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创新中的创新性思维
管理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必然,对于管理创新中的创新方式、 创新主体等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创新性思维及创新主体所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对管理创新中的创新性思维做一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管理创新 创新性思维 思维训练
一、 创新与创新性思维
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结合,其内涵可概括为:创造一种新产品或将原有产品赋予新的功能;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重要物料的新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等。后来彼得德鲁克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之说。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多层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新颖性、无规则、高风险等特征,因而使得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空间巨大,形式多样。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四全管理创新”: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关键在创新设计。(2)企业管理创新是公司创新(包括公司制度创新、公司组织创新、公司产品创新、公司技术创新、公司管理创新等)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管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创新。(3)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对工业社会一整套旧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原则的变革。(4)(芮明杰)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新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样一个概念至少可以包括下列5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将企业管理创新局限于企业管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理解过于狭窄,将其放大到整个企业系统又过于宽泛。从企业创新的需求及规范指导创新实践角度考虑,企业管理创新应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内容。创新性思维是一个外延极广、内涵极丰富的概念。无论从思维方式、思维结果、思维类型上,还是从思维特征上所下出的定义都不能囊括它的全部涵义。如创新性的思维是指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对困难的克服;创新性的思维是头脑瞬间的闪光;是对某种现象本质的深入追求,已知向未知的扩展。原有事物及思想的新的组合等定义,都只是反映了创新性思维的某一个侧面。但是,不论人们对于创新性思维下怎样的定义,创新性的思维的本质都在于创新,在于一般人的意想不到,在于破除形式逻辑的限制,因而非逻辑思维形式更能突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直接引发出创新性设想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指非逻辑思维。因为广义上的创新性思维将创新活动中搜集、整理资料。判断、评价、设想等方面的思维也看作是创新性思维。事实上,这种活动只需要按常规,遵循或借鉴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所以,创新性思维并不恒等于创新活动的思维,它只是创新活动中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 创新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怎样具体地去进行创新性的思维。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诀窍在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问题和过程。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论思维。理论一般可理解为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理论思维是指使理性认识系统化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在实践中应用很多,如系统工程就是运用系统理论思维来处理一个系统内和各个有关问题的一种管理方法。钱学森认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创新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又如,有人提出“相似论”,也是科学理论思维的范畴,即人见到鸟有翅膀能飞,就根据鸟的翅膀,鸟体几何结构与空气动力和飞行功能等相似原理发明了飞机,有的也称“仿生学”。还有在企业组织生产中,也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理论思维。因此说,理论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因此,为了把握创新规律,就要认真研究理论思维活动的规律,特别是创新性理论思维的规律。
(二) 多向思维。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多向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以后斯皮尔曼、卡推尔作为一种“流畅性”因素而使用过。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如怎样将梳子买给和尚?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如如果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又输了,原因可能是方向相反,还可能是前面有条河等等。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在上世纪50年代后,通过对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指发散的量)、变通度(指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指发散的新奇成份)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人的多向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的,其要点是:首先,遇事要大胆地敞开思路,不要仅仅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这正如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所说:“你考虑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其次,要努力提高多向思维的质量,单向发散只能说是多低水平的发散。其三,坚持思维的独特性是提高多向思维质量的前提,重复自己脑子里传统的或定型的东西是不会发散出独特性的思维的。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提出一些“假如……”、“假设……”、“假定……”等,才能从新的角度想自己或他人从未想到过的东西。
(三) 侧向思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问题或虽能解决但只是用习以为常的方案时,可以用侧向思维来产生创新性的突破。具体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1)侧向移入。这是指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侧视其他方向,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或者将其他领域已成熟的、较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问题的创新设想。鲁班由茅草的细齿拉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威尔逊移入大雾中抛石子的现象,设计了探测基本粒子运动的云雾器等。大量的事例说明,从其他领域借鉴或受启发是创新发明的一条捷径。(2)侧向转换。这是指不按最初设想或常规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为它的侧面的其他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手段转为侧面的其他手段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在创新发明中常常被使用。如在“网络热潮”中,兴起了一批网络企业,但真正最终赢利的是设备提供商,如思科等企业。(3)侧向移出。与侧向移入相反,侧向移出是指将现有的设想、已取得的发明、已有的感兴趣的技术和本厂产品,从现有的使用领域、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这也是一种立足于跳出本领域,克服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如将工程中的定位理论用在营销中。总之,不论是利用侧向移入、侧向转换还是侧向移出,关键的窍门是要善于观察,特别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与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与现象。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对象的同时,要间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也许这种偶然并非是偶然,可能是侧向移入、移出或转换的重要对象或线索。
