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有钱人不花钱,没钱人花什么?
从98年房改至今,房地产这匹黑马,越跑越累了,开始泛起泡沫;教育产业化为拉动内需“添砖加瓦”,不仅穷人的孩子交不起学费,连一般所谓的富人也战战兢兢;医疗改革让医疗行业公然牟取暴利,病人宁肯躺在家里等死也不愿被医院宰死;银行里那点儿存款连利息都被政府拿走了,14万亿的存款只属于中国不到5%的富人,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口袋其实越来越瘪。尽管经济学家们纷纷给政府把脉开发,有钱人仍然不肯花钱,想花钱的人却又没钱可花。
靠谁才能拉动中国的内需?这是政府和一大帮经济学家吵得头疼的问题。有钱人该有的都有了,豪宅、豪车、出国旅游,没钱人仍然什么都没有,辛辛苦苦挣点血汗钱只能放在银行,眼睁睁看着纸币一天天贬值。
在国内消费市场,八亿农民应该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农民不多的钱购买了化肥农药和种子,还要送给医院,交给学校。跑到城里当盲流,干几个月赚个千儿八百的,又交给了铁路和公路,哪有钱去为国家拉动内需? 老百姓没有钱,拉动内需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内需不足,资金周转就不灵,企业只好让工人下岗。而下岗失业者增多,购买力更低,内需问题更严重……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上一代的工人,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很多人靠最低生活救济金度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根本无心无力去拉动内需。
改革之路走到今天,似乎走进了“迷宫”,怎么绕也绕不出去了。你说那GDP每年疯长、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屡创新高、银行里的居民储蓄不断增加,然而老百姓并不感觉自己兜里的钱多了,或者是都不敢花自己兜里的钱。有钱人富得流油,可他就是不去促进“内需”,跑到国外去拉动外需,没钱的人,“内需”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关系,一天三餐都还愁不过来,有病不敢看、有书读不起,哪有能力拉动内需?
有人提议再多发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可当今中国该修的路都修了,该盖的楼都盖了。挖沟填沟固然可以扩大内需,但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政府总不可能长期做下去,倘若政府不做,那么就得改换思路,把刺激消费作为重点。问题在于,就当前中国的情形,刺激消费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消费者收入普遍偏低。有人说,中国消费不足,是由于国人观念保守,不如欧美人潇洒。其实,这哪里仅是观念问题,纵然你开明,也想学人家阔佬富婆,一掷千金万金,可要是囊中羞涩,你学得了吗?
很明显,要刺激消费,必须先提高国民收入。政府和专家为这事翻来覆去讨论了好几年,本来,上届政府就曾打算替大家加工资,结果因缺钱而搁浅。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说缺资金,那时缺的是物资;今天我们生产过剩,可政府仍说缺资金,那么现在所缺的,显然不是物资而是纸币。缺纸币与缺物资不同,物资缺了不可加薪,加了就会通胀;而缺纸币好办,中国有的是纸,只要印钞厂加加班,问题就不难解决。
的确,中国加薪的困难不在钱。真正的困难,是如何把钱送到老百姓头上去。执政党以及从上到下四套班子的几千万干部加薪容易,老百姓怎么办?我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如今都在官位上,春节聚会,酒桌上感慨万千!他们告诉我:“我们10万元,相当于你们200万,你们200万,花不了几年,我们10万元,可以永远不花,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干下去。过年过节,收个红包礼品是人之常情,我们往上送,不用自己掏腰包。”官员加薪,他也不会去花,而工人的薪酬是雇主给的,国家虽可出台最低工资法,但这样只会弄巧成拙,令更多的人失业。比如某餐厅老板原来雇人洗碗,每月花600元,若现在法定最低工资升至1000元,那么老板很可能去买洗碗机而减少雇人。农民要卖农产品才能有收入,而农产品价格却由市场定,政府管不了价格,想让农民增收也是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