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十大精英男士(组)(2)
我说的话,对的要比错的多
谢国忠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乙酉纪事]没有唏嘘的胡茬,却有着忧郁的眼神,并用这眼神来预见未来。这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更像是预言家。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房地产、中国经济......三次预言名扬四海并一一验证。言惊人,行更甚。他以卖掉自己在上海的房子来证明地产热已经到了降温的前夜,并提醒同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
2004年10月18日,上海楼市如日中天时,媒体刊登了谢国忠的一份题为 《有史以来最大的地产泡沫将在近期破裂》 的报告,这在中国的房地产领域掀起了滔天巨澜。
地产商和众多经济学者群起质疑,来势可谓凶猛。地产巨头潘石屹的表态还算比较客气,他只是淡淡地来了句:“我不喜欢谢先生像上帝一样的表达方式。”相形之下,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言论就显得“战斗味”十足,他说:国外经济学家宣扬中国房地产价格充满泡沫或市场即将崩溃是别有用心,其中潜藏着巨大的阴谋。
作为摩根士丹利经济分析师的谢国忠一时势单力孤。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正确,2004年年底,谢国忠卖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而那时,上海楼市还在继续飙升。后来的一些带着善意的报道中,说谢国忠那时候是孤独的,但他的那篇报告的正确与否,在今年得到了验证。
真理又一次掌握在了少数人手中。
“房地产是大事”
“我不喜欢在国内有争议的地方掺合太多。但房地产是大事,一倒许多地方会跟着倒。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一般人不可想象。1989年我暑假实习,在日本东京麦肯锡工作,那时全世界都在唱好日本。但泡沫破灭后就是十五年经济萧条,很惨痛。”而之所以选择在2004年去捅这个泡沫,“我希望中国政府领导人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摩根士丹利香港公司见面时,隔着落地玻璃墙,已看到这个“孤独”的人正戴着耳机用网络和人交谈。谢国忠的头发有点自然卷,乱乱的,但脸颊修得很干净,个头并不矮。在办公室外面拍照,一个外国同事走过时,对他笑着眨眨眼:“movie star again?”。
开玩笑地问他,曾经被那么多大人物围攻,手提电话还随时能拨通,难道不怕被人打电话过来问候?谢国忠有些保留地笑着回避话题:“我们这个行业难免争论,争论要靠手上的材料,在材料不全的情况下,感性成分就会大。我是做这样工作的人,要为基金经理服务,基金经理们掌握着4000亿美金,我的预测和报告必须对他们有价值。他们每个季度都要给我打分,如果我的评估和预测不合适,基金经理们的反应就不好,我就会失去工作。我说的话,对的要比错的多,别人听我的话才有价值。”
他对自己预测的信心始终来自于市场的客观性。香港和海外的经济活动和中国大陆不太一样,市场每天都在起起落落,一个经济分析师的预测对不对,马上就能在市场上证明。但在中国大陆,经济活动主要依赖政府行为。言下之意,人为主观因素,给经济预测的准确与否带来了干扰。
去年房地产泡沫的论争中,几近于千夫所指,特别是“阴谋论”,更能致人于死地。谢国忠身材不矮但也不见得强壮,但“抗摔打能力”似乎还挺好。
对于“阴谋论”的指责,谢国忠也有一套澄清。“摩根士丹利是一家中介公司。我的薪水和基金经理那边是相互独立的,他们的工作和我没关系。根据美国法律,如果两边有利益上的联系和勾结,我那么做是要坐牢的。我们的电话都有录音,电子邮件也不能消除。”他接着反驳:“中国历史上,不重逻辑思维,而是先谈背后的利益和背景,这不也是鲁迅他们在二十年代所批判的吗?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支持独立研究,社会对独立观点也应当逐渐接受。”
从“大历史”角度考量经济学
谢国忠说,东方人对经济学几乎没有贡献,“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不同,讲求整体内部的平衡,不能分割,非常复杂。美国的犹太人在这点上做得很好,整体思维方式上体现出先进性。中国人太重称号了,读书人想做官,但又想扮演学者,有整体思维的很少。”
去捅房地产泡沫,只是谢国忠近年手笔的其中之一。他最近比较感兴趣的“课外”话题还有“中国应该涨汇率还是涨工资?”以及鼓励国民消费的问题。他反对中国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涨汇率,因为国内收入财富非常不平等,不平等不是市场引起,而是政治上特权所带来的。汇率涨了只对一小部分人有好处,对银行里存款多的人有好处。对于美国的压力,虽然汇率一点都不动是不可能的,但中国也可以用涨工资来应对,工资增加,产品成本提高,对美国在贸易方面的指责也能有所回应。
“最低工资调上去,对国家稳定也有好处。整个形势是支持涨工资的,我们的高工资水平是在和全世界竞争,但低工资水平却是和农村竞争,差距非常大。在美国,公司高层和基层收入相差20至30倍;中国公司高层和基层的收入相差100倍甚至更多,将导致社会不稳定。现在既然别人说中国汇率低了,那何不走调高最低工资的路线呢?我觉得这条路是对的。”
“这只是我工作之外的思考”,他开玩笑地说,课余兴趣也能对工作有好处。例如涨工资,工资上涨了,年轻人首先就会增加手机之类的消费,消费股就会跟着升,“我们的客户就可以把资金放到这方面去。”
有人说,谢国忠是个喜欢想大问题的上海人。他却自嘲“不务正业”:“全美几乎一半的经济学教授都是麻省理工出来的,我们那一届大多数都在大学里做教授,我算是不务本业了。”不过他也很开心,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好处,让他能看到全世界的市场,而这种观察的整体性正是经济学需要的。
