
■人·财·榜问卷
一年花了5000万
您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怎样的?
做自己想做的事
您最奢侈的是什么?
大量的业余时间
何时是您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太多了
您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语言
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口才和心胸开阔
您认为您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突然拍了30多部电影
如果可以选择,您希望什么重现?
太多了
您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企业价值
您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目前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成为好画家
您最喜欢自己身上什么品质?
简单明了
您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
说话算数
您最喜欢女性身上什么品质?
脾气小一点
您最欣赏什么样的员工?
敢说敢干,有执行力
您希望别人把你定义成什么样人物?
跨艺术和商业的人
您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没有冲突
您最愿意把金钱用来做什么?
天生能花钱,总觉得钱不够花
您觉得自己个人财产总额是多少?
《福布斯》说五个亿,估计差不多
您自己一年花多少钱?
每年都不同。2005年比较多,私人花了5000万左右
假如突然变得一无所有,您第一件事要做什么?
先休息几天,再想想是怎么变得一无所有的
您期望给自己后代留下什么?
一种精神
您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没标准,每个阶段都不同
您觉得什么类型的人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
心胸宽一点,利益让一点,状态执着一些
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愉快点,尽量想好事
下集:商海搏击招招先...
《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刮痧》、《天地英雄》、《卡拉是条狗》、《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寻枪》、《功夫》、《手机》、《天下无贼》、《可可西里》……在这些电影片头,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品人: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身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是国内毫无争议的“电影大亨”。
对于影视产业这个“名利双收”的行当,有意分一杯羹的人绝不在少数,然而国内到目前为止称得上“功成名就”的却只有一个华谊兄弟,王中军靠什么?
一单广告挣足几千万
在华谊总部所在的北京丰联广场,王中军常常会遇到送外卖的小伙子。“很容易就想到自己在美国时的样子。”王告诉记者,那几年,说是出去“留学”,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开车送外卖”。中间闲暇休息的时候,王中军常常坐在树下,跟工友们神侃:以后,我一年要挣一百万!1994年正月,当王中军赶在春节之前结束“留学”,回到北京的时候,他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每年挣50万人民币”。这一年,王中军利用在美国打工积累下的10万美金,和弟弟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先是办了一本直递广告杂志,收些餐饮广告,合集成《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然后邮寄给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这种模式,王中军在美国打工时常常见到,他的盘算是,“这种小活可以让公司先运转起来。”而他更长远的眼光,已经盯上了中国银行那些欠缺标准化,设计五花八门的营业点。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
凭自己目前一个芝麻大的公司,想要攀上中国银行,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中军开始“包装”自己。“先到南方寻找合适的材料公司,告诉他们有这么一个项目可以一起干,条件是他们必须更名为华谊兄弟广告南方分公司。”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王中军每次出差都要买公务舱,住当地最豪华的宾馆。
很快,原本几个人的华谊兄弟迅速“壮大”成为一个“集团公司”,多个分部横跨大江南北。从理念设计,到材料生产、内外装修,堪称“实力雄厚”,加上“根本就没有对手,就我们一家向中行提出标准化的构想”,华谊兄弟成功中标中行。
“中行全国有15000多个营业点,以前也没有人干过,所以预算做得比较高,利润很高,我们自己挣了几千万吧!”华谊兄弟也因此一夜成名,并顺势承接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华夏银行华夏卡等标准化设计项目。
在涉足影视产业之前,华谊广告公司几经进入了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意外进入影视行业
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业叱咤风云之后,王中军在何时如何向这个新行业迈出了第一步,自然也为业界所热情追溯。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王毫无故事性回答多少让人有些失望:1998年某天,王偶遇一位广告界老朋友,对方告诉王,现在拍电视剧很挣钱,王于是决定一试。
“我自己很少看电影、电视,在此之前,更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拍电影,以前感觉电影这东西肯定很复杂!”2006年1月10日,北京华谊兄弟总部,王中军如是说。
在朋友的推荐下,王中军选择了一个叫《心理诊所》的电视剧剧本,导演英达。拍摄完成之后,仍然以广告为主业的王中军发挥了一下自己的特长,拿电视剧跟电视台换广告时段,这种轻松的合作方式马上为多家电视台所愉快接受。结果,王中军用这些时段换回了两倍的投资,收益率100%。
王中军说,首战告捷,让他相信影视产业确实很挣钱,同时还总结出投资影视的两个规则:要选择有意思的题材,要用好的导演。“你要问我这个规则具体怎么解释,我还真没法跟你说清楚,就是一种感觉吧!”中军一次次地告诉人家,拍电影其实很简单,但是外人却很难理解为什么成功的总是华谊兄弟。
华谊聚“人、财”靠缘分
“假如真的要让我总结,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促成了华谊兄弟投资电影比别人成功,第一是成功汇聚了一批人,第二是华谊兄弟比较特殊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财!”当采访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王中军突然重新提起这个关于华谊兄弟为什么能成功的话题,此前,他一直表示“很简单”,“没什么值得一说的”。
关于人,比如冯小刚,王中军认为,这主要是靠“缘分”,“谈得来了,所以就走到了一起!”记者的采访时不时被王中军的手机打断,可能是为了表示歉意,王中军每接完一次电话,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是谁打断了采访,其中包括:和导演张纪中探讨一个剧本的问题,主持人许戈辉抱怨她要的车还没有提到(王中军同时还销售汽车),冯小刚准备买一只名表,咨询价格是否合适。
“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没办法!”王中军“抱怨”中,对自己良好的人缘带着几分得意,“可能找不到一个人平时交往的朋友跨度会那么大,有企业家、政府官员,有艺术家、大导演、明星,还有平时的牌友甚至可能都没工作!”
