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赚钱的机器——看义乌人如何赚钱?
有人说义乌人是一群赚钱的机器,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适合赚钱。
义乌人有一种敢于表现出的“我要赚钱”的勇气!他(她)们不耻于、不羞于谈钱。
义乌人对钱几乎有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可能会呈现多元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偏好,但是对财富的不懈追求却是一致的。
义乌人是创造义乌奇迹的主体。创造义乌奇迹的力量之源来自哪里?
矗立在该市小商品市场门口的雕塑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这是一个手摇拨浪鼓、肩挑小商品走四方的“货郎担”形象。这里刻印着义乌“鸡毛换糖”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乃是当年十万义乌货郎担全国走市场的艰辛岁月。
义乌人民自古有"鸡毛换糖"经商传统,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和强烈市场经济意识。在长期经商实践中,义乌商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秉持"你发财,我赚钱"、"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的信条,不欺生、不排外,形成薄利多销、义利并举、诚信为本、重商亲商的商业理念和商贸文化。根植于几十万创业者灵魂深处永无止境的创业精神,成为义乌特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义乌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理念,为义乌特色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持”。“讲求实效,注重功利”是义乌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浙江政治家和思想家形成了“义利并存”和“工商皆本”的精神遗产,其中南宋以后兴起于浙东的事功学派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对经商活动及追逐利润的肯定态度,解决了中国文化传统里长时期的义利项背的心理难题。
义乌地处浙江金衢盆地的东部,金华江流域的东阳江(现在称义乌江)中游。唐宋之间,金华地区以陂塘为中心的小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广泛展开,使该地区的农田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并促进了养蚕、种茶、果树栽培、养鱼等农副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民间有着丰富的关于市场交易的知识。据1984年出版的《义乌县地名志》对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发源地义乌东部的地名调查发现,有不少地名与经营农副业、手工业有关,并形成了一些商业市镇。如“如铺”以木材市场而得名;该地区在宋代制陶业相当发达,在葛塘村西部出土的宋窑占地约4-5亩,“光耀境”村祖先姓金,以制陶器为生,人称此地“缸窑金”,“陶店”则因祖先以制陶为业并设店销售而名。“洛店”因住民有制作锡器的传统手工艺而得名,“王店”、“罗店”、“下华店”则以该村祖先设店经商得名。据义乌民谣《山花梨》和《绞糖歌》可以看出,该地区还是义乌名产山花梨和红塘的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