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旧模式失效之后--新形势下经销商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产业链之间,始终没能建立起科学的关联与平衡,尚未普遍形成“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企业格局,研发,生产,营销三个环节很不对称,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这个问题,在医药保健品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目前,医药保健品市场表现出来的混乱与畸形,经销商们感觉到的困顿。背后很深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来自对生产商没有有效的长期平衡的制约手段。
比如,开发商,把自己研制的产品,一次性卖给了生产商,从此了断,概无任何瓜葛。彼此没有资本关联,或业务关联。但生产与经销却并非如。生产商需要下游合作伙伴,彼此有长期连带关系。但是,游戏规则不对称。生产厂家除了控制不了终端,对经销商,几乎能做到全面控制,完全制约。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导致经销商被动做市场,这是造成经销商短线炒作的原因之一。
具体表现在,市场做不好,代理权收回。做好了,马上眼红,制造理由收回。反正,两头不安全。有的厂商,顾及明面上有一纸合同的约束,便寻找渠道低价放水,挤兑,设法逼走经销商。面对这样的风险,经销商们心里知道,反正好坏都抓不住,终究不是自己的,一开始,在主观上,就根本不打算去往长线培养。由于生产、营销环节脱节,厂家屡屡不遵守契约,失信于经销商。搞得经销商胆战心惊,惶恐不安。生怕哪天被收走经销权,落得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那样:生孩有份,当妈没门的悲惨境地。其结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销商的应对妙招,就是把本来属于“种果树”的长线获利生意,不得不急功近利地改成了“打野猪”的短线交易。过份夸大,过度承诺,过早催熟。急功近利,搞短平快,速战速决,赚了就走,再寻找下一个目标。热衷于抓住机会,捞一把是一把。再也不想对维护品牌去尽什么责任,自然也就不存在共同培育市场、联合打造未来的事情了。
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经销商们,往往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两眼老是在不停地搜寻产品。因为,放心不下呀!就像少先队员,举着右手,高呼:“时刻准备着”一样,为了明天,能不累吗!俗话说,走一处,不如守一处。开发新市场,远没有稳定老市场来得轻松。找来找去,换来换去。这也是经销商们成天喊叫市场难做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消费者长期经受经销商们急火快炒,也锻炼教育成火眼金睛,辨别抵御能力相应迅速提升。“耐药性”不断增强,简单的方法失灵,越来越难吆喝。这也是经销商们高喊市场难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生产与经营,是一对唇齿相依的孪生兄弟,属于战略伙伴关系。合,就双赢;分,就两败。之所以经常上演合作不到头的悲剧,除了理念、价值观、合作意识外,关键是没有科学有效的制衡措施。
实践表明,厂家能否守信,主要取决于经销商有无制约能力,而主要不是哥们意气,或一纸空文。目前,许多合作都还是凭各自的觉悟和自律来维系脆弱的关系。说难听点儿,简直就是用利益来考验人的道德水准。那里能够产生保障!毛泽东时代,如果没有原子弹,怎样与苏美超级大国抗衡,保持和平的生存环境?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制约创造平衡,法制产生诚信。有制约才会有安全。道德标准和市场规则完全是两码事。单靠人品作事业支撑,是危险的游戏,具有极大的人格风险。不客气地讲,目前,大范围的合作,尚未走上法制轨道。许多经销商,仍然在这个圈子里打转,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有无良策解决这个令经销商万分头痛的后顾之忧呢?近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这种无奈的悲剧不断重演,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奉献给在座的各位,供借鉴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是,两权分离。即,产品名所有权归厂家,另外,作为代理条件,争取再重新注册一个商品(标)名,商品(标)名所有权归经销商自己。分开管理,对长久稳固地建立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彼此依赖、有效制约的安全合作机制,非常有益。至少眼下来说,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举例说明,某产品,代理当年就实现1亿以上的经营额,迅速火爆全国。厂家立马害红眼病,一下把代理价涨了好几倍,搞得经销商十分恼火,怒发冲冠。厂家一看不服,就断货。没办法,命运在厂家手里。迫使经销商忍气吞声,不得不忍痛妥协,采取割肉保市场的办法维持经营。含冤不能叫屈,多窝火呀!假如,当初用这一招,你要敢断货,我就另套一个同类药物,继续进行。哪能到了让你尿几股就只能尿几股的程度?那样厂家也就不敢随意捣乱,变得老实起来了。