王中军认为,华谊兄弟能吸引住冯小刚、张纪中、陆川、葛优这些人,是成功的基础,而华谊兄弟先进的资本结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华谊兄弟是中国娱乐业较早进行私募的公司,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王中军的底线是自己一直牢牢控股。2000年6月,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成立,太合花了1300万元获得了华谊45%的股份;2004年,tom集团1000万美元收购华谊35%股份,此前,王中军先行将太合的全部股份回购;2005年底,一家海外私人财团加入,同样的手法,王中军先行回购tom集团手中部分股份,王中军个人的股份比例不降反升到了77%。
王中军认为,这种多股东结构既能加强公司的资本实力,也能让公司运作起来更加规范,合作伙伴往往还能带来一些管理上的经验。据悉,最新进入华谊兄弟的海外财团派出了一个特别的人物———阿里巴巴公司董事长马云加入华谊兄弟董事会,这个互联网风云人物,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千万美元资金。
“我和马云已经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个人最让我佩服的是永远用不完的激情。40岁的人啦,说起事情来永远都那么激动,很容易就把我感染了。”王中军说,“在企业管理上,马云教了我不少东西”。一个更实在的礼物是,马云操办下的三千万投拍三条广告的单子已经确定由华谊制作,三位导演中,冯小刚、张纪中都来自华谊。
如今,除了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电影之外,华谊兄弟每年还有两百集的电视剧面世,位居国内前三,华谊兄弟的经纪公司规模国内最大,华谊兄弟音乐公司国内前三,综艺公司也已经起步。
“华谊兄弟的目标是中国最好的娱乐内容公司”,王中军认为,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肯定能成长起一家足以和时代华纳、迪士尼抗衡的娱乐公司。
来源:京华时报
在中国,如果说哪位老板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员工高,估计非王中军莫属,他一手创办的华谊兄弟是专门“生产”明星的“梦工厂”。
这位近年来“蹿红”的电影大亨,从小个性就极其容易“冲动”,并凭此个性而自导自演了一幕幕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真实喜剧———从城市到农村、弃学从军、辞公职“下海”、从中国的先富一族到美国的“穷学生”。
上集:认清道路慢慢走...
■第一幕
一念之间请缨“下乡 ”
1960年,王中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属于野战部队,经常调防,王中军上学之前,全家已在张家口、义县和保定各地来回搬迁多次,最后回到北京南口。
“刚读小学时,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学校也不念书,天天背毛主席语录,高年级学生斗老师。”王中军说,小时候的事情基本都记不清了,“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校长从毛主席像上跳下来自杀了。”
这种动荡不定的生活,使王中军很小便有自己的主见。小学毕业,王中军进了外馆中学,他很快便开始反感这个新环境:“学生爱打架斗殴,爱欺负人,抢劫低年级学生粮票、零花钱。”第一学期还没结束,王中军向父亲提出:“我想回农村老家读书。”父亲一口就答应了。
没多久,刚刚14岁的王中军就回到了东北农村。“我从城市来,看到和接触过很多农村孩子未接触过的东西。爸爸每月还给我一些零花钱,我也分给他们一些,好多人都围着我转噢!”在这里,王中军找到了感觉。
然而,割草、放牛和拣柴火,很快让这个城里孩子晒得又黑又瘦。几个月后来探亲的父亲一见,非常心疼,偷偷把王中军拉到山后:“你要愿意,现在就带你回去!”
