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企业引领21世纪经营革命
作为一种后现代企业模式的虚拟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席卷全球,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经营革命。一些优秀的跨国公司如IBM、GE、戴尔、康柏、福特、飞利浦等纷纷以虚拟经营模式低成本获取外部资源。中国企业的虚拟经营虽不及西方发达,但象海尔、TCL、青啤、春兰、小天鹅等公司也都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虚拟经营模式。
据了解,目前发达国家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虚拟企业。其中美国的“敏捷制造”、日本的“整体性管理”和德国的“不规则型企业”等都是虚拟经营的典型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王凤彬教授和陈高生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目前西方国家许多大公司中有50%以上的业务是通过虚拟经营获取利润的。
在阐述虚拟经营模式时,经常被提到的耐克,没有一家工厂,但却靠着自己的品牌经营获得了卓越的成功。很多新兴企业一开始就采取了虚拟经营模式,从而在短时间内就成长为世界知名品牌。如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成立于1984年,利用其个人电脑直销和供应链联盟管理,到1997年销售额就达到90亿美圆,被认为是“虚拟经营”的楷模。
另外一些百年老店式的巨型现代公司,则由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如美国杜邦公司很早就开始实施“虚拟经营”模式,不再投资建造产品生产厂。杜邦公司将生产交给更利于运输的国外企业,而把销售全部交给加盟杜邦的各地分销商,自己则将精力集中于经营品牌、设计产品和市场开拓。杜邦多年来能够在世界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与其大规模的“虚拟经营”模式是分不开的。
日本任天堂公司,员工只有950位,1993年却位居日本企业第三位。而第一位的丰田公司有7万多名员工,第二位的电报电话公司职员则多达23万人。任天堂公司成功的秘密就是运用自己的无形资产搞虚拟经营,委托加工,利用30多家协作厂家为自己加工产品。
当今世界名牌企业几乎无不推崇采用策略联盟作为竞争手段。如美国的IBM和英特尔、日本的索尼和东芝、德国的西门子与荷兰的飞利浦等都成立了策略联盟,或互换技术、或构建特殊的供应合作关系等,成功地实施了虚拟经营模式,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保持了领先地位。
尽管不如国外发达和成熟,但中国企业在运用虚拟经营模式方面也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深圳意丹奴服饰有限公司在休闲装品牌经营中采用虚拟一体化组织形式,通过与40家为其供货的制造商和120家以特许经营方式加盟的专卖店建立联盟关系,结果在刚创办的两年时间内就将销售额从200万元做到了2亿元。
天津一品科技没有厂房、没有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公司最初只有20多人,到最后也只有100多人,但却利用虚拟经营模式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背背佳”做到了年销售额近3亿元,名列矫姿产品市场全国第一。
在汽车行业,风神以其整个汽车行业中独一无二的虚拟经营模式造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获得了非凡成功,在汽车行业备受瞩目。风神当年成立,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产量迅速上升,成为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的“黑马”,如果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的。
而美特斯·邦威是温州实行虚拟经营模式的典范。这家企业所有的产品均发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基地。仅此一项,就节约了2亿多元的生产基地投资和设备费用。在销售方面,美特斯·邦威采取了特许连锁经营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加盟店在使用其统一的商标、商号、服务方式的同时,根据区域不同分别向邦威公司交纳5—35万元的特许费。这样,公司不仅节省了1亿多元的投资,而且还通过特许费筹集到一大笔发展资金。美特斯·邦威在将生产与销售转嫁到外部的情况下,把精力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方面。虚拟经营模式使美特斯·邦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虚拟经营概念,是1991年由美国著名学者罗杰·内格尔首先提出的。这是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企业以自身品牌、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新的经营模式。其背景主要是针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急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产品周期日益缩短的状况,企业不得不利用外部资源应对市场挑战的一种企业经营模式。虚拟经营是一种高级经营模式,事实上,只有当一家企业具备了品牌、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才可能使社会资源为己所用。
而张羿在《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中指出,虚拟经营是典型的后现代企业模式。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企业经营革命浪潮,对其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虚拟经营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背景下,对现代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超越。在21世纪,虚拟一体化模式将取代纵向一体化模式,成为新的经典企业经营模式。一家企业如果同时完成虚拟经营模式与后现代企业文化、后现代组织等方面的革命,则堪称完整意义上的后现代企业。
关于《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简介,请参阅:
http://manage.org.cn/zixu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3
(作者张羿,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