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SOHO创业 - 北岛:《失败之书》带着眷恋被逐

北岛:《失败之书》带着眷恋被逐

  这是一本诗人北岛在海外多年漂泊的过程中留下的只言片语结成的散文集。在我看来对于一个诗人来讲也许没有什么比“在路上”更好的了。

  北岛,作为一代人精神偶像的诗人,因为异地的漂泊,而有了这本散文集《失败之书》。ad_dst = 0;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从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年,四年间他曾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如此的辗转与颠簸造就了这本散文集的客观条件,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散文语境”。而诗人在异乡面对故土的拒绝更是奠定了《失败之书》的基调。也正是因为十几年的“异乡人”的切身感受,才使我们的这位诗人已经与漂泊和流浪融为一体。这种身体的漂泊能为一个诗人带来什么呢?没有过此经历的人不好说,但是可以从这近五十篇的散文中窥探出漂泊给予诗人的改变和影响。至于那些没有被改变和影响的,则可以称之为一个人的本质。一天我正在家中翻看这本书时,与我同住的一个学化学的朋友过来翻看了一眼,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诵道:“卑鄙是了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连忙说:“你还什么都知道呢?”他不屑一顾地说:“北岛谁会不知道啊?十年前我还背过他的诗呢。

  ……怎么现在改行写散文了吗?”我“嘿嘿”地笑了笑。我引用了生活中这段的对话是想说明两点,一是北岛被称作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并不过分,无数跟诗歌甚至文学无关的人都难以拒绝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二是很多知道北岛的人接受了他的“因为生计开始写散文”的初衷。让人相信的是,虽然这位自嘲过“写诗写久了总被人家斜眼”的人知道今天仍然写诗的人是会“被认为神经有毛病”的,但是诗或者说诗性已经成为这个人流淌的血液,正如同一个人一出生时眼睛的颜色一样,他是无法自觉作出任何更改的。诗人散文读起来总有一种错觉,感觉这更像是无韵并列而置的诗歌。我说的不是所谓的诗性,而是它的节奏感及刚好节制到生动为止的语言。这种感觉在《猫的故事》中很好地被体现出来。

  “狗乃是田田的至爱话题,我带她去宠物店,查阅报纸,向朋友打听。待我从美国出差回来,田田挡住门口,再让开,竟是两只刚出生的小猫。宠物商店的一张领养广告像命运,把这两只小猫带到这来。这是孩子的特权,谁也跟不上他们的思路。”如果把其中的标点拿掉分行书写,就是一首可以命名“狗变猫的过程”的诗歌了。

  在北岛看来散文写作对于他来讲算是一次“另起炉灶”,从当初的“纯属玩玩,没当回事”,到“写散文就成了当务之急”,再到将散文看作是“中年人心态的折射”、“在文字中的漂泊”,一个流浪在海外的诗人冀望通过散文写作以解读和抚平人生的动荡与皱纹。对于诗人来说,这是永远失去了幸福生活的日子,更是无奈之后的“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的异乡生活。在我看来,这也是“在路上”所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没有什么比自由与平静更能作为解放一个灵魂的必要条件了。可是,谁又愿意沾上这个“没有幸福”的自由与平静的边呢。以丧失个人的终极幸福为代价,换回身体与灵魂的自由与平静,这正是这个时代(也许是历代)的最大悖论之一。

  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曾经说:“这可爱的土地总是把作家和艺术家逐往他乡!”尽管他的几乎所有作品中都少不了都柏林的景象,但他自己只能久居在异地他乡,思念或寄托着他的灵魂栖息之地。北岛一九八九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辗转的异地流亡之旅,靠着对孤独的体验与修行“重新做人、重新开始生活”。那么《失败之书》中所结集的多数文章则可以看作这种“重新做人、重新开始生活”之后带来的一种体验和超越结出的果实。

