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陷阱:一千元的代价
在某个鸡尾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 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张先生。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偿声此起彼落,到价码抬高到‘500元’时,步调缓和了下来 ,只剩下三、四个在竞价。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张先生弹一弹他手上的千元大钞,暧昧地看着林先生,林先 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张先生 转而 得意地看着王先生,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说:‘2050元!’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骚动,林先生摆一摆手,喝口鸡尾酒,表示退出这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先生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陷阱的三个特征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M.Shubik)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自古以来,人类为捕杀动物所设的‘陷阱’,通常有下列三个特征:
1.有一个明显的诱饵。
2.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
3.越想挣脱,就越陷越深。
人生道上的大小‘陷阱’多少也与此类似。
社会心理学家泰格(A.Teger)曾对参加‘千元大钞拍卖游戏’的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一是经济上的、一是人际关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