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南下民工的创业故事
无轨车站,一个行业的起点
1982年夏天,18岁的四川仁寿县青年黄远成,饥肠辘辘地走出广州火车站,身上只剩下5毛钱。
他从没有挨过饿,也从没有吃过苦。远在仁寿县的父母都是教师,家境不错;而自己则本已进入县供销社上班。可是对这个曾经希望“人生的每一分钟都活得很精彩”的年轻人来说,供销社的铁饭碗显然很不精彩。终于在某一天清晨,黄远成离家出走,携带零花钱,消失在茫茫南下的打工潮中。
广州火车站的面包1块钱1个,黄远成10个面包都吃得下却1个面包也买不起。第一次挨饿才知道饥饿的力量——原来人生的每一次精彩,都要以填饱肚子为基础。
夜幕降临,一些民工在广场铺上凉席,然后每人给火车站保安交一块钱,就此“低成本”过夜。黄远成走向一个看上去和善的老头,跟他讲,你有没有5毛钱,我们合起来买一个面包,一人分一半。老头给了他5毛钱,却不要那一半面包。但黄远成坚持只吃一半面包。
老头看他很有个性也很有头脑,说:你有没有事做?要不然跟着我干?
黄远成没事做,第二天他就和老头一样成为了广州火车站的装卸工,并且一干就是6年。
1988年,24岁的黄远成已经在广州火车站小有名气了。他好学习有头脑,爱交朋友讲诚信;而且这一年,年纪轻轻的他竟然提出要跟火车站合作,搞一个叫“无轨车站”的新生事物。
创新源于日常的观察:由于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铁路运输能力一天比一天紧张,运输货物的客户每天都要在火车站排着长队等待装运。黄远成想,我可不可以搞一个公司与铁路合作,先把货物收下来,等客户走后我们再统一装车?此举肯定受客户欢迎,而铁路上不也因此减少了人力开支,获得了额外收益吗?
他开始运作这件事情——通过房东,认识了火车站饭堂主任;通过饭堂主任引荐见到了站长。站长正想着怎么改革车站的现状,黄远成的想法让他找到了突破口。
站长把铁路中层以上的干部召集起来,让黄远成给他们讲了一堂课:为什么要办这个项目,能给铁路和车站的职工带来什么好处……他精心准备了一下,讲得十分成功,大家都被这个年轻人打动了,哗哗哗地鼓掌。
站长也被打动了,他给黄远成出主意:中国铁路不跟个体户合作,只能跟政府合作;你们成立一个公司,找个乡政府挂靠一下,就可以来签和同。
1988年,黄远成尽起积蓄1万多元,注册成立广东远成储运公司,挂靠广州白云区河塘乡,首开全国铁路货运市场化运作的先河。远成储运在市场上设立托运处,代表火车站成为货运窗口,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托运客户,很快被媒体誉为“广东第一家无轨车站”。
“无轨车站”利人利己。按约定,合作三方每月以一定的比例分配利润:火车站拿六成,河塘乡拿三成,黄远成拿一成。时值广货雀起风靡全国,远成储运的业务应接不暇,不到半年,黄远成就分得了近10万元利润。
“无轨车站”更利国利民。改革令多方受益,在珠三角获得隆重推广,黄远成成为无数家火车站的座上嘉宾。1990年后,随着政策的变化,远成储运获得直接和铁路部门打交道的权力,逐步形成一方面向客户收取服务费,一方面代客户向铁路缴纳货运费的代理商模式,获得的收益已百分之百归自己了。
滚滚而来的财富令黄远成名震珠三角。
然而名气不光带来荣耀,同时还带来竞争。铁路货运代理并不复杂,相关知识略通一二便可独立操作。于是黄远成的公司成为“黄埔军校”,羽翼丰满者展翅高飞,卧底式创业此起彼伏。一两年内,“徒子徒孙”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开在了远成储运的每一家分公司周围——1995年前后,年轻的黄远成在珠三角人前人后地被称为“黄校长”。
竞争对手出现了,竞争对手成长了,竞争对手超过自己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黄远成备感孤独,他需要对公司忠心耿耿的得力助手。助手物色到了,黄远成决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各种技能关系倾囊相授,令其打理公司大部分业务。自己腾出手来,在珠三角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圈地运动,以证明远成储运才是“行业的领头羊”。
跑马圈地本已气喘嘘嘘;正在节骨眼上,得力助手再一次宣布辞职,并带走了远成储运一大批骨干。跟随他们走的,是无数的客户,无数的关系,无数的合作;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的官司和赔偿。
这是1997年,黄远成遭遇精神和物质双重损失,公司元气大伤。项目停摆,官司缠身,执行赔偿之后,珠三角20多家分公司已发不出工资。“为此黄老板连续三次举债高利贷,宁愿借500万还1000万,也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危机从另一个方面又让他深深地感动了留下来的员工。
这一年黄远成一面疗伤,一面开始思考一个他将为此终身受益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令那些看似强大的企业如此脆弱?