“中途回去太没面子了”,王中军想,起码得入了团再走人,入团在当时可算件大事。一年后,王中军如愿以偿带着团员证回到北京,进入石油部子弟学校。
作为班级唯一的团员,王中军顺理成章地成为班长。王中军的自信心进一步被树立:“我各方面技能都展现出来了。校运会我一个人能包揽400米、800米和1500米的冠军,绘画也非常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成绩也挺好,数学总能得100分。打架时,我也冲在最前面。”
更令王中军得意的是,他“领导”的这个40多人班级,后来竟有30多人考上清华、北大、北广这样的名牌大学。至今,王中军这个老班长还是大家的“核心”。
■第二幕
一夜之间弃学从军
眼看再过一学期就初中毕业, 16岁的王中军却又一次自导自演新剧情。
“大概也在这个季节,期末考刚结束。”王中军已记不住决定自己命运的那个具体日子。他突然问父亲:“能让我去当兵吗?”当时,当兵是时代热潮,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当天晚上8点钟,父亲从总政大院回来说,“明天早上,你史叔叔要回部队。你要愿意,就跟他一起走。”就这样,王中军连夜找出一套军装,第二天就出发到了保定某部。一夜之间,王中军放弃学业,开始自己4年多的军营生活,临走前他甚至没来得及上缴班级教室的钥匙。
说到部队,王中军显得非常兴奋:“我的军事技术非常好,从当兵第二年开始,我的军事技术考核就全军第一了。18岁时就入了党。”
王中军认为自己很幸运,在部队遇到了益友,尤其是张亚光。此兄父亲位居某军区副司令,他却选择插队,在连队也喜欢和农村兵比赛,苦活、脏活一身揽,天天鼓励王中军,“要积极向上,将来当将军!”王中军一直和这位老战友保持着联系。
国家恢复高考后,很多中学同学考入名牌大学,20岁的王中军很受刺激,于是决定转业回京上大学。
■第三幕
一时口快辞职下海
回京后,王中军在父亲的帮助下,如愿进入国家物资总局,“在保卫处,和看大门的含义是一样的。”王中军解释说。几个月后,王中军调到文书处,不久又顺利考上夜大。
随后几年,王中军一边上学,一边“坐机关”,日子过得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从小喜欢美术,王中军后来进入局办刊物《物资管理》,这个懂画画又懂设计的“美术编辑”的到来,使原本单调的杂志一下子焕然一新,王中军的名字很快在局里传开,大家都知道局里有这么一位“准大学生”。
夜大刚毕业,王中军便开始在外面“不务正业”,和几个朋友合办一份产品类杂志《购物指南》,并出任主编。杂志出了一期,效果不错,但下期却接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只是兼职的。
于是某一天,七八个人碰头开会研究,结论是“应该有个专职的人,才可能做成‘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类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辞职就是“砸铁饭碗”,大家都沉默了。“那我辞职吧!”王中军打破沉默。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开始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王中军回忆当时的情景。大家纷纷拍着胸脯安慰25岁的王中军。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时口快,给自己招来多么大的人生“玩笑”。
■第四幕
因祸得福先富起来
辞职的事情很顺利。王中军回家找女友———现在的太太商量,得到的回答是“辞就辞,最多上街卖菜”。随后是登门向未来岳父解释,这位时任大兴县县长的“老革命”,思想十分开放,“搞个体,这是年轻人的发展方向,支持你。但有一个条件,辞职前先和我女儿结婚。”这个条件,对于王中军,可谓正中下怀。
“办完辞职,还不到10天,出了个红头文件,判定我们的杂志是‘非法刊物’”,还没开始创业,王中军便先失业回家,“每天看着老婆、岳父、岳母去上班,自己却只能呆在家里,心酸啊……”
朋友们觉得对不住这个小伙子,于是纷纷找些“零工”,让他发挥特长画图书封面等。“好封面能达到20元,插图达到15-20元,最好挣的是小人书,一本能挣1000多,一个月就能画一本,比工资收入高多了。”王中军回忆那段打零工的经历。
不久,王中军开始“拍明星挂历”、“拉广告”,日子很快便宽裕起来了。“辞职两年后,我拥有了第一部汽车。一年能挣到30万。”几年之间,王中军成为当时北京先富起来的人!
