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印度四大富豪成功路
23名印度富豪进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令世界为之一震。当然,印度经济近几年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上榜富豪的贡献。印度经济正因为有了信诚的安巴尼家族,有了塔塔集团的塔塔家族,有了维普罗的普莱姆基,同时又有了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的穆尔蒂,以及许多尚未进入富豪排行、各自业界的成就同样骄人的商界领袖,才有如今的腾飞。
这些企业领袖有如米塔尔、普莱姆基、安巴尼兄弟这样的老面孔,也有如地产大亨辛格,印度民航巨头纳瑞什这样的新星。他们之中有的依靠家族继承获得财富,有的从小商贩开始白手起家,有的受命于危难之间将家族企业带出困境,比起他们的父辈,这些新贵们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多接受过西方教育,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商学院的不占少数。
这使他们比起父辈传统的经营理念更具国际化视觉,并能成功带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继续前行。
普莱姆基:印度的比尔盖茨
原来的小食用油作坊成功转型。回忆当时的决定,普莱姆基不无得意:“那时传统企业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毫无感觉。”
目前,被印度青年精英们视为偶像的成功企业家,是软件开发商阿齐姆·普莱姆基(54岁)和纳拉亚纳·穆尔蒂(53岁)。他们设在班加罗尔的高科技公司名列世界前茅,他们公司在交易所的赢利令人瞠目。
英国bbc广播电台“印度的比尔·盖茨”;《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这些名号的主人是印度第三大软件服务商、维普罗技术有限公司(wipro)董事会主席阿齐姆·普莱姆基(a z i m p r e m j i)。他个人也因控制着这个价值53亿美元的软件巨头84%的股份长期盘踞于《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中。
普莱姆基生于1945年,同年,其父hasham premji 开办了“西印度植物产品有限公司”,从 1945~1966 年短短21 年间,这家以生产食用油为主要业务的小作坊规模发展迅速,1966年老普莱姆基逝世,交到阿齐姆手中的是一家价值200万美元规模的公司。当时年仅21岁的普莱姆基接管父亲的公司后除了继续生产食用植物油外,他逐渐扩大了供货品种,大力推销他的产品。
上世纪80年代西方信息技术蒸蒸日上,快速的信息成为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就在那个时候,普莱姆基在距离西方世界遥远的孟买遇到了知音,计算机工程师穆尔蒂,后来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的老板。他们同时意识到软件开发将成为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他们注意到,ibm那些在其他地方难以出售的低廉大众电子产品是如何充斥印度市场的;由于新德里的政治原因,ibm在1977年又是怎样被驱逐出印度的。普莱姆基当时认为:“市场出现的缺口我们可以补上。”他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辛辛那提的微处理机公司,迅速生产出美国通用的电子仪器。他的竞争方式、客户服务以及维修承诺等都别出心裁。
原来的小食用油作坊成功转型,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000名职工,营业额超过14亿美元的全球100大软件技术公司。位于印度西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公司总部占地5公顷。回忆起当时的决定,普莱姆基不无得意地说:“那时候没人看好it业,传统企业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毫无感觉。”最近,维普罗又完成了几笔收购,这将帮助公司将产业拓展至全新领域,而随着在海外收购的频频成功,维普罗也将走进更宽广的国际舞台。
另一个印度软件业代表人物是穆尔蒂。他于1981年建立infosys。这是穆尔蒂和普莱姆基分手后同6位合伙人以6000美元的存款建立起来的。该公司是继维普罗公司之后的印度第二大企业。
在谈到infosys的成功时,公司一高级管理人员曾表示,公司在壮大过程中曾遇到两大重要转折,一是印度政府在1991年取消许可证制度,公司之前已为之准备了10年,许可证制度取消后,infosys实力得以迅速发展,第二个关键是在1992至1995年之间,说服美国的公司客户相信由infosys开发的软件是值得信赖的。之前,不少西方大公司都不把印度软件业放在眼里,认为印度的软件业不入流,或者是盗版回来,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才能打开市场。
随着infosys、维普罗等一批印度软件业代表的崛起,这些公司总部所在地,印度班加罗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变成印度软件业中心,被喻为印度的硅谷。不少跨国企业在当地开设业务,当地也成为吸引和培养来自世界各地软件业出色人才的摇篮。