在经济学以外,谢国忠喜欢读历史,但也不光是爱好,因为那能帮助他比较理性地看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在价格体系里的行为,但却无法解释穷国为什么穷,富国为什么富。我在世界银行时,在拉美、南亚、东南亚工作多年。我发现对经济发展最大的限制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这和各国的历史背景有关。欧洲和日本,二战结束时一片废墟,却在三十年内重新成为富裕国家。最重要的资本不是机器,是人大脑里的东西。中国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通过25年的发展,去找缺点的人少了。”
他爱从“大历史”的角度对经济学现象进行考量:“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不同,历史上是一个农民官僚社会,其他国家则是贵族社会。前者权力集中,后者权力分散。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非常惊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人没有财富,三分之一的人工作只是为了吃上饭。没有财富的积累,习惯了财富分配不平等。”
谢国忠由此说到了中国市场,中国人相信权力,认为一切都是政策引起的。历史上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做生意的人不重视市场,要批条,搞贷款,包括今天产生“资金链”这种概念,引起人们对财富积累的错觉。这些做法和市场经济不能融合,但,“事实将最终证明市场还是会占上风的。”
三年前就在鼓吹博客
方兴东 博客网董事长,it业著名评论家,中国的“博客教父”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424277801.jpg">
[乙酉纪事]博客网新推出的服务平台叫做“梦之城”,两个门户的博客服务都提供了日志、网络收藏,相册等功能,方兴东曾经鼓吹的博客秀则被qq新出的博客服务qq地带(qqzone)做到了极点。被誉为“中国博客之父”的方兴东说:博客中国将推出多项服务“努力创造一个奇迹,看多大程度改变这个产业!”博客开启了互联网2.0时代,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时代,每个个人会最终来决定博客怎么定义。
人人都来谈论互联网2.0
当博客到了一个临界点时,爆发的力量会远远超过当年朦胧诗对人的观念的启蒙、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的改变、前十年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时代》 杂志在2002年11月的“中国专号”里写道:“中国人仿佛是世界上最不多愁善感的民族,对新的崇拜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这包括新经济、新生活、新观念和新技术,眼下最新的当然是博客(blog)了。
新华网2005年10月27日电:“名人入驻新浪博客,引发中国博客热。”中新网也称,三起博客大赛热闹开场,博客在中国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方兴东看着可不是个滋味。从大势来说,新浪终于憋不住,推出了以名人为噱头的博客服务及博客大赛,既证明了他3年前就鼓吹博客的远见,也推动了博客在中国的主流化;但在竞争的角度,他“心怀敬畏”,他一心想要超越的新浪做了他一直想做却没能很好执行的事,当初给他冷眼的媒体如今对博客都充满了热情。
更不妙的是,以博客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web2.0)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甚至有人在说web3.0了,这让“博客教父”方兴东有些无奈。“目前博客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应该有一个麦克卢汉把它的意义系统阐释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仍在清华读传播学博士的方兴东做着跟前辈同样的事,他思考博客的革命性到底在哪儿,像尼葛洛庞帝、《连线》 杂志一样预言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是什么。不过,他现在看 《数字化生存》 、 《连线》 已经不激动了,“它们还是来自互联网1.0时代的,如果我来办一本杂志,一定办一本基于互联网2.0、能预言未来5到10年变化的杂志。”
博客是种让人兴奋的东西
研究互联网多年,方兴东认为博客把握住了互联网最让人激动的核心,“互联网绝对不是集中、控制式的,而应该以个人为中心、高度互动,它真正的威力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做博客以来,每次见到方兴东他都有新的表述:“博客最大的意义是重新给人找到一种虚拟的面对面的感觉,未来社会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博客……”
与纯理论家或学院派又不同,方兴东身份复杂,他搞互联网研究、写it业评论,同时又是一个掌管四百多员工、获得千万美元投资的创业家。他的理念几乎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他的博客论和商业化似乎矛盾,这位新技术的旗手还根本不懂技术。
经过一系列运作,今年7月博客中国改版成博客网(bokee.com),9月融资千万美元,10月陆续推出移动博客、企业博客、维客等,分公司、内部管理等逐步就位,但它并没有真正体现互联网2.0,整个成了又一个门户网站,必杀技远未练成。不过方兴东倒很有信心,“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博客门户,但希望回到portal的本义:个人的第一入口;新浪其实已经不是门户了,它是终点站。”
像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博客也充斥着梦想和泡沫、创新和派别,但在一片乱糟糟的声音之中,方兴东总显得独树一帜、立场鲜明,尽管他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反对及诽谤:
“超女”现象是电视发挥了博客精神;
崔健的成功还是要借助大众传媒,但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太精英化了;
我们希望每个人一打开电脑,首页不是别的网站,而是他自己的博客;
福特汽车、花旗信用卡、微软视窗等开启了新的时代,但传统商业的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互联网2.0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博客本质上是反商业的,但我们又把它商业化,所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冲突会更加激烈;
未来十年,博客可能比过去十年的互联网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变化……
这些带有社会学意义的技术决定论如此强烈,以至于方兴东连他最喜欢的诗歌、小说都弃如敝屣了。与草根化的博客相比,朦胧诗也太精英化。“原来我还对某些传统的知识分子感兴趣,做了博客以后,看法就不太一样了,博客这种很鲜活、让人兴奋的东西,是传统的思想、余华的小说中都没有的。”
乐观者畅想博客未来
与其谈论虚妄的技术未来,还不如问一下自己是否幸福。小时候物质非常贫乏,长大后精神看似丰富,但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方兴东怀念那种纯粹的幸福。
唯有见到多年前的诗友,被互联网搞得七荤八素的方兴东才想起他以前写过的诗:
“但我不/让它摆在面前/保持一种怀念/只要等一等/好人就来了/带着粮食和正义/但我不/我开始喜欢上/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人/去结识更凶险的朋友/和更憋气的生活/批评和质疑是最好的朋友……”
采访方兴东当天,央视 《人物》 节目也播了他。这个当年挑战微软霸权的人不再那么偏激,寄身互联网之后变得职业化。他向柳传志学习“鸵鸟理论”,从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 《海上钢琴师》 中得以放松。他深深意识到,写出一篇好文章和创办成功一个好企业,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他也很有危机感,互联网2.0泡沫将至,博客网不成先锋就成先烈。
对博客托管服务商(bsp)来说,全行业正陷入一场战争:google以此对抗微软,雅虎收购图片博客flickr,myspace是最成功的音乐博客,韩国博客门户cyworld的流行被形容为“中毒”。中国的博客用户仅数百万,要真正主流仍需要根本的突破。
思想家方兴东继续畅想下一代的博客产品和博客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董事长方兴东在做着具体的公司事务,与团队开会,规划博客白皮书,出席论坛活动。他仍然一心超越新浪,虽然博客并不会取代互联网,就像互联网没有取代传统媒体。他说博客网将启动更多非商业的项目,进一步推动博客“开放源代码”在中国的发展。他认同互联网先驱、网景创办人马可·安德森说的:“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始终是传播。”
无论博客的未来怎样,在悲观者看来,装了一半水的杯子是半空的,在乐观者看来,则是半满的,这就是方兴东的创业体会。
我不是动辄反悔的性格
陈丹青 今年因不认同教育体制而辞职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469577802.jpg">
[乙酉纪事]这一次,他不是以“画家”的身份出席。而是因艺术教育体制某些地方的“灵魂缺席”,勇敢地以一个战士的身份出席。2004年底,陈丹青以连续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为由,对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体制发出质疑,“愤而辞职”。虽至今年,在强大体制和“围城”内沉默的大多数面前,陈丹青只有无奈。但挑战的道路不会永远孤独。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的模样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好玩,然而绝望,这是一对高贵的、不可或缺的品质。”
以上“私见”出自今年6月5日陈丹青在鲁迅纪念馆的讲演,他以为鲁迅长得真好看,但“被过度谈论了”—反观自身生涯,陈丹青未始没有“跌宕自喜”(胡兰成评鲁迅语)的同感。
因不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愤而辞职,这在陈丹青身上并不奇怪,这几年来他持续公开质疑教育现状,“诸多顽疾,罄竹难书”,甚至写出 《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发人深省。但在“人心大坏,形势大好”(李敖语)的中国,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并不是主流,偶有不合时宜者“叫板”,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从陈丹青出走到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罢招”研究生,他们对教育体制的反抗甚至决裂,让众多身处其中、深受其害的人感受到了共鸣。
但是,陈丹青非常矛盾,“因为现实很矛盾”。他“受理想年代教育,耿介成性”,欣赏西方艺术家“很政治”、都有鲜明的立场和人格。要知道,以赛亚·伯林、列维·斯特劳斯、萨特经常上电视或广播,“俗”得很呢!看陈丹青的文字清新,听他说话却不时冒出些脏字,着实一种“野性与高雅的和谐”。
四川美院建了个新校区坦克仓库,还准备办一个落榜生培训班,让他们走上职业艺术家道路—院长罗中立说,这样的感悟来自多方面,包括陈丹青出走清华美院。
mangazine·名牌:今后回想起来,这次请辞事件会像你刚出国那五六年“不堪回首”吗?
