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财富人生 - 下岗催化出中国第二代大款

下岗催化出中国第二代大款


   历史的演变如此有趣:
  下乡→下海→下岗,这是我国近30年来的历史轨迹;
  下岗→下海→下乡,这又是下岗职工目前的一条希望之路。
  这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下的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计划发展又计划不了事实真理。
  三十年来的三步曲 下乡→下海→下岗
  大概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70年代叫人“下乡”,80年代叫人“下海”,90年代叫人“下岗”。
  这“三下”虽然带有一些牢骚的成分,但也大致概括了中国近30年来的历史。仔细琢磨,这“三下”其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潮起于60年代中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政治运动,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当时还非常薄弱的城镇经济难以承受迅猛增长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好向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转移了1800多万城市剩余劳动力,准确的说是素质和岗位不匹配的国家级锻炼。
  潮起于80年代初的“下海潮”,则是随着下乡知青的陆续返城,城里又一批批孩子长大,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当时正值刚刚改革开放,待业青年便下海“练摊儿”,当起了“倒爷”,开起了什么“雅马哈鱼档”、“珍珍理发屋”、“小小得月楼”……
  下岗则是在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国长期以来在大锅饭隐蔽下的隐形失业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已出现下岗职工人数恐怕没有多少机构能准确地统计,也没有多少机构愿意去统计。
  下岗是痛苦的,然而别无选择。下岗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一次阵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的代价,也是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不过,我们注意到,在全国千千万万下岗职工中,有36%的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差的下岗职工来说,他们确需政府的安置、社会的托管。而对于风华正茂的下岗青年职工来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下岗其实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它意味着你终于从不景气的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获得了一次新生的机会,这个时候可以用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机遇和挑战并存。
大胆假设 下岗青年第二代大款
  “哎,瞧一瞧,看一看,出口转内销的T恤衫……”
  这是我国80年代城市街头的经典一幕。而这些叫卖声,正是多少待业青年走上创业之路的第一声呐喊。
  当时人们的就业观念是:“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然而,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当年那些不三不四的个体户如今已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大集团,让人看不起的倒爷也变成潇洒的款爷。一不留神,他们成为中国最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据调查,中国的第一代大款(以百万富翁为标准)90%以上的就是那些“不三不四”的个体户和私营业主。
  亿万富翁李晓华,26岁时从北大荒返城回到北京,加入了第一代个体户的行列。他的第一桶金是从广州买了一台美国冷饮机,在北戴河海滨浴场卖冷饮,2毛钱一杯。然后是开录像厅、卖电器……到1984年,李晓华已经开着奔驰280私家车傲然驰骋于北京的大街上了。作为华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华在1995年就被国际商贸组织选为“世界华商500强”,据保守估计,目前李晓华的个人资产至少在20亿元左右。
财富人生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财富人生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