安巴尼兄弟:家族的力量
印度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由一个家族掌控的大财团。
目前印度市值最高的私营家族财团是信诚集团(reliancegroup),其拥有者是有“印度的洛克菲勒”之称的安巴尼家族。《福布斯》杂志2006年全球富豪榜中,安巴尼家族两兄弟,现年48岁的穆克什·安巴尼(m u k e s h a m b a n i)和4 6 岁的安尼尔·安巴尼(a n i l a m b a n i)分别以85亿美元和57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全球富豪排行的第56位和第104位。
印度财团经济的发展可追溯到殖民时期,印度独立后,印度财团的处境比殖民地时代优越,从而也催生了第二代财团的迅速成长。与第一代财团不同,创业者不完全走老路,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一代坚持追求新目标。这一部分人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信诚集团的迪鲁巴伊·安巴尼(dhirubhai ambani)。
独立后印度财团不用再继续受殖民主义的压迫,但印度政府自1951年起实行的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和自1956年实行的优先发展国营重工业战略,把重工业、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划归国营,对私营大财团在扶植的同时加以限制。财团的消长取决于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
信诚集团的成长也正印证了印度经济这一时期的发展。分析人士评论,安巴尼家族的庞大关系网总有办法使政府的政策倒向对他们有利的一方。传说,安巴尼家族掌握高层的喜好,甚至是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家族企业顺利从纺织拓展至石油化工、电信、能源、生物技术等,并迅速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
迪鲁巴伊·安巴尼于2002年7月6日去世,在老安巴尼逝世前,信诚集团在化纤、石油化工、石油提炼、石油开采、电信、电力、金融服务、对外贸易、生命科学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油和电力是印度紧缺能源,电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属新兴经济。目前财团的收入已从过去全部来自商品销售转变为很大部分收入来源于金融服务这样的新兴产业。集团在很长时间里能作为印度经济的龙头屹立不倒,很大原因归功于调整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靠拢。
到信诚集团第二代领导人时代,穆克什和安尼尔完成了对集团业务的拆分。据传,自父亲迪鲁巴伊逝世后,两兄弟之间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2005年6月18日,安巴尼兄弟宣布达成拆伙协议,哥哥穆克什继续主管集团石化产品、聚酯和精炼油业务,弟弟阿尼尔则退出集团核心权力圈,转而专攻集团下属电力、电信和金融服务业,至此,历经数月之久的安巴尼家族争斗终告一段落。
两个集团都使用瑞莱恩斯品牌和标志,但是阿尼尔所属的公司可以附加“德鲁拜·安巴尼企业”的标志。在两个新组建的安巴尼集团中,阿尼尔和穆克什都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外界评论称,兄弟俩拆伙也不完全没有好处,事实上,兄弟俩达成的协议正释放着巨大的商机。
哥哥穆克什计划在能源领域大展手脚,他曾说过在全球排名前500的公司中前三名都是能源公司,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据悉,穆克什已计划在油田勘探和建设方面投资40亿美元。集团目前在印度西部的加木纳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环保性炼油厂。除此之外,集团在印度的克什娜-格达瓦利盆地和东海岸发现了一系列天然气田。瑞莱恩斯信息公司现在正斥资15亿美元建立零售网络。穆克什希望他自己的公司可以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制造、运输和营销方面跻身全球前十名。穆克什的另一个计划是将集团业务拓展至印度零售业,与沃尔玛等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就在协议宣布的次日,阿尼尔宣布了阿尼尔·德鲁拜·安巴尼集团(adae)的成立。目前,阿尼尔希望在电信领域大展手脚,作为一家移动手机服务供应商,瑞莱恩斯信息公司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是五分之一,阿尼尔计划发行社会公众股,总价约35亿美元,这将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一次股份募集。此外,新成立的adae正在投标的项目包括:投资总价达135亿美元的两项大型电力项目,孟买和新德里机场的私有化改造项目。它还入围了孟买一项大众捷运路网系统的最后竞标。
塔塔:集中实力在强势领域
与其花时间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不如集中实力在强势领域,如果在某一领域业绩不能排在前三,并努力无望,拉坦一般都会选择退出
