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新产品突围“心”经
无庸置疑,新产品是企业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非都可以像宝洁、IBM那样一掷千金开发产品,而且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就摆在面前:一、开发全新产品,时间资金都可能耗不起;二、最关键的是,自身产品的品牌认同,让消费者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三、开发新概念的产品,培育市场风险太大。那么对我们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企业来说,应如何利用新产品突围呢。
模仿,但要有艺术
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更多应建立在对领导性企业新产品的模仿、追随上。在实际市场操作中,这种通过对竞争环境深入研究与思考获得的新产品概念,其直接的市场效果往往更加明显、有力。对企业来说,模仿新产品并不是罪过。再没有跑之前,最聪明的做法,最快捷的办法便是模仿。但模仿需要技巧,也是艺术!而且模仿要模仿本行业、市场中最优秀的,即所谓标杆企业。对于一些杰出企业的新产品跟踪不仅出于产品策略本身,而可在其精心培育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减少教育者的难度以风险。因为标杆性企业往往代表了这个行业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的方向。通过对其深入的了解、剖析,我们可以吸收有益的“成分”,并且从中发现机会。但是“标杆”的选择也存在技巧:
1、 够“准”:目标的选择一定要准,否则打出多少子弹,等于空放。
2、 够“快”:市场如战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快速。
3、 够“狠”。狠的意思是在市场运做能力上,一定要比竞争对手“强”势,更有杀伤力。
如保健品行业的排毒养颜胶囊,其通过六年时间培育了“排毒”概念,而很多中小企业借“排毒”势,收获不少,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种类似产品。广州一品堂选定“排毒养颜胶囊”为其竞争标杆,推出了芦荟排毒胶囊。一品堂没有局限于“排毒养颜”概念,而是在其基础上提出“深层排毒”概念,并且通过将营销各要素的强有力的组合,仅仅半年时间,位居保健品销量排名第二。
模仿要差异化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单纯的模仿是低级的,因而最初的做法也就决定了最后的结局。差异化是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最好办法。但是并非一差异化就灵,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是营销的精髓。对于中小企业,当资金、品牌等综合实力无法与强大的品牌匹敌时,必须学会“投机取巧”。
第一、 概念的“巧”应用
1、升级概念。对于市场上已有的成功的新产品概念必须进行升级,否则喊出的“声音”根本不足以吸引其他消费者的关注。如洗发水中风影的“去屑不伤发”,其产品概念是对海飞丝的概念的继承,但同时也创造了差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差异化,并不是表面上与标杆企业不同就可以了,而必须“升级”。这种概念升级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投机取巧的做法,当企业没有十足把握,同时资源又相对匮乏,建议不妨采用这种策略方法。
2、同概念的另类操作手法。同样护眼产品,但是可采“祛除黑眼圈”却在采用非常另类的做法。可采在药店销售,申请的是“妆”字号,但是采用的操作手法却是保健品的手法,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
第二,开辟其他细分市场。对于标杆企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小企业正面迎战有时风险比较大,此时,可以在已有概念基础上开辟细分市场。
2004年,国内饮料界、水厂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抢夺市场,厂商通常按年龄段或是按照饮品的品种来细分,而汇源采用少有的性别细分方法,推出了时尚“她他”营养素水。其一柔一刚的产品包装以及“众里寻她千百度 ”的手机短信营销形式,是饮料营销上的刷新和颠覆。
第三、“巧”借媒体力量,将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引导。
新产品上市后,由于知名度、品牌忠实度、消费者认知度都极低,为了使产品迅速成名,除了硬性的广告之外,可以通过制造新闻点快速引起消费者注意。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化的影响力。2004年前,诸葛酿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四川地方性小品牌。但其自曝商标被10多家企业所仿,并巧借媒体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一场关于维护正宗产品的大讨论。为了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正宗诸葛酿酒",诸葛酿还在主流媒体大量投放广告,并迅速巨资更换新包装、请体育明星代言。这一系列巧妙的安排,使诸葛酿酒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在全国销量增长高达10%.
第四、产品重新定位、注入新的活力元素。
中小企业在标杆企业已建立的强大攻势下,必须学会创新。这意味着,不仅要重新定位产品、在概念上要突破,还要在推广方式、渠道上有所突破。
2003——2004年,广东凉茶王老吉借央视大规模的广告轰炸,重新将产品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2004年夏,王老吉在获得初步的成功后,又在肯德基广东200多家门店“亮相”,以“食品”的身份打开了餐饮销售大门。其成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重新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使消费者从传统认知中走了出来,跳出“凉茶”并且将自己置身于“饮料”行列,拓宽了消费领域;其次,通过向诉求消费者其独特的价值“喝王老吉能预防上火”,符合消费者享受生活的情感利益,为品牌注入了活力,突破了原来的品牌形象。
戈德海伯指出,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对人来说,信息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是相对的过剩,稀缺的资源是人的注意力。对中小企业上市新产品,应用“巧”劲,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可以采取正面冲突,否则无异于“以卵击石”。
李玉萍,品牌战略专家、国内多家企业营销及公关顾问;国内二十余家知名网站特聘专家、专栏作家,国内多家期刊特约撰稿人;CME签约讲师、博锐金牌讲师、深圳、上海、北京等多家咨询公司特聘讲师。
李玉萍曾任职国内大型民企及上市公司市场总监、营销总监、销售副总等职,积累了丰富品牌策划、管理经验、全国市场推广以及管理经验。
专注领域:新产品上市营销,营销、管理实务,品牌策划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欢迎您就此文发表观点,与作者和更多的读者交流,请将您的观点写入本页评论处。
本站文章来源标注“本站原创”或“首发原创”字样均为本站作者原创文章,任何网站或媒体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果您希望转载此文,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