陈丹青:不要替我夸张,也不要替我后悔。我不是动辄反悔的性格。我猜我会庆幸做了这个决定,省出时间、性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mangazine·名牌:2002年在艺术青年网上痛陈英语考试弊端,你还说“我该时常提醒自己:何必认真”,到最终辞职,诸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剧烈的是什么?
陈丹青:就是不想上班,尤其不愿上如今教育体制里的这种班。
杜尚常说大实话。艺术家就是不愿上班的人—此生有幸,我几乎没怎么上过班。近年受聘教书,学校相当照顾我,极少早起上班坐班的经历,一年才几回吧。后年正式去职,我就真的不必上班了。
艺术家不过是“干活儿”的。我也当过农民,回城看着满街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好生羡慕。23岁那年,我插队已六载,竭尽全力争取过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因为我是上海知青,招了我,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我淋着大雨找县干部求告无效,发高烧,大病一场。为了上班、不上班,我都付过代价。
mangazine·名牌:你相信胡塞尔说的“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吗?
陈丹青:当我在纽约看见上海油画前辈陈抱一、关紫兰的画,真是惊异,画得多好啊!还有,你见过关女士的照片吗?真的大家闺秀,比阮玲玉、胡蝶更美丽,更高贵。她一直活到八十年代,和我同在一座城市,买菜做饭上街,可是上海美术界没人说起她—凭这小事,我就起怀疑。坏公民、好公民—我们算是真的公民吗?我记得李慎之说,要是有来生,他愿意做个“公民教师”……
mangazine·名牌:你是怎么“经常有反差,有变化”的?
陈丹青:下乡务农,是一反差:脱下鞋子,脚要踩进烂泥猪屎,农民犁地脱谷,跟汉代画像砖刻的情形一模一样……出国,是一反差:进了美术馆,发现我们庞大的美术界闹那点名堂,算什么呀……回国,又是一反差:原来小孩子要学画画,还得考政治,还要考外语……我的种种变化,大致由于这三次大反差。
mangazine·名牌:五年来你只招了四名博士、四名硕士,你在清华美院有美好的回忆吗?就没有一点收获吗?
陈丹青:有啊,被合并的中央工艺美院,海淀区的清华大学,有好多树,还有爬山虎厚厚地攀援墙面。凡有草木的地方,都会给我“美好的回忆”。
年轻人总是可爱的,我的收获也是大大的。你能亲身感受一种良好的动人的教育状况,是大收获;你能活着看见如此糟糕的教育现状,不也是收获吗?我有时瞧着一幅恶劣的图画,不由得佩服起来:画到这么差,也是一种本事啊!
mangazine·名牌:你在《纽约琐记》中写道:“妄想如同出国前那样没头没脑地画画,那将是我绘画生涯的第五个周期么?”你的新的绘画高峰何时到来?
陈丹青:如果我在一笔笔画画时,心里想着“绘画生涯的新高峰”,一定画得又傻又差。
mangazine·名牌:陈丹青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吗?为什么觉得《西藏组画》是“历史的误读”?
陈丹青:遭遇这样的问题,是浪得虚名的报应。
被过度谈论的作品恐怕都是“历史的误读”。我不记得就自己的作品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说过,有狂妄之嫌,我收回。
mangazine·名牌:哪些大师及作品令你难忘?你希望被艺术史如何记录?
陈丹青:长串的名单。我不能单举几位。我甚至替我热爱的大师难受,譬如十七世纪的巴赫肯定没听过十八世纪的莫扎特;十三世纪的赵孟兆页居然无缘看一眼十六世纪的董其昌;汉代的司马迁不认得民国的鲁迅,英国的拜伦不晓得华夏的李白……这真是千古冤案。
我被我们寒碜的当代中国艺术史—假如那也能够被称作艺术史的话—抬举很久了,当初完全出我意料。所以回国后我几乎不参加任何展览,那些展览上午开幕,下午就开研讨会,当场写进“艺术史”。
mangazine·名牌:为什么“最满意的画都是我十几岁时画的”?“我希望归真返朴”?
陈丹青:我忽然发现小时候画得好,因为孩子做事纯净无杂念。我看毕加索算是熟透,去年去他故居,他十几岁时的画儿比他后来那些大杰作更动人,那是萌芽、黎明、初醒,无比纯洁。我喜欢这“幼稚”,老子的“若婴儿然”。
如今的成人何其粗暴而轻率,看不起小孩子。古人非常懂得“童子”的大珍贵,“三字经”、“千字文”,是给童子念的,许多细活儿,也专意让童子做……你听过童声合唱吗?