与安巴尼家族所拥有的信诚集团一样,作为印度经济发展史上第一代财团代表,同样是目前所剩不多的第一代财团的塔塔集团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商界巨型航母。1868年,29岁的塔塔集团第一代主席jntata以2.1万卢比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贸易公司,也是如今塔塔集团的前身。小贸易公司走过漫漫一个世纪,发展为年收入近200亿美元,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2.8%的企业,业务拓展至通信、信息、服务、能源、金融等七大领域,其中在汽车制造和钢铁领域的成就尤为抢眼。
并不像其他传统印度家族企业,塔塔家族是一个内部血缘关系十分淡薄的家族企业,企业并不依据血缘关系而是依据实际工作表现和领导能力来选择接班人。
塔塔集团第三代掌门人是拉坦·塔塔,他加强了总部集权。199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财团经营的11个领域合并成7个领域,并以塔塔钢铁和塔塔汽车公司为旗舰公司,新建一家石油勘探公司,亏损的塔塔油脂公司被出售给印度斯坦利华公司,在国外市场推出统一的“塔塔品牌”。
保持成功的秘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塔塔旗下所有产品和服务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价格上必须是可承受的,他从不认为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是成功生意的保证。他坚信广大的中产阶级是塔塔的目标客户。拉坦认为,保持规模第一并不重要,而必须始终追求的是令客户满意的质量。另外,拉坦认为,与其花时间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不如集中实力在强势领域,如果集团在某一领域业绩不能排在该领域前三名,并在努力无望的情况下,拉坦一般都会选择退出该领域。
不少经济学家曾预言,像塔塔这样的传统家族型企业终将在全球化浪潮中湮灭。但塔塔非但没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反而借着这股浪潮走向国际。对于塔塔来说,2004年是其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年。从这年开始,集团在海外大规模收购。
拉坦说:“如果局限于某个地域,一家公司就不可能真正走向全球化。应该抓住全球化的契机并借全球化的契机提高自身实力。”为做到这一点,拉坦要求集团雇用最优秀的人才,并没有地域、国籍的限制。拉坦曾说过:“保护主义只会让印度经济倒退,我们再也不需要保护主义。”
目前外界很多人开始将塔塔与诸如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进行比较,但拉坦表示,自己是与通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截然不同的领导者。虽然目前塔塔集团的许多高层都接受过纯正的西式商业教育,但塔塔高层从不采取诸如大规模裁员、挤垮对手等手段。
对于塔塔来说,目前唯一要担心的也许就是拉坦·塔塔的任期和接班人的问题。根据塔塔家族第一代掌门人jntata的遗训,塔塔集团主席必须在70岁后退休,虽然集团已专为其将这一规则延后至75岁,但拉坦今年已68岁了。拉坦自己并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而家族内部至今尚未有另一个合格的领导人浮出水面。在谈到接班人问题的时候,拉坦曾说过,重要的是让有能力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而不是姓氏。
辛哈:敢于冒险挑战不可能
辛哈表示,在缔造一个诸如dlf城经典时,眼光和视角固然重要,但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勇于做看似不可能的冒险
孟买的房价在过去6个月中上涨了25%,土地价格也屡创新高。与此同时,印度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也为印度新一代亿万富豪的崛起奠定基础。
作为印度地产业代表,印度地产大亨,74岁的辛哈(k u s h a l p a l s i n g h)所拥有的地产开发公司delhi land %26amp; f i n a n c e (d l f)凭借d l f 城等著名开发项目成为业界巨头,在今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辛哈也以50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首次进入榜单,排名第114位。
辛哈在正式加入商界之前曾是一名军官。1971年,当他加入了岳父的地产开发公司dlf时候,公司业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其实,在1971年前,公司也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当时,dlf参与了greater k ailash、h auz k has等地和南部地区开发等数个重要工程,然而,渐渐地,随着公司的壮大,问题也出现了。根据1957年的德里开发法案(delhi development act),所有的地产开发项目必须通过德里发展局(d e l h i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u t h o r i t y)特批。