■第五幕
一个目标坚守五年
“钱挣了一些,却总觉得身边的人都比我强,我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于是,我就想着必须出国,至于国外是怎么样,能学到什么,都不知道。”而立之年的王中军,依然很“冲动”。
1989年,29岁的王中军奔赴美国, “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拿到一个学位,二是要在1993年12月前,攒足10万美金。”
“我平均一天要打工十五六个小时,而且做的都是蓝领工作,累得回到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 但王中军有一个好太太,“我很感谢我的太太。她在美国的五年时间,打工支持我上学。”
乐观的王中军坚强面对生活,“和美国朋友聊天时,就说‘中国有多好,三室一厅的房租只要一美金’,听得美国人一愣一愣的。”
“那时,虽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但我从未觉得坚持不下去。我唯一强烈的愿望,就是赚钱。”王中军回忆留学生活。
五年过去了,1993年12月底来到了,王中军学位拿到了,10万美金也存够了。“时间之准确,金钱之准确!”王中军说,“我达到了来之前的所有目标,准备回国。”
■人·财·榜问卷
一年花了5000万
您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怎样的?
做自己想做的事
您最奢侈的是什么?
大量的业余时间
何时是您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
太多了
您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语言
您认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口才和心胸开阔
您认为您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突然拍了30多部电影
如果可以选择,您希望什么重现?
太多了
您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企业价值
您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目前的工作,同时也希望成为好画家
您最喜欢自己身上什么品质?
简单明了
您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
说话算数
您最喜欢女性身上什么品质?
脾气小一点
您最欣赏什么样的员工?
敢说敢干,有执行力
您希望别人把你定义成什么样人物?
跨艺术和商业的人
您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
没有冲突
您最愿意把金钱用来做什么?
天生能花钱,总觉得钱不够花
您觉得自己个人财产总额是多少?
《福布斯》说五个亿,估计差不多
您自己一年花多少钱?
每年都不同。2005年比较多,私人花了5000万左右
假如突然变得一无所有,您第一件事要做什么?
先休息几天,再想想是怎么变得一无所有的
您期望给自己后代留下什么?
一种精神
您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没标准,每个阶段都不同
您觉得什么类型的人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
心胸宽一点,利益让一点,状态执着一些
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愉快点,尽量想好事
下集:商海搏击招招先...
《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刮痧》、《天地英雄》、《卡拉是条狗》、《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寻枪》、《功夫》、《手机》、《天下无贼》、《可可西里》……在这些电影片头,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品人: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身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是国内毫无争议的“电影大亨”。
对于影视产业这个“名利双收”的行当,有意分一杯羹的人绝不在少数,然而国内到目前为止称得上“功成名就”的却只有一个华谊兄弟,王中军靠什么?
一单广告挣足几千万
在华谊总部所在的北京丰联广场,王中军常常会遇到送外卖的小伙子。“很容易就想到自己在美国时的样子。”王告诉记者,那几年,说是出去“留学”,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开车送外卖”。中间闲暇休息的时候,王中军常常坐在树下,跟工友们神侃:以后,我一年要挣一百万!1994年正月,当王中军赶在春节之前结束“留学”,回到北京的时候,他将自己的目标调整为“每年挣50万人民币”。这一年,王中军利用在美国打工积累下的10万美金,和弟弟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
“先是办了一本直递广告杂志,收些餐饮广告,合集成《吃在北京》之类的册子,然后邮寄给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这种模式,王中军在美国打工时常常见到,他的盘算是,“这种小活可以让公司先运转起来。”而他更长远的眼光,已经盯上了中国银行那些欠缺标准化,设计五花八门的营业点。在美国,稍有规模的企业,网点都是统一设计的!
