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企业营销 - 2005:零售元年的品牌突围

2005:零售元年的品牌突围

    作者: ◆燕涛 黄江伟

     12月11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但对于中国零售业来讲却是一个可能成为历史转折点的纪念日。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前中国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对此变化曾表示,商业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商业零售业将面对外资零售业蜂拥而入,但“12月11日”绝不是个生死线,外国商业零售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并非自今日始,也不会在12月11日后一窝蜂而来。曾有人担心中国的汽车业在“入世”后被击跨,事实上汽车业吸引了大批外资,促进了中国汽车行业和市场的空前繁荣,2002年也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汽车元年”;中国商业零售业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也将如汽车行业一样面临大发展的良好机遇,2005年会不会也成为中国商业零售业的所谓“元年”,也不无可能。

   2005,我们在一个“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年度里、国度里,能否度过即将“鸡犬不宁”的日子?中国本土零售业有无可能象中国制造业一样能够突破重围傲立于世界?

   2005,我们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我们已经无法用狭隘的民族主义保护我们的民族零售业,我们已经无法用简单的“捆绑式”联合应对“航母”的攻击。

   2005,我们需要在“火”与“乱”的背后找到“斗”的策略…… 现象:怎么一个“火”字了得      ☆关键词之一:扩张

   中国的零售市场2003年的增长率为9.1%,销售额高达45840亿元人民币(合5538亿美元),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之一。2004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报告的结论是:中国零售业发展指数在30个新兴市场中居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印度,说明中国对于国际零售商来说是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尽管报告认为中国市场的成熟程度不尽理想,在30个新兴市场中排列16名,但市场的吸引力比较强,在30个市场中排列第11。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目标大多数是着眼于未来,认为“真正的全球性企业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为了达到预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主导权,外资企业甚至不以赢利为目的,以3-5年甚至10年的亏损为代价,直至在中国的市场占据优势地位。2004年的2月29日,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董事长萨米尔.R.沃尔顿、总裁李斯阁等一行47人在深圳召开了沃尔玛在中国的第一次全球董事会,并公开声称在中国市场发展3年不要利润。

   而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商业巨头几乎同时将扩张的步伐调快,一个又一个的扩张举动几乎成为了2004年不是新闻的“新闻”:

   在全国拥有12家大型百货商场的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2004年底前将在外埠新开3家店铺。王府井百货计划利用2-3年时间,使百货门店及购物中心数量达到30家;

   北京华联集团在未来几年里将在全国开店30家;

   上海一百、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物资集团合并成立了上海百联集团,实施资产划转后的百联集团拥有总资产近300亿元,净资产近百亿元。百联集团将拥有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第一医药和联华超市等7家上市公司;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和遍布全国23个省市的近5000家营业网点,涵盖了包括百货、标准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专业卖场和物流在内的多种业态,是一个特大型流通产业集团;

   ● 华润集团并购了深圳万佳和江苏苏果;

   ● 中国建材集团属下的“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出席揭牌仪式;

   ● 国内连锁业巨头联华超市2003年6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后获得了充裕的资金,2004年9月份,斥资7700万元收购河北规模最大的超市公司之一万利福超市集团;

   ● 沃尔玛准备在2005年新开10家店;

   ● 易初莲花计划目前40家店的基础上,力争到2006年完成在华100家店的布局;

   ● 家乐福中国总裁舍罗表示,家乐福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城市各新开12家店铺,在其他一些大城市各新开6-8间新店;

   ● 德国的零售和批发业巨头麦德龙也宣布,到2005年年底前要将其在中国的店铺数量增加50%以上;

   ● ……

   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是目前外资竞争的主要区域。但种种迹象表明,西部也逐渐成为外资零售业的逐鹿场。西部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和消费能力远赶不上东部,但西部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以及较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外资零售业在各个城市疯狂选址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国内的零售企业去考察二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商业地块的时候,往往被告知这个地方已经有外资零售企业正在洽谈,或已经签了约。