谢国忠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乙酉纪事]没有唏嘘的胡茬,却有着忧郁的眼神,并用这眼神来预见未来。这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更像是预言家。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房地产、中国经济......三次预言名扬四海并一一验证。言惊人,行更甚。他以卖掉自己在上海的房子来证明地产热已经到了降温的前夜,并提醒同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
2004年10月18日,上海楼市如日中天时,媒体刊登了谢国忠的一份题为 《有史以来最大的地产泡沫将在近期破裂》 的报告,这在中国的房地产领域掀起了滔天巨澜。
地产商和众多经济学者群起质疑,来势可谓凶猛。地产巨头潘石屹的表态还算比较客气,他只是淡淡地来了句:“我不喜欢谢先生像上帝一样的表达方式。”相形之下,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言论就显得“战斗味”十足,他说:国外经济学家宣扬中国房地产价格充满泡沫或市场即将崩溃是别有用心,其中潜藏着巨大的阴谋。
作为摩根士丹利经济分析师的谢国忠一时势单力孤。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正确,2004年年底,谢国忠卖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而那时,上海楼市还在继续飙升。后来的一些带着善意的报道中,说谢国忠那时候是孤独的,但他的那篇报告的正确与否,在今年得到了验证。
真理又一次掌握在了少数人手中。
“房地产是大事”
“我不喜欢在国内有争议的地方掺合太多。但房地产是大事,一倒许多地方会跟着倒。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一般人不可想象。1989年我暑假实习,在日本东京麦肯锡工作,那时全世界都在唱好日本。但泡沫破灭后就是十五年经济萧条,很惨痛。”而之所以选择在2004年去捅这个泡沫,“我希望中国政府领导人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摩根士丹利香港公司见面时,隔着落地玻璃墙,已看到这个“孤独”的人正戴着耳机用网络和人交谈。谢国忠的头发有点自然卷,乱乱的,但脸颊修得很干净,个头并不矮。在办公室外面拍照,一个外国同事走过时,对他笑着眨眨眼:“movie star again?”。
开玩笑地问他,曾经被那么多大人物围攻,手提电话还随时能拨通,难道不怕被人打电话过来问候?谢国忠有些保留地笑着回避话题:“我们这个行业难免争论,争论要靠手上的材料,在材料不全的情况下,感性成分就会大。我是做这样工作的人,要为基金经理服务,基金经理们掌握着4000亿美金,我的预测和报告必须对他们有价值。他们每个季度都要给我打分,如果我的评估和预测不合适,基金经理们的反应就不好,我就会失去工作。我说的话,对的要比错的多,别人听我的话才有价值。”
他对自己预测的信心始终来自于市场的客观性。香港和海外的经济活动和中国大陆不太一样,市场每天都在起起落落,一个经济分析师的预测对不对,马上就能在市场上证明。但在中国大陆,经济活动主要依赖政府行为。言下之意,人为主观因素,给经济预测的准确与否带来了干扰。
去年房地产泡沫的论争中,几近于千夫所指,特别是“阴谋论”,更能致人于死地。谢国忠身材不矮但也不见得强壮,但“抗摔打能力”似乎还挺好。
对于“阴谋论”的指责,谢国忠也有一套澄清。“摩根士丹利是一家中介公司。我的薪水和基金经理那边是相互独立的,他们的工作和我没关系。根据美国法律,如果两边有利益上的联系和勾结,我那么做是要坐牢的。我们的电话都有录音,电子邮件也不能消除。”他接着反驳:“中国历史上,不重逻辑思维,而是先谈背后的利益和背景,这不也是鲁迅他们在二十年代所批判的吗?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支持独立研究,社会对独立观点也应当逐渐接受。”
从“大历史”角度考量经济学
谢国忠说,东方人对经济学几乎没有贡献,“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不同,讲求整体内部的平衡,不能分割,非常复杂。美国的犹太人在这点上做得很好,整体思维方式上体现出先进性。中国人太重称号了,读书人想做官,但又想扮演学者,有整体思维的很少。”
去捅房地产泡沫,只是谢国忠近年手笔的其中之一。他最近比较感兴趣的“课外”话题还有“中国应该涨汇率还是涨工资?”以及鼓励国民消费的问题。他反对中国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涨汇率,因为国内收入财富非常不平等,不平等不是市场引起,而是政治上特权所带来的。汇率涨了只对一小部分人有好处,对银行里存款多的人有好处。对于美国的压力,虽然汇率一点都不动是不可能的,但中国也可以用涨工资来应对,工资增加,产品成本提高,对美国在贸易方面的指责也能有所回应。
“最低工资调上去,对国家稳定也有好处。整个形势是支持涨工资的,我们的高工资水平是在和全世界竞争,但低工资水平却是和农村竞争,差距非常大。在美国,公司高层和基层收入相差20至30倍;中国公司高层和基层的收入相差100倍甚至更多,将导致社会不稳定。现在既然别人说中国汇率低了,那何不走调高最低工资的路线呢?我觉得这条路是对的。”
“这只是我工作之外的思考”,他开玩笑地说,课余兴趣也能对工作有好处。例如涨工资,工资上涨了,年轻人首先就会增加手机之类的消费,消费股就会跟着升,“我们的客户就可以把资金放到这方面去。”
有人说,谢国忠是个喜欢想大问题的上海人。他却自嘲“不务正业”:“全美几乎一半的经济学教授都是麻省理工出来的,我们那一届大多数都在大学里做教授,我算是不务本业了。”不过他也很开心,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好处,让他能看到全世界的市场,而这种观察的整体性正是经济学需要的。