凭自己目前一个芝麻大的公司,想要攀上中国银行,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中军开始“包装”自己。“先到南方寻找合适的材料公司,告诉他们有这么一个项目可以一起干,条件是他们必须更名为华谊兄弟广告南方分公司。”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王中军每次出差都要买公务舱,住当地最豪华的宾馆。
很快,原本几个人的华谊兄弟迅速“壮大”成为一个“集团公司”,多个分部横跨大江南北。从理念设计,到材料生产、内外装修,堪称“实力雄厚”,加上“根本就没有对手,就我们一家向中行提出标准化的构想”,华谊兄弟成功中标中行。
“中行全国有15000多个营业点,以前也没有人干过,所以预算做得比较高,利润很高,我们自己挣了几千万吧!”华谊兄弟也因此一夜成名,并顺势承接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华夏银行华夏卡等标准化设计项目。
在涉足影视产业之前,华谊广告公司几经进入了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意外进入影视行业
华谊兄弟在国内影视业叱咤风云之后,王中军在何时如何向这个新行业迈出了第一步,自然也为业界所热情追溯。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王毫无故事性回答多少让人有些失望:1998年某天,王偶遇一位广告界老朋友,对方告诉王,现在拍电视剧很挣钱,王于是决定一试。
“我自己很少看电影、电视,在此之前,更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拍电影,以前感觉电影这东西肯定很复杂!”2006年1月10日,北京华谊兄弟总部,王中军如是说。
在朋友的推荐下,王中军选择了一个叫《心理诊所》的电视剧剧本,导演英达。拍摄完成之后,仍然以广告为主业的王中军发挥了一下自己的特长,拿电视剧跟电视台换广告时段,这种轻松的合作方式马上为多家电视台所愉快接受。结果,王中军用这些时段换回了两倍的投资,收益率100%。
王中军说,首战告捷,让他相信影视产业确实很挣钱,同时还总结出投资影视的两个规则:要选择有意思的题材,要用好的导演。“你要问我这个规则具体怎么解释,我还真没法跟你说清楚,就是一种感觉吧!”中军一次次地告诉人家,拍电影其实很简单,但是外人却很难理解为什么成功的总是华谊兄弟。
华谊聚“人、财”靠缘分
“假如真的要让我总结,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促成了华谊兄弟投资电影比别人成功,第一是成功汇聚了一批人,第二是华谊兄弟比较特殊的资本结构,也就是财!”当采访进行到了一半的时候,王中军突然重新提起这个关于华谊兄弟为什么能成功的话题,此前,他一直表示“很简单”,“没什么值得一说的”。
关于人,比如冯小刚,王中军认为,这主要是靠“缘分”,“谈得来了,所以就走到了一起!”记者的采访时不时被王中军的手机打断,可能是为了表示歉意,王中军每接完一次电话,都会简单介绍一下是谁打断了采访,其中包括:和导演张纪中探讨一个剧本的问题,主持人许戈辉抱怨她要的车还没有提到(王中军同时还销售汽车),冯小刚准备买一只名表,咨询价格是否合适。
“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没办法!”王中军“抱怨”中,对自己良好的人缘带着几分得意,“可能找不到一个人平时交往的朋友跨度会那么大,有企业家、政府官员,有艺术家、大导演、明星,还有平时的牌友甚至可能都没工作!”
王中军认为,华谊兄弟能吸引住冯小刚、张纪中、陆川、葛优这些人,是成功的基础,而华谊兄弟先进的资本结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华谊兄弟是中国娱乐业较早进行私募的公司,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王中军的底线是自己一直牢牢控股。2000年6月,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成立,太合花了1300万元获得了华谊45%的股份;2004年,tom集团1000万美元收购华谊35%股份,此前,王中军先行将太合的全部股份回购;2005年底,一家海外私人财团加入,同样的手法,王中军先行回购tom集团手中部分股份,王中军个人的股份比例不降反升到了77%。
王中军认为,这种多股东结构既能加强公司的资本实力,也能让公司运作起来更加规范,合作伙伴往往还能带来一些管理上的经验。据悉,最新进入华谊兄弟的海外财团派出了一个特别的人物———阿里巴巴公司董事长马云加入华谊兄弟董事会,这个互联网风云人物,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千万美元资金。
“我和马云已经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个人最让我佩服的是永远用不完的激情。40岁的人啦,说起事情来永远都那么激动,很容易就把我感染了。”王中军说,“在企业管理上,马云教了我不少东西”。一个更实在的礼物是,马云操办下的三千万投拍三条广告的单子已经确定由华谊制作,三位导演中,冯小刚、张纪中都来自华谊。
如今,除了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电影之外,华谊兄弟每年还有两百集的电视剧面世,位居国内前三,华谊兄弟的经纪公司规模国内最大,华谊兄弟音乐公司国内前三,综艺公司也已经起步。
“华谊兄弟的目标是中国最好的娱乐内容公司”,王中军认为,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肯定能成长起一家足以和时代华纳、迪士尼抗衡的娱乐公司。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