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与符号消费
在消费主义扩张的年代旅游,似乎无可避免地只能消费旅游符号。迪斯尼乐园这个由众多卡通符号堆砌出来的旅游景点,正是消费旅游符号的最佳场地。
全世界最小的香港迪斯尼于9月在香港开幕。此主题公园地方虽小,但开幕日为数16000的到场人数却甚为壮观。5000内地游客亦蜂拥至此,为睹中国首个迪斯尼的开幕风采。在传媒镁光灯下,内地游客顿时成为了米老鼠的新闻配角:在非吸烟区内抽烟、蹲坐在地上、小孩随地大小便、以洗手盆当做便盆大便、放声讲话、插队……有传媒甚至称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为“中国人的丑陋”。
也许一般彬彬有礼的“文明人”会认为这是不懂礼仪和不进步的行为,然而从文化研究者的角度而言,也许这种旅游方法比“文明人”的方法更为“西方”、更为“进步”。何出此言?盖因这种不顾当地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只着眼当下消费的旅游方式正是西方资本主义旅游的终极表现。
文学及文化研究学者卡勒尔Jonathan Culler对此有独特的看法。在“旅游的符号学”Semiotics of Tourism一文中,他指出当今的旅游工业已转变为纯粹对符号的消费。我们到不同的地方旅游,其实只为了消费被视为代表该地方的“旅游符号”。例如,到法国旅游,为的只是到巴黎铁塔、香榭丽舍大道、罗浮宫、法国名牌服装店等代表法国的符号拍照留念、购买巴黎铁塔模型和名信片、付钱进入罗浮宫走一周、再到名店疯狂购物一番,完全无须理会法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所谓的名胜古迹,就是让我们消费的文化符号。旅行团的行程表,就是我们的消费指南。作为游客,我们完全无须参与当地人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只消沉醉于消费与该地方相关的文化符号。在消费主义扩张的年代,消费是唯一的旅游文化和礼仪。
过去,旅游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体验。对自己的文化冲击,也可能是对心灵的洗涤。其实最能体现旅游精神的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笔下的“游荡者”。他的旅游方法不像现代人般到处参观名胜,而是一天到晚漫无目的地在新的城镇、不同的街道、各个国家到处漫无目的地流连。透过闲荡体会不同地方的文化及生活,透过生活了解当地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