在经济学以外,谢国忠喜欢读历史,但也不光是爱好,因为那能帮助他比较理性地看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在价格体系里的行为,但却无法解释穷国为什么穷,富国为什么富。我在世界银行时,在拉美、南亚、东南亚工作多年。我发现对经济发展最大的限制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这和各国的历史背景有关。欧洲和日本,二战结束时一片废墟,却在三十年内重新成为富裕国家。最重要的资本不是机器,是人大脑里的东西。中国缺乏这方面的认识,通过25年的发展,去找缺点的人少了。”
他爱从“大历史”的角度对经济学现象进行考量:“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不同,历史上是一个农民官僚社会,其他国家则是贵族社会。前者权力集中,后者权力分散。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非常惊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人没有财富,三分之一的人工作只是为了吃上饭。没有财富的积累,习惯了财富分配不平等。”
谢国忠由此说到了中国市场,中国人相信权力,认为一切都是政策引起的。历史上读书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做生意的人不重视市场,要批条,搞贷款,包括今天产生“资金链”这种概念,引起人们对财富积累的错觉。这些做法和市场经济不能融合,但,“事实将最终证明市场还是会占上风的。”
三年前就在鼓吹博客
方兴东 博客网董事长,it业著名评论家,中国的“博客教父”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424277801.jpg">
[乙酉纪事]博客网新推出的服务平台叫做“梦之城”,两个门户的博客服务都提供了日志、网络收藏,相册等功能,方兴东曾经鼓吹的博客秀则被qq新出的博客服务qq地带(qqzone)做到了极点。被誉为“中国博客之父”的方兴东说:博客中国将推出多项服务“努力创造一个奇迹,看多大程度改变这个产业!”博客开启了互联网2.0时代,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时代,每个个人会最终来决定博客怎么定义。
人人都来谈论互联网2.0
当博客到了一个临界点时,爆发的力量会远远超过当年朦胧诗对人的观念的启蒙、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的改变、前十年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时代》 杂志在2002年11月的“中国专号”里写道:“中国人仿佛是世界上最不多愁善感的民族,对新的崇拜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这包括新经济、新生活、新观念和新技术,眼下最新的当然是博客(blog)了。
新华网2005年10月27日电:“名人入驻新浪博客,引发中国博客热。”中新网也称,三起博客大赛热闹开场,博客在中国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方兴东看着可不是个滋味。从大势来说,新浪终于憋不住,推出了以名人为噱头的博客服务及博客大赛,既证明了他3年前就鼓吹博客的远见,也推动了博客在中国的主流化;但在竞争的角度,他“心怀敬畏”,他一心想要超越的新浪做了他一直想做却没能很好执行的事,当初给他冷眼的媒体如今对博客都充满了热情。
更不妙的是,以博客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web2.0)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甚至有人在说web3.0了,这让“博客教父”方兴东有些无奈。“目前博客还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应该有一个麦克卢汉把它的意义系统阐释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仍在清华读传播学博士的方兴东做着跟前辈同样的事,他思考博客的革命性到底在哪儿,像尼葛洛庞帝、《连线》 杂志一样预言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是什么。不过,他现在看 《数字化生存》 、 《连线》 已经不激动了,“它们还是来自互联网1.0时代的,如果我来办一本杂志,一定办一本基于互联网2.0、能预言未来5到10年变化的杂志。”
博客是种让人兴奋的东西
研究互联网多年,方兴东认为博客把握住了互联网最让人激动的核心,“互联网绝对不是集中、控制式的,而应该以个人为中心、高度互动,它真正的威力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来。”做博客以来,每次见到方兴东他都有新的表述:“博客最大的意义是重新给人找到一种虚拟的面对面的感觉,未来社会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博客……”
与纯理论家或学院派又不同,方兴东身份复杂,他搞互联网研究、写it业评论,同时又是一个掌管四百多员工、获得千万美元投资的创业家。他的理念几乎就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他的博客论和商业化似乎矛盾,这位新技术的旗手还根本不懂技术。
经过一系列运作,今年7月博客中国改版成博客网(bokee.com),9月融资千万美元,10月陆续推出移动博客、企业博客、维客等,分公司、内部管理等逐步就位,但它并没有真正体现互联网2.0,整个成了又一个门户网站,必杀技远未练成。不过方兴东倒很有信心,“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博客门户,但希望回到portal的本义:个人的第一入口;新浪其实已经不是门户了,它是终点站。”
像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博客也充斥着梦想和泡沫、创新和派别,但在一片乱糟糟的声音之中,方兴东总显得独树一帜、立场鲜明,尽管他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反对及诽谤:
“超女”现象是电视发挥了博客精神;
崔健的成功还是要借助大众传媒,但传统媒体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太精英化了;
我们希望每个人一打开电脑,首页不是别的网站,而是他自己的博客;
福特汽车、花旗信用卡、微软视窗等开启了新的时代,但传统商业的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互联网2.0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博客本质上是反商业的,但我们又把它商业化,所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冲突会更加激烈;
未来十年,博客可能比过去十年的互联网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变化……
这些带有社会学意义的技术决定论如此强烈,以至于方兴东连他最喜欢的诗歌、小说都弃如敝屣了。与草根化的博客相比,朦胧诗也太精英化。“原来我还对某些传统的知识分子感兴趣,做了博客以后,看法就不太一样了,博客这种很鲜活、让人兴奋的东西,是传统的思想、余华的小说中都没有的。”
乐观者畅想博客未来
与其谈论虚妄的技术未来,还不如问一下自己是否幸福。小时候物质非常贫乏,长大后精神看似丰富,但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方兴东怀念那种纯粹的幸福。
唯有见到多年前的诗友,被互联网搞得七荤八素的方兴东才想起他以前写过的诗:
“但我不/让它摆在面前/保持一种怀念/只要等一等/好人就来了/带着粮食和正义/但我不/我开始喜欢上/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人/去结识更凶险的朋友/和更憋气的生活/批评和质疑是最好的朋友……”
采访方兴东当天,央视 《人物》 节目也播了他。这个当年挑战微软霸权的人不再那么偏激,寄身互联网之后变得职业化。他向柳传志学习“鸵鸟理论”,从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 《海上钢琴师》 中得以放松。他深深意识到,写出一篇好文章和创办成功一个好企业,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他也很有危机感,互联网2.0泡沫将至,博客网不成先锋就成先烈。
对博客托管服务商(bsp)来说,全行业正陷入一场战争:google以此对抗微软,雅虎收购图片博客flickr,myspace是最成功的音乐博客,韩国博客门户cyworld的流行被形容为“中毒”。中国的博客用户仅数百万,要真正主流仍需要根本的突破。
思想家方兴东继续畅想下一代的博客产品和博客服务应该是什么样的,董事长方兴东在做着具体的公司事务,与团队开会,规划博客白皮书,出席论坛活动。他仍然一心超越新浪,虽然博客并不会取代互联网,就像互联网没有取代传统媒体。他说博客网将启动更多非商业的项目,进一步推动博客“开放源代码”在中国的发展。他认同互联网先驱、网景创办人马可·安德森说的:“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始终是传播。”
无论博客的未来怎样,在悲观者看来,装了一半水的杯子是半空的,在乐观者看来,则是半满的,这就是方兴东的创业体会。
我不是动辄反悔的性格
陈丹青 今年因不认同教育体制而辞职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469577802.jpg">
[乙酉纪事]这一次,他不是以“画家”的身份出席。而是因艺术教育体制某些地方的“灵魂缺席”,勇敢地以一个战士的身份出席。2004年底,陈丹青以连续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为由,对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体制发出质疑,“愤而辞职”。虽至今年,在强大体制和“围城”内沉默的大多数面前,陈丹青只有无奈。但挑战的道路不会永远孤独。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的模样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好玩,然而绝望,这是一对高贵的、不可或缺的品质。”
以上“私见”出自今年6月5日陈丹青在鲁迅纪念馆的讲演,他以为鲁迅长得真好看,但“被过度谈论了”—反观自身生涯,陈丹青未始没有“跌宕自喜”(胡兰成评鲁迅语)的同感。
因不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愤而辞职,这在陈丹青身上并不奇怪,这几年来他持续公开质疑教育现状,“诸多顽疾,罄竹难书”,甚至写出 《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发人深省。但在“人心大坏,形势大好”(李敖语)的中国,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并不是主流,偶有不合时宜者“叫板”,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从陈丹青出走到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罢招”研究生,他们对教育体制的反抗甚至决裂,让众多身处其中、深受其害的人感受到了共鸣。
但是,陈丹青非常矛盾,“因为现实很矛盾”。他“受理想年代教育,耿介成性”,欣赏西方艺术家“很政治”、都有鲜明的立场和人格。要知道,以赛亚·伯林、列维·斯特劳斯、萨特经常上电视或广播,“俗”得很呢!看陈丹青的文字清新,听他说话却不时冒出些脏字,着实一种“野性与高雅的和谐”。
四川美院建了个新校区坦克仓库,还准备办一个落榜生培训班,让他们走上职业艺术家道路—院长罗中立说,这样的感悟来自多方面,包括陈丹青出走清华美院。
mangazine·名牌:今后回想起来,这次请辞事件会像你刚出国那五六年“不堪回首”吗?
