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SOHO职业及代表人物
最常见的SOHO职业:1、自由撰稿人2、平面设计师3、网页设计师4、服装、珠宝、陶艺及各类工艺品设计人 员5、产品经销员6、进出口贸易7、注册会计师8、电脑录入9、音乐、绘画等艺术家。
在我省一些城市中也已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SOHO,这里择其知名者作简略介绍。
“曼菱工作室”,女主人三位一体的茧壳、蜗居张曼菱,出自云南的天津作协专业作家。1996年成立“曼菱工作 室”,一个处于高度亢奋创造状态的家庭办公室。说起她的工作室,她脸上有难以掩饰的“得意”。“我为了实现创作上的需 要,我以个人的个性来发起,事业个性化,文章作品已有一定的定位,是社会认可的,我的产品是什么样的水准,大家都有数 。我在这个空间里,是三合一的,即工作、生活、休闲三位一体。我人到哪儿工作室就到哪儿,一个城市漂泊者。我喜欢这句 话:居无定所随花香。符合我这个城市漂泊者的精神追求,也形成了我的特色。”“文化的底蕴存在于生活中,有了这个工作 室,我就可以浪迹四方,到我最想去的地方,作品就能抓住时代。我毕业20多年,除了事业我一无所求,新疆三年,海南岛 10年……我不喜欢深宅大院,不喜为物所累。生活不能在一处终老,房子不应是羁绊,与我相邻的人大都只是生活在这里, 只有我不仅仅是生活于斯,我是能产生‘生产力’的。”张曼菱还说,她工作室象一个影子公司,围绕项目而开展工作,没有 大的项目就从事她个人的文学创作,社会资源配置特别合理、经济。这几年她以工作室名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编纂了《老知 青书信日记诗抄》,特约策划了《回望中国知青》一书60%的图片,撰写了大部分文字,组织了照片。最初成立是为了拍一 部专题片,后发现这种方式比较好,比公司灵活,身份可按需要改变,工作室“室主”可以是老板、法人,又可是策划、编辑 、作家。以项目为纽带,网络各方面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智力产品的生产,生产个性化的产品。她这几年还写出了长篇小说 《流亡贵族》、《流“金”岁月》、大型历史剧本《云南梦寻》和大量散文。她的工作室虽安在云南,却一点不亚于在天津, 这当然是现代通讯的功劳。她说“边地文化对我影响太大,拓荒式的生活很迷人。工作室是我三位一体的茧壳、蜗居。”“凹 凸音乐工作室”--集约化罐装音乐流水生产线四条汉子都是与音乐有关的业界知名人士:万里、黄博、向美庆和一位录音师 ,对音乐有种“不可救药”的痴迷。从事音乐创作,过去常要去租用录音棚。自己的作品要变成音乐效果,费用成本很大。是 现代音响设备的不断发明和进步,越来越先进和微型化,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己装配录音工作室的梦想。三台“音乐工作站” 、两台“音源”、一台“音色库”加数字化调音台、多轨道数码机、数字录音机等设备,花十多万就能实现过去花上百万千万 才能达到的效果,为创作打开了无穷思路,使这几位音乐人在一间七八平米的小屋里就坐拥一个庞大的管弦乐队,能得到最大 限度的立体感,它的效果实在太富有魅力了,如要创作一部管弦乐曲,这种设备能使新作品的音准、节奏都标准到顶级。在创 作上,但凡作曲者能想到的,设备都能演奏出来,且不受演奏技巧高低的限制。
有了这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伙痴情音乐的“乐虫”、“棚虫”从此便没日没夜、黑白颠倒地滞留在工作室里,精打细 磨自己的作品,不再受昂贵棚租的限制。自1999年3月工作室装修完工,他们便不断有新作品问世。不仅工作效率提高, 而且许多技术难题也可轻易化解。这个工作室正如他们戏称的那样,是一个“集约化罐装音乐流水生产线”。
大型歌剧《青铜魂》作为昆明市的一个文化重点工程,交到了万里等人手上,要求在今年4月尽快拿出初稿来,如若 没有“凹凸音乐工作室”,这么急的任务只怕没人敢接受,一般歌剧,单是写主旋律和主要唱段都要半年。
据说这类工作室在昆明已有好几个,音乐Smalloffice为创作打开了无穷思路,但也给曲作者的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写配器、演奏、后期制作,还要具备指挥的技能。
远山·心情盒子摄影HO,最大限度发掘个人创造力程盛贵,几年前从一个不错的单位退出来,不为了别的,只想扎 扎实实地用相机镜头真正体现个人的美学追求和实现个人创造的价值。
程盛贵1986年在摄影上就小有成就,还因此借调到影协。1989年“国庆一日”摄影比赛又连获两项大奖。接 踵而来的荣誉使他成为了一名摄影专业人员。从此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全省范围取景,美丽的名山大川、奇异的民族风 土人情,尽入他的镜头中。丰饶的土地,再次给了他1992年的那次全国金奖的荣誉。代价是:行程上千公里,10余卷胶 片,一身恶臭并已不能再穿的衣服。以后获奖成了寻常事,办个人影展也已成为现实,1995年他参加中国影协、中国图片 社共同组办的“可爱的中华”摄影大赛,他的作品代表中国被送往美、日、法等国展出,他还是昆明外景婚纱摄影少有的几个 开山鼻祖。几年来走港澳、闯海南,他积累了不少创作和谋生的经验,用他的话说还“洗了脑、彻底转换了观念”,他最终落 脚在昆明故乡,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远山工作室”便成了他的“单位”。
他现在已习惯了按订单或预约工作的生活,有空还搞点自由创作,这样的生活过去就向往过,很惬意也很舒心,过去 在单位总被这样那样的琐事纠缠着,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现在终于遂愿了,能不断接到来自广州、吉林、 黑龙江、大连等全国各地的订单,但同时他也才发现,这样的生活是一般人没有勇气选择或坚持的。有一年他在丽江谋生,也 许是工作太玩命,一天他突然四肢麻痹,整个人不能动弹,把他着实惊吓了一场,以为从此再也不能站立了。有些工作则是要 冒很大的风险去做,如为了按客户要求拍一幅广告照片,必须要把自已高悬在一幢大楼的窗外,非此不能得到这个效果。
他只得铤而走险。那天他与帮手配合上不太协调,令他差点“魂断春城”。
对客户,他深知“上帝”的含义,他本来就生就一副和善的面孔,再加上待人真诚,善与客户交流,又有一套绝活, 就更能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在他简洁的工作室里,你会得到《一张摄影沟通调查表》,上问:你最喜欢什么调子的照片?你觉 得自己哪个角度最好看?等11个问题,然后在多项选择上打勾。他是一个让人快乐的人--当你取到了你所需要的照片时, 尤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