土地开发逐步由国家垄断,dlf的一些早时通过的工程被禁止,其中有一些已经开始施工,dlf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辛哈加入后,事情迅速有了转机,他通过向农场主大量收购土地,dlf在德里郊外完成了dlf城,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城市,与此同时,dlf成为印度顶级地产公司。
辛哈曾表示,在缔造一个诸如dlf城那样的经典时,虽然眼光和视角很重要,但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勇气去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冒险。谈到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32公里的古尔岗(g u r g a o n)的d l f 城,辛哈表示,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德里政府也意识到必须进行开发,但政府的意见是在周边建造一些卫星城镇,不过很快政府发现这个想法显然不切实际,没有人愿意从熟悉的环境搬离,许多人也抱怨说交通太不方便。
辛哈提出的dlf城正好解决了当时的问题。根据辛哈的理念,dlf城建立目的就是给人们一个很好的理由迁入。dlf城为人们提供所需一切,包括办公、休闲场所、学校、医院、购物中心,人们可以步行去任何地方。与此同时,dlf还说服政府将一条高速公路建在dlf城附近,以便捷居民外出。上世纪80年代中dlf城自开始发售住房开始,此计划大获成功。
辛哈自己回忆说,当决定开发古尔岗地区时,家族在当地大约只拥有25英亩土地,而公司同样遇到缺少资金的问题,根据当时的法律,银行不可贷款给地产发展项目。对于当时的辛哈来说,唯一可利用的就是dlf之前所积累的良好声誉。为说服当地农场主把土地卖给dlf,辛哈亲自登门拜访。除此之外,公司还特别为收购土地组织了一个70~80人的小组,专门了解收购土地目标户的情况,包括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有多少小孩、小孩成绩如何等,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辛哈说:“为说服他们把土地卖给我们,我花费数周甚至数月与每个家庭打交道,参加婚礼,慰问生病的人,穿得和当地人一样,食用当地食物。”
根据当时印度相关法律,要获得一份土地的完全所有权,必须得到拥有该土地的家族所有成年成员的同意,通常完成一份土地买卖合同都要辛哈必须与30个人打交道。最后,dlf成功在当地收购了3500英亩土地,更重要的是,凭借与当地居民的良好关系,公司收购全部土地的一半都是当地居民以借贷的方式贷给资金不足的dlf的。回顾自己的奋斗史,辛哈表示,自己都不确定如果时光倒流,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
目前,公司考虑将业务拓展至孟买,hyderabad、pune (靠近孟买)、班加罗尔等地。与其他大公司不同的是,在成为印度最大地产公司后,dlf并没有将自身业务拓展至其他行业,相反,公司已着手出售所属与地产开发无关的业务,以确保专注于公司传统领域。对于该举动,公司的解释是,为确保dlf在地产领域内的领导地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这些企业领袖有如米塔尔、普莱姆基、安巴尼兄弟这样的老面孔,也有如地产大亨辛格,印度民航巨头纳瑞什这样的新星。他们之中有的依靠家族继承获得财富,有的从小商贩开始白手起家,有的受命于危难之间将家族企业带出困境,比起他们的父辈,这些新贵们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多接受过西方教育,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商学院的不占少数。
这使他们比起父辈传统的经营理念更具国际化视觉,并能成功带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继续前行。
普莱姆基:印度的比尔盖茨
原来的小食用油作坊成功转型。回忆当时的决定,普莱姆基不无得意:“那时传统企业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毫无感觉。”
目前,被印度青年精英们视为偶像的成功企业家,是软件开发商阿齐姆·普莱姆基(54岁)和纳拉亚纳·穆尔蒂(53岁)。他们设在班加罗尔的高科技公司名列世界前茅,他们公司在交易所的赢利令人瞠目。
英国bbc广播电台“印度的比尔·盖茨”;《时代》杂志“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这些名号的主人是印度第三大软件服务商、维普罗技术有限公司(wipro)董事会主席阿齐姆·普莱姆基(a z i m p r e m j i)。他个人也因控制着这个价值53亿美元的软件巨头84%的股份长期盘踞于《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中。
普莱姆基生于1945年,同年,其父hasham premji 开办了“西印度植物产品有限公司”,从 1945~1966 年短短21 年间,这家以生产食用油为主要业务的小作坊规模发展迅速,1966年老普莱姆基逝世,交到阿齐姆手中的是一家价值200万美元规模的公司。当时年仅21岁的普莱姆基接管父亲的公司后除了继续生产食用植物油外,他逐渐扩大了供货品种,大力推销他的产品。