答案很快找到了:因为没有门槛——此时此刻,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注册一个公司,挤进同一个市场,然后和他做大差不多的生意。而远成储运无论招多少员工,开多少分公司,上台阶的都只是规模,而不是核心竞争力。
天下第一包
1997年底,远成储运渐渐缓过气来的时候,中国铁路运输系统,这个“中国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正在酝酿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
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全国货运规模急剧扩张;但由于体制滞后,以及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航空及公路运输的崛起,铁路货运的相对比例反而逐年下降。铁道部高层深具危机意识,决定推行市场化改革,借助民营企业的力量改变自身“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铁老大”形象。这一年,铁道部推出新产品试点——成都至广州、成都至上海的“行包专列”,并第一次公开邀请民营企业承包经营。
然而承包经营苛刻的结算方式,令所有业内人士望而却步:承包者每天必须向铁道部指定的银行账户,存入数以10万元计的当日承包金。以成都至上海行包线为例,计算下来,承包者只有每月向上海承运货物达500个车皮以上才能赢利;而在此之前,成都铁路部门的此项数据仅为每月100个车皮。至于成都至广州路线更是货运人士心目中的“垃圾线”,由于来货多出货少,成都开往广州的列车每天都是“大量的车皮装着空气远去”。
所有的人都沉默,黄远成却大步上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敢做不是因为我冲动,而是源于一个基本的判断。”黄远成告诉记者,“在这个行业里,铁路是一种有限资源,谁率先掌握了它,谁就有率先迈向崭新发展空间的可能;其次,国有体制下赚不了钱的事情,民营体制下却未必赚不了钱;另外我们还是这个行业的开创者,是与铁路及客户打交道经验最丰富的企业。”
这只“螃蟹”后来被证明吃得极为天才。合同一签,远成公司一个划时代的新起点就开始了。黄远成迅速将公司的重心倒向成都,宣布进入第二次创业期。
二次创业人气高涨:“民营企业承包铁路干线”本身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何况黄老板与所有员工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何况黄老板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已传为佳话……
但每天如此巨额的运货量,仅有激情似乎并不够,还得有方法。黄远成迅速购置车辆,开通“城际配送”,用公路运输的模式,把中心城市铁路干线运输的触角,延伸至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的二三线城市,大大扩充了货源基础。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次行业的创举。
然后远成公司开拓市场的商务人员,则创造性地“把托运处装进手提包”,怀着前所未有的敬业精神深入城市的末端、企业的大门深耕市场,并把铁路运输部门员工认为不可能的合同带回公司。而他们中业绩优秀的,每月可获得数以万元计的奖金。
1998年6月18日,远成行包专列正式开通。不到三个月时间,两条线路扭亏为赢,货运量分别比原来增长10倍,成都至上海的每月发货量达1000个车皮,创造了民营物流企业“点石成金”的奇迹。
顺理成章,1999年,“有力支持了铁路系统改革”的黄远成在铁道部的有力支持下,再次承包四条行包专列,也是很快就获得赢利。同时黄远成将所有的利润都投入到项目的拓展中,分公司、营业网点、仓储基地开始在全国星罗棋布。而新的网络布局又推动着企业进入新的飞跃式发展阶段。2000年,“远成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和“远成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新西兰成立。2001年,黄远成增设14家分公司,大规模引进人才战略开始实施,初步完成了远成集团全国性网络布局,开始了历史性突破。2002年,历经4年黄金发展期的远成公司家大业大,注册成立了广东远成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铁路运输民营企业。2003年,广东远成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远成集团有限公司。
铁路运输市场化改革成大势所趋,并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步步深入。2004年初,铁道部决定推出新的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的“特快行邮专列”,时速达前所未有的160公里,从北京到广州一日即可抵达。在这个项目上,铁道部旗下新时速运递公司首次采用全程招标的市场化模式运作,被业界视为铁路体制改革的“试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