  虽然已经与漂泊和流浪融为一体,但还毕竟没有抵达乔伊斯所说的“流亡就是我的美学”。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仍然无法释怀的是他的故土上曾经发生的那些跟他自己有关的一切(“我想给她讲一些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其中有历史面具上一个人的泪,有权力破碎的神话及其敌人;而我们会超越这一切,延伸到国家以外的道路上……”《自序》)。他可以“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也可以为了绝境的希望而“默默祈祷”,但是这些仅仅是为了“战胜内心的软弱”,经历了无边的“可以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旅行”,是为了知道“存在的有限意义”。作为北岛,他无法成为现代人越来越熟悉和向往的“世界公民”,一个人可以被迫控制自己的脚步,却无法更改和要求自己心脏流淌出鲜血的源头和方向。他的根是没有办法用一个移民身份来转移离开的。

  这本书的部分篇章我是在刊物上看过一点的,对之既有印象也有一定的心里准备,否则老实说我真有点担心。我害怕一个无奈被迫离开故土的诗人会矫情地无病呻吟,或者自虐般地凌空蹈虚抒发个人感情。客观的说,从书中还是不难发现北岛有时还在难以自持地较劲,较劲的结果是留下一些诗人特有的自怜碎片。但在北岛超然的谦虚和平和的心态下,他一点一滴地将岁月留给自己的痕迹娓娓道来。正是诗人所写的这些片断故事和身边的人物构成了“北岛散文”,让我相信诗人的这种节制而又充满细节深处和内心灵动的散文可以对当今国内的一些所谓散文(如本雅明所说的“生理学”专栏文章)起到校正视听的作用。

  此书出版至今已经一月有余,不知道是否已如北岛本人所说的“回北京参加签名售书”了。想必如果能如愿的话,那场面一定会轰动的,除去今天大众媒体的无孔不入的“敬业”外,这个人身上实在是夹杂着太多的令几代今天仍生活在国内的人的无限遐想了。一个时代的偶像?文化符号?集体失语后的记忆?屈辱的经历和难言的困境?个人的生存经历?不知道哪一个是诗人所需要加身和讲述的。

  说实话,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更愿意将之看成是北岛的一个不完全自传。如果以《师傅》开头,以《布莱顿·布莱顿巴赫》为结尾,这恰好是诗人三十三年来(1969年到2002年)的一份断代的关于工作履历和生活经历的自传。北岛在几乎所有的叙述中,无论是景色的蓄意安排描写,还是或名声显赫的国际著名作家或无名的小人物的出场,都可以看作作者自己异乡孤独无寄的个人情绪的爆发和展现。以他个人为坐标轴,丈量着他自己与世界的距离,勾画着自己与故土的情感和心灵距离。出于猎奇或者是关注,我总是想从一篇篇文字极端节制的文章中了解一个诗人的这些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这本散文集已经极好地做好了。我更是知道了一个人的精彩的会有多精彩,乏味的会有多乏味,奔波的会有多奔波,平凡的又能有多平凡。我觉得像有些人那样,强求写了散文的北岛就应该向诗歌、散文两个领域的大师哈代看齐,或者将北岛的散文臆想成“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茨维塔耶娃的随笔、艾略特的批评和神学文章”,在我看来都是过分的主观意愿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至少是吃饱了撑的在胡扯。这个曾经一夜成名也曾经可以呼风唤雨振臂高呼的诗人,今天是需要为了生计而在美国中西部一家私立学院当一个蹩脚的住校诗人的人(而这也是十几年来最为体面的求生之道了,他还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被纽约的一个舞蹈团雇佣,为宝马汽车写广告词……),竟然还有人满脑子肥肠和养尊处优般地要求一个诗人应该怎样怎样写散文!也有人说北岛正在以“北岛”这个时代符号之名的名义吃老本,这在我看来是无需解释的,一个人正在以自己特有的生命方式存在着,就足以证明其他的不重要性了。至于在这种存在方式下的最为真切的个人切身体验到的时代进程、个人与国家的心路历程等等,是否会被这个时代留下和被后人传颂,则不是一个当代人所能掌控和臆想的了。

  多少年前就听说北岛没能如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天在我看来,北岛是需要获得这个奖的。不为别的,至少这笔奖金可以让我们的诗人多少安静自在地享受生活一点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北岛正是那种不会“因为不用亲自乞讨而失去乞丐敬业精神”的诗人。


来源:[小百合BBS]

SOHO创业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SOHO创业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