上世纪80年代西方信息技术蒸蒸日上,快速的信息成为经济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就在那个时候,普莱姆基在距离西方世界遥远的孟买遇到了知音,计算机工程师穆尔蒂,后来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infosys)的老板。他们同时意识到软件开发将成为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他们注意到,ibm那些在其他地方难以出售的低廉大众电子产品是如何充斥印度市场的;由于新德里的政治原因,ibm在1977年又是怎样被驱逐出印度的。普莱姆基当时认为:“市场出现的缺口我们可以补上。”他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辛辛那提的微处理机公司,迅速生产出美国通用的电子仪器。他的竞争方式、客户服务以及维修承诺等都别出心裁。
原来的小食用油作坊成功转型,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000名职工,营业额超过14亿美元的全球100大软件技术公司。位于印度西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公司总部占地5公顷。回忆起当时的决定,普莱姆基不无得意地说:“那时候没人看好it业,传统企业对即将到来的变革毫无感觉。”最近,维普罗又完成了几笔收购,这将帮助公司将产业拓展至全新领域,而随着在海外收购的频频成功,维普罗也将走进更宽广的国际舞台。
另一个印度软件业代表人物是穆尔蒂。他于1981年建立infosys。这是穆尔蒂和普莱姆基分手后同6位合伙人以6000美元的存款建立起来的。该公司是继维普罗公司之后的印度第二大企业。
在谈到infosys的成功时,公司一高级管理人员曾表示,公司在壮大过程中曾遇到两大重要转折,一是印度政府在1991年取消许可证制度,公司之前已为之准备了10年,许可证制度取消后,infosys实力得以迅速发展,第二个关键是在1992至1995年之间,说服美国的公司客户相信由infosys开发的软件是值得信赖的。之前,不少西方大公司都不把印度软件业放在眼里,认为印度的软件业不入流,或者是盗版回来,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才能打开市场。
随着infosys、维普罗等一批印度软件业代表的崛起,这些公司总部所在地,印度班加罗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镇变成印度软件业中心,被喻为印度的硅谷。不少跨国企业在当地开设业务,当地也成为吸引和培养来自世界各地软件业出色人才的摇篮。
安巴尼兄弟:家族的力量
印度经济的另一个特征是,由一个家族掌控的大财团。
目前印度市值最高的私营家族财团是信诚集团(reliancegroup),其拥有者是有“印度的洛克菲勒”之称的安巴尼家族。《福布斯》杂志2006年全球富豪榜中,安巴尼家族两兄弟,现年48岁的穆克什·安巴尼(m u k e s h a m b a n i)和4 6 岁的安尼尔·安巴尼(a n i l a m b a n i)分别以85亿美元和57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全球富豪排行的第56位和第104位。
印度财团经济的发展可追溯到殖民时期,印度独立后,印度财团的处境比殖民地时代优越,从而也催生了第二代财团的迅速成长。与第一代财团不同,创业者不完全走老路,特别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一代坚持追求新目标。这一部分人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信诚集团的迪鲁巴伊·安巴尼(dhirubhai ambani)。
独立后印度财团不用再继续受殖民主义的压迫,但印度政府自1951年起实行的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和自1956年实行的优先发展国营重工业战略,把重工业、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划归国营,对私营大财团在扶植的同时加以限制。财团的消长取决于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
信诚集团的成长也正印证了印度经济这一时期的发展。分析人士评论,安巴尼家族的庞大关系网总有办法使政府的政策倒向对他们有利的一方。传说,安巴尼家族掌握高层的喜好,甚至是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特殊日子。家族企业顺利从纺织拓展至石油化工、电信、能源、生物技术等,并迅速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导者。
迪鲁巴伊·安巴尼于2002年7月6日去世,在老安巴尼逝世前,信诚集团在化纤、石油化工、石油提炼、石油开采、电信、电力、金融服务、对外贸易、生命科学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油和电力是印度紧缺能源,电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属新兴经济。目前财团的收入已从过去全部来自商品销售转变为很大部分收入来源于金融服务这样的新兴产业。集团在很长时间里能作为印度经济的龙头屹立不倒,很大原因归功于调整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靠拢。