   扩张,就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开始前的“抢位”与构筑进攻路线图。

   ☆关键词之二:捆绑

   为应对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是,培养出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级零售航母”。2004年7月末,国家商务部确定并正式公布了我国拟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名单,至此我国流通业“国家队”正式亮相。据悉,政府将在政策上给予企业一些优惠,甚至会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扶持。被划进“国家队”的企业“在国债贴息项目、增资扩股、股票上市、资产重组、门店与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方面都得到一系列扶持政策”,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无形中造成了对其他企业的歧视。

   其中由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总公司四家企业整合而成的总资产规模近280亿元的上海百联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示范工程。但类似百联这样的联合体究竟应该如何建设似乎缺少办法。在组建之初,就传出关于人事安排的种种非议以及诸多抵触,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强势介入,这种联合的成功几率很小。对于这种“捆绑式的恐龙”能否真正有实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连其董事长张新生也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建立起一支足以与外资抗衡的力量,我们将被市场所淘汰。”

   商业零售是个看起来极其简单的行业,同行之间的竞争没有什么特别的手段,都是争取从商品质量和价格上获得顾客的认同。但是要从这么简单的判定条件上胜出,背后的支撑系统就变得异常复杂。如果没有异常激烈的竞争,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肯一分一毫地辛苦雕琢系统上的每个环节。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世界级的竞争环境,才会产生世界级的零售企业。一些业内专家对“捆绑”也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忧:“靠政府捆不出一个国家队。中国的成功企业没有几个是靠政府扶上去的,中国内资最成功的行业也都是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强大起来的,家电是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说如果是简单地“拼规模”,中国任何一个零售企业50年也赶不上沃尔玛,30年也赶不上家乐福。究竟在捆绑中会有多少胜算?可能连“力挺捆绑”的人也不会有准确的答案。

   ☆关键词之三:保护

   与外资强烈的扩张欲望相比,此时的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业正危机声四起。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连锁零售商就一直在呼吁“保护中国幼稚的、因为外资零售企业获得超国民待遇而没有来得及在保护期内强身健体的商业”。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物美商业集团董事长张文中和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他们认为,2004年年底的过渡期大限一到,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已经完成高端布局的情况下更会大挥“收购的镰刀”,进入全面扩张期。

   中国零售业权威网站联商网曾对分布在27个省份和直辖市的200多家本土大中型零售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从业者对本土零售业前途表示担心。其中,22%表示“很担心”,49%的人回答“比较担心”,明确回答“不担心”的只占29%。近期又有知名咨询机构预言:在未来的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董事长王填将一部厚厚的《商业大店法》递给新上任的商务部长薄熙来,并在同一天递交了呼吁尽快出台《商业大店法》的议案,100多名代表签名附议。面对强敌,国内企业焦灼的心态可见一斑。

   面对“保护”的呼声,曾经是“改革前沿”的深圳零售业的开放与本土零售企业的逐步强大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

   1996年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深圳的时候,当地的一些零售企业也曾打算联合起来向政府申请保护。而且就在1997年底,当地的确有一批零售企业应声倒闭。但是,1996年到1999年正是深圳零售企业从恐慌到学习到调整的过程,自1998年开始,倒闭的企业明显减少。从1998年到2000年,本地企业开店的数量反而开始增多。

   其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在许多媒体上也纷纷进行了报道,深圳人人乐连锁商业公司座落在了沃尔玛与家乐福两大巨头夹缝之间的超市。在与两大巨头的近距离正面竞争中,这家超市不但没有被挤死,反而完好地生存下来,而且出人意料地长大了。2000年时的人人乐是一个只有4家连锁商店的本土小型零售商,营业额仅仅数千万元。3年过去了,如今人人乐集团公司,在中国10多个城市拥有19家大型连锁购物广场,去年的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连锁零售公司之一,人人乐也因此进入了“中国企业500强”的名单。

   人人乐的总裁何金明说:“我们学习沃尔玛的规范,学习家乐福的灵活,学习伊藤洋华堂的精细,然后我们会在学习和竞争中成长。”在他看来,能和强敌近距离竞争,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许这正是应对强敌的良好心态。



企业营销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企业营销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