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学良是No.5吗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一记“炮轰”,激起了舆论界的一场轩然大波。一句“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会超过五个”的断言,让主流经济学家继去年因在“郎顾之争”中力挺顾雏军而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后,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而面对这些指责和批评,主流经济学家再一次“集体失语”。
主流经济学家怎么了?何以遭遇如此尴尬?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丁学良抛出“五个论”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并指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
诚然,一些经济学家挟经济学渐成 “显学”的天时,凭中国气势磅礴的改革的地利,以“全能运动员”自居,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通吃,并依靠“研究宏观易成名,研究微观易得利”,上蹿下跳,赶场似地上论坛、开讲座,不遗余力地做独立董事、兼名誉主席,却无暇顾及赖以存身的学术。以至于时至今日,荣宠备至、队伍庞大的中国经济学家,仍未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
而且,倘若仅仅是“学艺不精”倒也罢了,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却热衷于为利益集团代言,对公众乃至政府决策形成严重误导。更有甚者,手握话语权却时时口出昏言。在“郎顾之争”中,曾力挺顾雏军的某经济学家在“挺顾”时讥讽郎咸平“学者要有公信力,我不与无耻的人论战”,然在顾雏军案发后,却又断然否认他与顾有关系——“我和他不熟,企业我也不太熟”。如此反差,让人们悔不当初在倡导企业家责任的时候,还应加上“经济学家的责任”。
当然,作为经济学家,其话语权也是他们自己争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也的确有一些合格的经济学家,他们踏踏实实做学问,并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出以公心发表议论,但有时令人遗憾的是,由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在制定或执行中产生了失误。虽然这在国内外、在其他领域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失误本身给公众造成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学家往往寄予的更多的期望,加之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向往,很容易让人们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期待,于是,一场口诛笔伐往往接踵而至,尴尬自然避之不及。
因此,丁学良就经济学家的职责和道德发表一己之见未尝不可,但“五个论”未免过于武断。因为,尽管从网上调查的结果来看,近95%的网友同意“五个论”,但作为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社会学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主要研究比较现代化的社会学家,丁学良是否有足够的功力来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经济学家的水平?如果没有,其立论自然难以成立;如果有,丁学良属于“五个”之列还是“五个”之外呢?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所有优秀学者,不论是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等,都会受到公众的尊敬。丁学良向主流经济学家的“发难”,事实上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正如“郎顾之争”使一些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企业是否应私有被提上议程一样,如今对经济学家水准、职责和道德的进一步思考和反省,无疑更利于中国主流经济学人的成长。
当然,“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对于那些确实“不合格”的学者来说,也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做的一切,才能赢得公众和时代的认可?(来源:经济视点报)
主流经济学家怎么了?何以遭遇如此尴尬?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丁学良抛出“五个论”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并指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
诚然,一些经济学家挟经济学渐成 “显学”的天时,凭中国气势磅礴的改革的地利,以“全能运动员”自居,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通吃,并依靠“研究宏观易成名,研究微观易得利”,上蹿下跳,赶场似地上论坛、开讲座,不遗余力地做独立董事、兼名誉主席,却无暇顾及赖以存身的学术。以至于时至今日,荣宠备至、队伍庞大的中国经济学家,仍未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
而且,倘若仅仅是“学艺不精”倒也罢了,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却热衷于为利益集团代言,对公众乃至政府决策形成严重误导。更有甚者,手握话语权却时时口出昏言。在“郎顾之争”中,曾力挺顾雏军的某经济学家在“挺顾”时讥讽郎咸平“学者要有公信力,我不与无耻的人论战”,然在顾雏军案发后,却又断然否认他与顾有关系——“我和他不熟,企业我也不太熟”。如此反差,让人们悔不当初在倡导企业家责任的时候,还应加上“经济学家的责任”。
当然,作为经济学家,其话语权也是他们自己争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也的确有一些合格的经济学家,他们踏踏实实做学问,并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出以公心发表议论,但有时令人遗憾的是,由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在制定或执行中产生了失误。虽然这在国内外、在其他领域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失误本身给公众造成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学家往往寄予的更多的期望,加之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向往,很容易让人们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期待,于是,一场口诛笔伐往往接踵而至,尴尬自然避之不及。
因此,丁学良就经济学家的职责和道德发表一己之见未尝不可,但“五个论”未免过于武断。因为,尽管从网上调查的结果来看,近95%的网友同意“五个论”,但作为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社会学思想大师丹尼尔·贝尔、主要研究比较现代化的社会学家,丁学良是否有足够的功力来客观真实地评价中国经济学家的水平?如果没有,其立论自然难以成立;如果有,丁学良属于“五个”之列还是“五个”之外呢?
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所有优秀学者,不论是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等,都会受到公众的尊敬。丁学良向主流经济学家的“发难”,事实上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正如“郎顾之争”使一些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企业是否应私有被提上议程一样,如今对经济学家水准、职责和道德的进一步思考和反省,无疑更利于中国主流经济学人的成长。
当然,“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对于那些确实“不合格”的学者来说,也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做的一切,才能赢得公众和时代的认可?(来源:经济视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