陈丹青:不要替我夸张,也不要替我后悔。我不是动辄反悔的性格。我猜我会庆幸做了这个决定,省出时间、性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mangazine·名牌:2002年在艺术青年网上痛陈英语考试弊端,你还说“我该时常提醒自己:何必认真”,到最终辞职,诸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剧烈的是什么?
陈丹青:就是不想上班,尤其不愿上如今教育体制里的这种班。
杜尚常说大实话。艺术家就是不愿上班的人—此生有幸,我几乎没怎么上过班。近年受聘教书,学校相当照顾我,极少早起上班坐班的经历,一年才几回吧。后年正式去职,我就真的不必上班了。
艺术家不过是“干活儿”的。我也当过农民,回城看着满街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好生羡慕。23岁那年,我插队已六载,竭尽全力争取过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因为我是上海知青,招了我,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我淋着大雨找县干部求告无效,发高烧,大病一场。为了上班、不上班,我都付过代价。
mangazine·名牌:你相信胡塞尔说的“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吗?
陈丹青:当我在纽约看见上海油画前辈陈抱一、关紫兰的画,真是惊异,画得多好啊!还有,你见过关女士的照片吗?真的大家闺秀,比阮玲玉、胡蝶更美丽,更高贵。她一直活到八十年代,和我同在一座城市,买菜做饭上街,可是上海美术界没人说起她—凭这小事,我就起怀疑。坏公民、好公民—我们算是真的公民吗?我记得李慎之说,要是有来生,他愿意做个“公民教师”……
mangazine·名牌:你是怎么“经常有反差,有变化”的?
陈丹青:下乡务农,是一反差:脱下鞋子,脚要踩进烂泥猪屎,农民犁地脱谷,跟汉代画像砖刻的情形一模一样……出国,是一反差:进了美术馆,发现我们庞大的美术界闹那点名堂,算什么呀……回国,又是一反差:原来小孩子要学画画,还得考政治,还要考外语……我的种种变化,大致由于这三次大反差。
mangazine·名牌:五年来你只招了四名博士、四名硕士,你在清华美院有美好的回忆吗?就没有一点收获吗?
陈丹青:有啊,被合并的中央工艺美院,海淀区的清华大学,有好多树,还有爬山虎厚厚地攀援墙面。凡有草木的地方,都会给我“美好的回忆”。
年轻人总是可爱的,我的收获也是大大的。你能亲身感受一种良好的动人的教育状况,是大收获;你能活着看见如此糟糕的教育现状,不也是收获吗?我有时瞧着一幅恶劣的图画,不由得佩服起来:画到这么差,也是一种本事啊!
mangazine·名牌:你在《纽约琐记》中写道:“妄想如同出国前那样没头没脑地画画,那将是我绘画生涯的第五个周期么?”你的新的绘画高峰何时到来?
陈丹青:如果我在一笔笔画画时,心里想着“绘画生涯的新高峰”,一定画得又傻又差。
mangazine·名牌:陈丹青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吗?为什么觉得《西藏组画》是“历史的误读”?
陈丹青:遭遇这样的问题,是浪得虚名的报应。
被过度谈论的作品恐怕都是“历史的误读”。我不记得就自己的作品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说过,有狂妄之嫌,我收回。
mangazine·名牌:哪些大师及作品令你难忘?你希望被艺术史如何记录?
陈丹青:长串的名单。我不能单举几位。我甚至替我热爱的大师难受,譬如十七世纪的巴赫肯定没听过十八世纪的莫扎特;十三世纪的赵孟兆页居然无缘看一眼十六世纪的董其昌;汉代的司马迁不认得民国的鲁迅,英国的拜伦不晓得华夏的李白……这真是千古冤案。
我被我们寒碜的当代中国艺术史—假如那也能够被称作艺术史的话—抬举很久了,当初完全出我意料。所以回国后我几乎不参加任何展览,那些展览上午开幕,下午就开研讨会,当场写进“艺术史”。
mangazine·名牌:为什么“最满意的画都是我十几岁时画的”?“我希望归真返朴”?
陈丹青:我忽然发现小时候画得好,因为孩子做事纯净无杂念。我看毕加索算是熟透,去年去他故居,他十几岁时的画儿比他后来那些大杰作更动人,那是萌芽、黎明、初醒,无比纯洁。我喜欢这“幼稚”,老子的“若婴儿然”。
如今的成人何其粗暴而轻率,看不起小孩子。古人非常懂得“童子”的大珍贵,“三字经”、“千字文”,是给童子念的,许多细活儿,也专意让童子做……你听过童声合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