到信诚集团第二代领导人时代,穆克什和安尼尔完成了对集团业务的拆分。据传,自父亲迪鲁巴伊逝世后,两兄弟之间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2005年6月18日,安巴尼兄弟宣布达成拆伙协议,哥哥穆克什继续主管集团石化产品、聚酯和精炼油业务,弟弟阿尼尔则退出集团核心权力圈,转而专攻集团下属电力、电信和金融服务业,至此,历经数月之久的安巴尼家族争斗终告一段落。
两个集团都使用瑞莱恩斯品牌和标志,但是阿尼尔所属的公司可以附加“德鲁拜·安巴尼企业”的标志。在两个新组建的安巴尼集团中,阿尼尔和穆克什都在争分夺秒地工作着。外界评论称,兄弟俩拆伙也不完全没有好处,事实上,兄弟俩达成的协议正释放着巨大的商机。
哥哥穆克什计划在能源领域大展手脚,他曾说过在全球排名前500的公司中前三名都是能源公司,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据悉,穆克什已计划在油田勘探和建设方面投资40亿美元。集团目前在印度西部的加木纳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环保性炼油厂。除此之外,集团在印度的克什娜-格达瓦利盆地和东海岸发现了一系列天然气田。瑞莱恩斯信息公司现在正斥资15亿美元建立零售网络。穆克什希望他自己的公司可以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制造、运输和营销方面跻身全球前十名。穆克什的另一个计划是将集团业务拓展至印度零售业,与沃尔玛等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就在协议宣布的次日,阿尼尔宣布了阿尼尔·德鲁拜·安巴尼集团(adae)的成立。目前,阿尼尔希望在电信领域大展手脚,作为一家移动手机服务供应商,瑞莱恩斯信息公司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是五分之一,阿尼尔计划发行社会公众股,总价约35亿美元,这将是迄今为止印度最大的一次股份募集。此外,新成立的adae正在投标的项目包括:投资总价达135亿美元的两项大型电力项目,孟买和新德里机场的私有化改造项目。它还入围了孟买一项大众捷运路网系统的最后竞标。
塔塔:集中实力在强势领域
与其花时间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不如集中实力在强势领域,如果在某一领域业绩不能排在前三,并努力无望,拉坦一般都会选择退出
与安巴尼家族所拥有的信诚集团一样,作为印度经济发展史上第一代财团代表,同样是目前所剩不多的第一代财团的塔塔集团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商界巨型航母。1868年,29岁的塔塔集团第一代主席jntata以2.1万卢比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贸易公司,也是如今塔塔集团的前身。小贸易公司走过漫漫一个世纪,发展为年收入近200亿美元,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2.8%的企业,业务拓展至通信、信息、服务、能源、金融等七大领域,其中在汽车制造和钢铁领域的成就尤为抢眼。
并不像其他传统印度家族企业,塔塔家族是一个内部血缘关系十分淡薄的家族企业,企业并不依据血缘关系而是依据实际工作表现和领导能力来选择接班人。
塔塔集团第三代掌门人是拉坦·塔塔,他加强了总部集权。199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财团经营的11个领域合并成7个领域,并以塔塔钢铁和塔塔汽车公司为旗舰公司,新建一家石油勘探公司,亏损的塔塔油脂公司被出售给印度斯坦利华公司,在国外市场推出统一的“塔塔品牌”。
保持成功的秘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塔塔旗下所有产品和服务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价格上必须是可承受的,他从不认为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是成功生意的保证。他坚信广大的中产阶级是塔塔的目标客户。拉坦认为,保持规模第一并不重要,而必须始终追求的是令客户满意的质量。另外,拉坦认为,与其花时间在不具优势的领域,不如集中实力在强势领域,如果集团在某一领域业绩不能排在该领域前三名,并在努力无望的情况下,拉坦一般都会选择退出该领域。
不少经济学家曾预言,像塔塔这样的传统家族型企业终将在全球化浪潮中湮灭。但塔塔非但没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反而借着这股浪潮走向国际。对于塔塔来说,2004年是其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年。从这年开始,集团在海外大规模收购。
拉坦说:“如果局限于某个地域,一家公司就不可能真正走向全球化。应该抓住全球化的契机并借全球化的契机提高自身实力。”为做到这一点,拉坦要求集团雇用最优秀的人才,并没有地域、国籍的限制。拉坦曾说过:“保护主义只会让印度经济倒退,我们再也不需要保护主义。”
目前外界很多人开始将塔塔与诸如通用电气这样的公司进行比较,但拉坦表示,自己是与通用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截然不同的领导者。虽然目前塔塔集团的许多高层都接受过纯正的西式商业教育,但塔塔高层从不采取诸如大规模裁员、挤垮对手等手段。