二是,改换行头。即,给获得代理权的产品设计新包装,并申报专利。人常说,货卖一张皮。等到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变得脸熟了,老百姓就只认包装与商品名形成的品牌。经销商等于是在给自己做,能把主动权牢牢操控在自己手上,自然心平气和,不再对市场进行破坏性开发,而是会悉心保护,有序开发,愿意把短线变长线,长期投入,维护品牌,培养形象,获取长远利益,旱涝保收,短期种树,长期摘果,受用无穷。省得再天天开拓新市场,经常从头再来。
再举两例,滕荣先生代理的《复活之光》,代理前的产品原名叫《心脑康》,能生产这个产品的厂家,全国有70-80个之多。胡江先生代理的《强肾冲力》,原名叫《补肾强肾胶囊》,全国能生产的厂家也有10多个。他们在通过构筑科学的合作制度,规避风险方面,先迈了一步,有效地化解了经销商通常害怕遭遇的威胁,事实证明比较成功。
二、选好产品,不如选好市场
作市场就像种地,连续耕种几年,需要休地,歇一年,恢复之后再种。市场有轮回现象。过一段就会有一类产品出现旺销局面。但不能群起跟进。否则就迅速垮下来。如伟哥卖火了,三鞭宝,沈阳威龙(号称中国伟哥)等等,随着紧跟,一段时间,市场马上完蛋,大家一哄而散。市场沉寂下来,得到休整恢复,《张大宁》突然横空出世,它一扫过去壮阳药散发黄色小报地风格,首次勇闯禁区,启用政府高官作形象代言人,梅开二度地将壮阳药变成一个市场新亮点。它的成功在于市场环境干净了。假如不信,在广告大战正酣时上广告,彼此混战,会一塌糊涂。比如,《木竭胶囊》,在气势正盛时,都上骨病药。结果,你打整版,我就打跨版;你卖一赠一,我就卖一赠十;拼到底线,谁也无利可图了,有的就疯狂甩货,环境恶化。市场又完蛋了。恶性循环,往复不止。
这时候,如果接着找产品,找疗效,方向就错了。再好地疗效,哪能顶得住卖一赠二十的力度呀!这样的打法,迟早都得退守,或死过去。
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开发新市场,又需求的市场。成功在于抓住时机。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一样。苏中美在冷战时代,若论生存环境,数小国家宽松。那时,就成就了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泰国等,他们抓住机会发展壮大了自己。如果也参与进去,也完蛋了。找产品前,一定要先判断市场,跟着市场缝隙找,就容易。
依我们看,近几年,整个市场就是场火拼。经销商的目标偏移,因为竞品太多,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财力用在对付经销商方面。而不能全力以赴研究消费者。最后,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经销商之间的大战,火了电视台报社,简直就像在帮人家致富一样。忙乎一年,一算帐,一挣三赔,总体赔了。因为,广告打得太多太凶。入不敷出,包不会来。在剧烈竞争年代,市场比产品还显得重要。
三、合理避法 上限投料
凡是经营行为,都会讲求合理避法,讲求技巧。上限投料是个医药界的专用术语,指药品有效成分的含量鹬占比。一般,国家在审批时,会给定可浮动的幅度。但有不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费用,会投机取巧,做手脚,偷工减料。因此,往往撑不了多久。就衰败了。同仁堂,所以三百年长盛不衰,就在于坚持了上限投料,足量足效,赢得好口碑。
在这里,我们借用上限投料的概念,来说明广告使用上的“上限投料”效应。许多经销商,在过去特殊的环境中,代理产品多采用短线模式。多年重复使用的惯用手法,就是夸大效果,狠作承诺。违规习惯了,轻车熟路,固化成一种模式或套路。这就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继续铤而走险,冒险犯难。总体上看,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政府监管越来越严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如果以不变应万变,迟早得退出。要长期生存,必须学会在国家划定的政策框架内做文章。舍此无出路。无论哪个企业或个人,都不应该与政府强大的国家机器抗衡,事实上也无法对抗。二是,发现和创立新模式。但大家扪心自问,模式如果那么容易创立,也不会20年就那么几种:买一赠一,建立康复指导中心,开大课堂,搞什么工程之类的名堂。切不可被这种情急之下的情绪表达所误导。不要急切地盼望,突然出现个新模式,一夜之间给大家带来新天地,这种心情能理解,但想法不现实。
三是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作出调整。明智的选择,就是应该尽快接受现实,定位在法律范围内,把该释放的智慧与经验,都充分释放出来。有句歌词,就讲的是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皇帝,改变命运得靠自己。上限投料,就是回归。面对政策打压,要舍得潜心研究政策,用足用好政策。许多经销商不是缺少智慧,而是没有这个习惯。上限投料,就是不能再信口胡编,无限止夸大其词,放大功能效果。要沉下来。在政策边界找空隙。打擦边球。这就是走捷径。我们发现,现有政策里面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曲线救国,照样有前途。试想,当年红军25000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同样是在玩迂回战略。在具体传播上,要贴柜台走。策划人的老祖宗,是姜太公,他玩愿者上钩型的拉动销售术。只要老百姓愿意就成,不强迫,不犯罪。广告人的老祖宗是王婆,自卖自夸型的推动销售术。谁愿意绕着走呢?不是不让直行吗?以美国褪黑色素为例。一开始,怎样打都不行。最后,灵机一动,请医学博士写了一本书,解开人体秘密,叫长期服用能活200岁。通过几个渠道一炒,就像《学习的革命》,传播上,变换一个花招,带来几十亿的收入。如果直接讲,叫顶风作案。变通一下,就叫艺术。
