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奥运,聊知识管理之三到六
张宁,29岁,中国羽毛球迄今为止年龄最大的奥运冠军,可能也是国家队运动生涯最长的羽毛球运动员,从1991年进入国家队,至今仍在拼杀,而她在取得冠军后,也没有激流勇退的意思,表示自己要继续征战,争取成为2008年北京的老妖。
昨天张宁的决赛中,我们看到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耐心,就是在10比5领先拿到赛点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看到张宁的动作有什么改变,仍然是按照既定策略耐心地和对手周旋,直至击败对手。和后来进行的混双决赛截然不同,张军高凌在最后几个球上是靠凌厉的气势拿下了对手。
不同的策略取得了同样的结果--胜利,各种因素是很多的,但是球员的年龄和由此产生的心态在其中肯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慨叹乒乓球上没有老瓦那样的长青树的时候,却在羽毛球上拥有了一位二十九岁的奥运冠军。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一个运动员的成长需要经过很多的磨练,积累很多的经验,可是往往他们具备了这些经验经历一段辉煌之后,就过早的退役了,难以让这些经验继续发挥作用或者传递给后来的选手,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在惋惜叶钊颖、龚智超不够长久的运动生涯的时候,张宁为我们做了一个典范,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潮之后重新崛起,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再创辉煌。年龄不是一切,我们的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也一样可以延长,一样可以象老瓦那样出现第二春,第三春,愿这一个最佳实践能给我们的体坛带来更多的长青树。
之四:少少帅刘国梁
蔡振华主教练在谈到男队少帅刘国梁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样一些话:
“国梁弥补了我的思想保守。我们做教练的,做了几年后,容易被经验所困,胆量变得小了。原先我们这些教练,跟运动员之间有隔阂,现在国梁明显比我们这一代好。从感情交往,创新反馈上,更直接些,这是他的优势。年轻教练上来,合乎规律,对队伍发展有利。十年后,你现在决策上的一点失误,可能造成一代运动员发展缓慢。国梁有独特的思想,这从他打球时就看得出来,提出了一些想法,在实施上有创新的意识,给队伍增加了一种很好的氛围。”
我们在讨论女足时也说了这个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张海涛没有蔡振华这样的老一点的少帅在后面顶着。知识管理鼓励大家重复利用过去的经验,但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遇到蔡振华所提到的问题,太看重过去的经验容易为之所困,难以突破创新。所以,知识管理在对待最佳实践的时候,不能因最佳而最佳,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该突破就突破,该创新就创新,在经验和创新之间求得平衡,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之五:奋斗的男篮
这一届的男篮给了我们莫大的期望,NBA的顶级中锋,优秀的外教,经历了CBA职业考验的年轻新人,一些都似乎在告诉我们,男篮这次有戏。然而,两个二十多分的差距输给西班牙和阿根廷,犹如兜顶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们,原来我们和欧洲的差距还是那么大,NBA的中锋和教练仍然不能让我们挺直了腰杆说话。
毫无疑问,两名外教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样姚明也会毫不藏私的把自己在NBA征战两年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同大家进行分享,我们拿到了知识和经验,却不会用,用不好,就如前面提到的女足一样,这些知识理念我们虽然共享到了,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还需要人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作保证,对于女足和男篮而言,就是球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体能、心理、战术素养等等。
这再次清楚的告诉我们,知识管理不是分享了知识和经验了事,最终的效果终要来源于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利用,而这个过程只能靠使用者自己来完成。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是有条件的。如果说人的技能和素质可以分层次的话,那么同层次或者相近层次的人之间的知识共享效果是最好的,差了太多的层次,分享知识未必是好事。所以用NBA教练的知识带着我们的球员才打出了这样的成绩,才给人以业余队的感觉。新的理念领会不了,旧的方式又不能使用,李楠、朱芳雨这样一帮在CBA呼风唤雨的名字在奥运会上打出现在这样的表现,我相信这肯定不是他们真实水平的再现,也许不破不立,要想获得更大的进步,就要经历这样一个凤凰涅磐的过程吧!
之六:老窦的发现
“凤凰卫视的窦文涛发现了中国体育界的一大现象,即此圈子向来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几天前被当作是成功经验的东西,几天后竟被当成了失败的最佳借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论者居然不觉尴尬。
事例简直不胜枚举,最典型的莫过于“体制说”。数日前,当中国军团势如破竹连夺金牌时,代表团诸多人士高唱赞歌,称这是源于中国体育拥有独特的“举国体制”;数日后,当中国体操、羽球男队相继兵败如山倒时,人们又开始痛斥“举国体制”的弊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这话大概不假。是非真相到底如何,恐怕不是几篇文章就能讨论清楚的。有一个起码的疑问是:面对相同的体制,缘何射击、跳水、举重等项目就能顺利完成任务,而体操、羽球、乒乓球等却接连马失前蹄?
查寻背后的原因,看来不能过于宏观,还是得从具体的一人一事切入。”
凡事有利必有弊,媒体的记者们的确是没有必要如此翻云覆雨。
知识管理也是这样,过去的最佳实践在环境变化之后很可能成就为最差实践。就象文中说的一样,宏观的讨论没有什么意义,如何应用最佳实践还是要一事一议。重要的是,我们在做知识管理的时候,脑子里要有这根弦,变化是永恒的,没有什么永远是最佳实践。在制定知识管理策略的时候,多考虑一些环境的变化,毕竟管理是和人打交道的,没有必要搞得象法律条文那样不能作任何变通。
专栏地址:http://manage.org.cn/column/sunhongbo.asp
(作者孙洪波,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