对于塔塔来说,目前唯一要担心的也许就是拉坦·塔塔的任期和接班人的问题。根据塔塔家族第一代掌门人jntata的遗训,塔塔集团主席必须在70岁后退休,虽然集团已专为其将这一规则延后至75岁,但拉坦今年已68岁了。拉坦自己并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而家族内部至今尚未有另一个合格的领导人浮出水面。在谈到接班人问题的时候,拉坦曾说过,重要的是让有能力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而不是姓氏。
辛哈:敢于冒险挑战不可能
辛哈表示,在缔造一个诸如dlf城经典时,眼光和视角固然重要,但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勇于做看似不可能的冒险
孟买的房价在过去6个月中上涨了25%,土地价格也屡创新高。与此同时,印度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也为印度新一代亿万富豪的崛起奠定基础。
作为印度地产业代表,印度地产大亨,74岁的辛哈(k u s h a l p a l s i n g h)所拥有的地产开发公司delhi land %26amp; f i n a n c e (d l f)凭借d l f 城等著名开发项目成为业界巨头,在今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辛哈也以50亿美元的个人净资产首次进入榜单,排名第114位。
辛哈在正式加入商界之前曾是一名军官。1971年,当他加入了岳父的地产开发公司dlf时候,公司业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其实,在1971年前,公司也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当时,dlf参与了greater k ailash、h auz k has等地和南部地区开发等数个重要工程,然而,渐渐地,随着公司的壮大,问题也出现了。根据1957年的德里开发法案(delhi development act),所有的地产开发项目必须通过德里发展局(d e l h i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u t h o r i t y)特批。
土地开发逐步由国家垄断,dlf的一些早时通过的工程被禁止,其中有一些已经开始施工,dlf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辛哈加入后,事情迅速有了转机,他通过向农场主大量收购土地,dlf在德里郊外完成了dlf城,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城市,与此同时,dlf成为印度顶级地产公司。
辛哈曾表示,在缔造一个诸如dlf城那样的经典时,虽然眼光和视角很重要,但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勇气去做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冒险。谈到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32公里的古尔岗(g u r g a o n)的d l f 城,辛哈表示,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德里政府也意识到必须进行开发,但政府的意见是在周边建造一些卫星城镇,不过很快政府发现这个想法显然不切实际,没有人愿意从熟悉的环境搬离,许多人也抱怨说交通太不方便。
辛哈提出的dlf城正好解决了当时的问题。根据辛哈的理念,dlf城建立目的就是给人们一个很好的理由迁入。dlf城为人们提供所需一切,包括办公、休闲场所、学校、医院、购物中心,人们可以步行去任何地方。与此同时,dlf还说服政府将一条高速公路建在dlf城附近,以便捷居民外出。上世纪80年代中dlf城自开始发售住房开始,此计划大获成功。
辛哈自己回忆说,当决定开发古尔岗地区时,家族在当地大约只拥有25英亩土地,而公司同样遇到缺少资金的问题,根据当时的法律,银行不可贷款给地产发展项目。对于当时的辛哈来说,唯一可利用的就是dlf之前所积累的良好声誉。为说服当地农场主把土地卖给dlf,辛哈亲自登门拜访。除此之外,公司还特别为收购土地组织了一个70~80人的小组,专门了解收购土地目标户的情况,包括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有多少小孩、小孩成绩如何等,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辛哈说:“为说服他们把土地卖给我们,我花费数周甚至数月与每个家庭打交道,参加婚礼,慰问生病的人,穿得和当地人一样,食用当地食物。”
根据当时印度相关法律,要获得一份土地的完全所有权,必须得到拥有该土地的家族所有成年成员的同意,通常完成一份土地买卖合同都要辛哈必须与30个人打交道。最后,dlf成功在当地收购了3500英亩土地,更重要的是,凭借与当地居民的良好关系,公司收购全部土地的一半都是当地居民以借贷的方式贷给资金不足的dlf的。回顾自己的奋斗史,辛哈表示,自己都不确定如果时光倒流,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
目前,公司考虑将业务拓展至孟买,hyderabad、pune (靠近孟买)、班加罗尔等地。与其他大公司不同的是,在成为印度最大地产公司后,dlf并没有将自身业务拓展至其他行业,相反,公司已着手出售所属与地产开发无关的业务,以确保专注于公司传统领域。对于该举动,公司的解释是,为确保dlf在地产领域内的领导地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