方法,未必是新方法,一定比老方法好。实践中,屡屡出现,别人用过的传统熟招,只要没用足,没用透,一旦用好了,会更加奏效。比如5年前,就有人用过人民大会堂,但《木竭胶囊》用到位了,效果奇好。但后来都模仿。又不灵了。再比如补钙,起初,概念是武汉健民率先提出来的,但后来牦牛壮骨粉继承了,巨能钙把它放大了,钙中钙用透了。同一个概念,到底潜力有多大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事件营销 替代法规
大家可能会说,完全按照政策,肯定招数太软,怎么办?不违规,市场怎么起?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等国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那个时候,举国上下义愤填膺。有个壮阳药,推出一招,叫给全国人民的一份公开信,打开信封,里面是克林顿被铁链五花大绑,因为顺应了此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所有人不逆反。前面是讲不怕美帝,后面是讲,壮阳药一炮冲天,具有打完红旗打彩旗的能力,一举成功,省掉几十万元的广告费。这是研究消费心理和捕捉机会的上品之作。由此看,迂回战术一点也不比直露地表达效果差。
另举一例,前年,北京一个民用品事件,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说的是一个妇女卫生巾,有整个大楼得一面墙那么大,从楼上直挂下来。引人注目。于是,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评论。说不文明,侵犯隐私,违反道德,触犯法律等等。城管工商介入调查,认为不违规。碍于社会影响,最后,以不符合我国传统文明礼仪为由,让其摘除。但仅仅花费3万元的成本,却带来500万元广告费得同等价值。这就是事件营销得威力。
喝富亚涂料事件,也属于惊世之举。据说,经过周密的事先设局,发布新闻,扬言让小狗小猫当众喝涂料,以证明无毒无害。激起民怨,现场围观,老总当众喝下去,以正视听。一口喝了个中国第二,名扬天下。
跪地求租凯迪拉克事件,也是出奇致胜地大手笔。先是呼吁社会支持高档车辆,说要迎接神秘嘉宾,然后呼拉拉跪地一片,制造街头一景。待到浩浩荡荡,去了机场,见俄国迎接地是一台减肥仪,故弄玄虚,吸引眼球与注意力,异常成功。
今天的广告,只能起到告知地作用。人们已经出现严重地审美视觉疲劳。制造噱头,用事件打暴眼球,在前期造足势,巧借社会媒体进行洗脑,既节省费用,又能通过新闻真实性效应,增加信任度,最大限度地产生宣传效果。实在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法。
五、抓小放大 落地生根
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市场,快成了一个泡沫市场。就是,坐庄的总代理,比经销商还多。庄家,是坐商,不参与基层实战。经销商是地面部队,是攻城掠地的有生力量。营销主要玩这支队伍。哲宇策划也是秉持这个理念,三贴近,贴近基层,贴近柜台,贴近患者。一句话,贴近实际。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实战营销领军团队,就是要硬邦邦地做到,策划无效,分文不要,敢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思考到了。许多昔日的经销商,赚钱之后,都开始转行了,摇身变成庄主。想尝尝大批发的滋味。但过去是卖方市场,钱好赚。如今,翻过来了。是买方市场。生意难了,招招手就来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实际上是经销商为王,营销为王的时代。今年的药交会,人头攒动,天上飘的庄主多了,地上跑的经销商少了,泡沫四起。其实,坐庄,自营市场做好了,利润并不薄。
大家知道,有个华龙面,就占据石家庄。偏安一隅,但一年7-8亿的收入。长春有个孙剑锋,没做过失败的产品。左手做样板,做透了,交给右手,向全国招商。原理,就是他自己一直不放弃自营市场。坐庄,不仅把大利润让给了经销商,也把市场的主动权放弃了。毛泽东,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实地成功。蒋介石,正好相反。没有扎实的根基,最后倒台。 俗话讲,根深叶茂,在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自营市场火了,好招商。因为,成熟的经验与模式,能够降低经销商的营运风险。但有的庄家,做样板,只为给经销商看,华而不实。结果,经销商那边一有风吹草动,自己的事业就跟着风雨飘摇。因为自己没有了根据地。经验证明,谁要是实打实做自营市场。谁就心里有底,处变不惊,处惊不乱。不怕别人掠夺。自己有笃实的基础,不仅仅在招商过程中有筹码,显得主动,纵然遇到像现在这样的政策变故,也能泰然处之,后续有招,权变有术。即使退守自有市场,以求自保,也依然有望迅速度过难关,较早东山再起。眼下,一脸苦相的,慌乱不堪的,恐惧风浪的,多数是那些没有根据地的朋友。
因此,要自营市场和代理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需要进一步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