(四) 逆向思维。哲学研究表明,任命事物都包括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同时与其正反两个方面打交道,只不过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养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即只看其中的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想问题,便能得出一些创新性的设想。如管理中的“鲶鱼效应”、需改变传统的“对固定路径的依赖”。逆向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那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批判性。逆向是与正常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2)新颖性。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的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联想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思维本能。由于有些事物、概念或现象往往在时空中伴随出现,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某种对应关系,这些联想由于反复出现,就会被人脑以一种特定的记忆模式接受,并以特定的记忆表象结构储存在大脑中,一旦以后再遇到其中的一个时,人的头脑会自动地搜寻过去已确定的联系,从而马上联想到不在现场的或眼前没有发生的另外一些事物、概念或现象。联想的主要素材和触媒是表象或形象。表象是对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印象,即感知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有个别表象、概括表象与想象表象之分,联想主要涉及前两种,想象才涉及最后一种。按亚里斯多德的三个联想定律———“接近律”、“相似律”与“矛盾律”,可以把联想分为相近、相似和相反的三种类型,其他类型的联想都是这三类的组合或具体展开。(1)相近联想。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时间相伴或空间相接近的事物或现象的联想。(2)相似联想。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外形、颜色、声音、结构、功能和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事物与现象的联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些联系不仅仅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联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性的联系。如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与企业成长阶段的“瓶颈”;“狐借虎威”与“品牌联盟”;战场上的战术与商场竞争中的策略等。相似联想的创新性价值很大。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人们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认识越来越多,极大地扩展了科学技术的探索领域,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利用相似联想,首先要在头脑中储存大量事物的“相似块”,然后在相似事物之间进行启发、模仿和借鉴。由于相似关系可以把两个表面上看相差很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普通人一般不容易想到,所以相似联想易于导致创新性较高的设想。(3)相反联想。这是指由一个事物、现象的刺激而想到与它在时间、空间或各种属性相反的事物与现象的联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放大想到缩小等等。相反联想与相近、相似联想不同,相近联想只想到时空相近面而不易想到时空相反的一面;相似联想往往只想到事物相同的一面,而不易想到正相对立的一面,所以相反联想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使人的联想更加丰富。同时,又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看到正面而忽视反面,因而相反的联想又使人的联想更加多彩,更加富于创新性。
(六)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依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选择、分析、综合,然后加以艺术塑造的思维方式。它也可以被归纳为与传统形式逻辑有别的非逻辑思维。严格地说,联想只完成了从一类表象过渡到另一类表象,它本身并不包含对表象进行加工制作的处理过程,而只有当联想导致创新性的形象活动时,才会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实际上,联想与形象的界限是不好划分的,有人认为可以把形象看成是一种更积极、更活跃、更主动的联想。形象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形象,其具体物质特征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作为同一种思维方式,又有下面一些共同特点:(1)形象性。这是形象的明显的特点。人们通过社会生活与实践将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储存于记忆中形成表象,成为想象的素材。想象的过程是以表象或意想的分析和选择为基础的综合过程。想象所运用的表象以及产生的形象都是具体的、直观的。即使在研究抽象的科学理论时,人们也可以利用想象把思想具体化为某种视觉的、动觉的或符号的图像,把问题和设想在头脑中构成形象,用活动的形象来思维。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时,就利用“火车”、“电梯”、“引力定律”等一些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理论或概念在思维过程中往往带有僵硬性,它的内容变化比较缓慢,常适应不了新的问题变化的要求。同时,在思维中概念的运演也要受逻辑框框的束缚,而直观的形象在思维过程中较概念更灵活、较少有保守性。(2)创新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因为它可以加工表象,多样式性的加工本身就是创新。如人们可以按主观需求或幻想分解或打乱表象、抽象、强化表象等。由于形象带有浓烈的主观随意性和感情色彩,所以就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创新性。(3)概括性与幻想性。运用形象的思维活动并不是一种感性认识形式,而是具有形象概括性的理性认识形式,是由感性具体经过一系列的提炼和形象运演来进行的。与概括性互补的是形象中包含的猜想与幻想成份。它们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表象的崭新意识活动。它更能在不确定情况中发挥人们创新性探索的积极性,有助于突破直接的现实感性材料的局限。
三、 创新性思维的培育
创新性思维的培育的最终目的是:如何从繁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那些令人激动的有价值的新问题;如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创新性思维的培育要求以理论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思考、反思,对一事物进行详细的剖析,从复杂的结构中寻求共同性、规律性的本质。变化角度来思考问题。如变换思维的焦点:将事物的过去、表现同外界联系起来,挖掘本质,思考未来;全面、高灵敏性地根据具体时间、地点、条件选择不同的思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物:思路宽、思路转换灵活,新旧变换、远近变换、直曲变换、面体变换、动静变换、分合变换、纵横变换等。根据具体情况去调整思维的方向或顺序:上下、左右、前后、因果、正反等。思维训练的方法有拓展性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在思维训练过程中,需要考虑正面、反面、有趣;考虑全面因素;结果与后果;目标、目的与任务;最要紧的重点;可能、可取、审慎;他人的观点等。
总之,创新性思维对企业管理的创新主体是必须的,所有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创新性思维的培育需要的是不仅是丰富的内容,还需要经常对常规的洞察与反思,需要的是灵感与智慧。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方式的训练,从而不断培育创新性的思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法然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思维方法(J) 政法论丛 2000(4)
2、李玉胜等 《管理从创新开始》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3、孙燕等 浅谈管理创新(J) 煤炭经济研究 1998(7)
作者简介:王唤明 安徽安庆人(1980——),安徽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兼职龙脉营销咨询公司项目总监
联系地址:安徽蚌埠市宏业路255号安徽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33041)
欢迎您就此文发表观点,与作者和更多的读者交流,请将您的观点写入本页评论处。
本站文章来源标注“本站原创”或“首发原创”字样均为本站作者原创文章,任何网站或媒体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果您希望转载此文,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