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4万亿元存款都是谁的存款穷人又有几何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比上年新增两万亿以上,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见今日《珠江晚报》10版)
一面是存款越来越多,居民越来越富裕,一面又是消费不振,老百姓紧捂钱袋,如此矛盾的格局,问题出在哪儿?
面对“存款14万亿”的数字,笼统地说“居民越来越富裕”其实并不准确,需要进一步追问和澄清的是,14万亿存款都是谁的存款——富人占了多少,穷人又有几何?虽然有关方面没有公布这方面的具体数据,但通过参考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还是不难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大陆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而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不久前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达10.7倍,10%的居民占有45%的城市财富,而财富最少的10%居民,只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1.4%。——如此收入悬殊的背景下,那些20%、10%的最贫困者,在糊口之余,能有多少可供储蓄的“闲钱”?
另一个佐证是,根据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的研究,当前我国的国民财富分配格局中,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劳动收入的增幅非常缓慢,另一方面又表明,以工资为表征的劳动性收入的国民财富分配过程中重要性在不断降低——大量财富正在通过非规范乃至不正当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工资总额约1.2万亿,而城市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近3.7万亿,这意味着,几乎两倍于工资总额的社会财富是通过非劳动的形式进行转移和分配的,而如此巨量的财富流动过程,那些除了工资别无其他收入来源的普通劳动者,显然是无缘参与的,自然,很大程度上由这些财富转化而来的巨额储蓄也不会和他们有多大关系。
由此看来,“储蓄越来越多而消费持续不振”的真相实际上是一个“有钱的人消费不了,而需要消费的人又没钱”的困局,见证的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背景下国民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因此,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不应只是简单地刺激消费信心,更在于,通过完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