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职场的57种关系
编者按:北京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与《前程周刊》执行主编孙虹钢“对话解读职场57种关系”,推出新书《老板这边,员工那边》,就员工与老板的微妙关系进行了有趣博弈解读。
●博弈点4
一开始就做跨国公司的螺丝钉,以后就不太可能成为别的
袁岳:在面临就业的普通大学生中,有60%的人会选择三资企业。在跨国公司中,优先选择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在美国企业中,第一选IT企业,如微软、IBM等。第二选快餐公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这反映了各公司不同的影响力。从人缘角度说,跨国公司更有人缘。但跨国公司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
第一,跨国公司的生意已然成形,它是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你去了就像螺丝钉一样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你要想兴风作浪,弄出动静——不容易。
第二,跨国公司的市场模式与本地模式有区别,这会让你的适应性降低。如果过于按照一般的跨国公司规则做事,时间长了,你对中国的敏感度就会降低。
孙虹钢:我们曾做过一个专题,叫“外企经理人的几种死法”,将外企经理人分为等死、找死、安乐死几种。
第一种,从外企出来创业——找死,因为很少有做大的。前康柏总裁李金水出来后,做了一家小的咨询公司。运营不行,后来又回外企去了。中国惠普的前CKO高建华出来搞个小咨询公司,生意也一般。
第二种,出来后给民营企业打工,很少有做两年以上的。李汉生从惠普出来到方正不超过两年就离职了。现在方正数码被集团拿回去了,算是彻底被否定了。何经华也离开用友了。另一方面,要是在外企做到中层经理出来就比较好。最好是有外企背景,还有一些民企经验。外企有系统培训,培养了规范化和职业化。当然,人们还是愿意去外企。外企名气大、工资较高、信用也好,发工资有保证。
袁岳:一位外企人力资源经理说:“中关村出来的人,到我们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他们江湖味太重,很不好用。”民企出走到外企的,外企受不了。
●博弈点5
外企民企:两个人才生态圈
孙虹钢:在外企中,存在一种“人才生态圈”。如果你一开始在外企工作,以后都在外企跳来跳去的,今天在摩托罗拉,明天去阿尔卡特,而且都在同一职位上,比如都做公关总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外企做到十年以上的人的简历中,你看吧!换三四家公司,全是外企,比比皆是。你让他去国企,他根本不会考虑的。
袁岳:我有一个朋友在外企当总监。有民企找他,他说受不了民企,实在看不惯老板的德性。而你那些外企的东西在这个轨道上,肯定不兼容。在你那条轨道上用人家的道道儿,也容易翻。
现在国企学习外企的积极性、热情、决心很大。外企并不太想学习国企和本地民营企业。再好的东西,架不住人家学。你不是说那车好卖吗?我做一种车跟你的车长得一模一样,又不侵犯你的专利。从这点来看,外企趋于保守。外企通常有所坚持,比如福特,坚持不改一种型,觉得改了就不是福特了。
孙虹钢:讲“以人为本”最多的是外企,但嚷嚷“以人为本”最厉害的可能是最不尊重人的公司。比如,在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员工在进入的前五年会得到非常好的培训计划。五年后,如果你能上升,就上升;升不上去,就差不多该走人了。外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你只是流程当中的一个小的环节。而民企老板可能会打人骂人,但不会把你当外人。
袁岳:有时候,员工会想:“最近不对劲,老板没骂我,跟我生气了?哈哈!他骂最近上任的公关品牌经理较多,他是不是不用我了?”这是什么文化形态?这是我们国内版本的“以人为本”。这与外企说的“以人为本”意思不一样,不见得一定要做成外企那样才是“以人为本”。假定国际公司是先进的,但民营企业也有其自己的先进性。比如,衡量唐骏这样的人,陈天桥选择唐骏使用的就不是外企的考卷测评法。核心人才不太能够依靠考卷测评进行考查。对大量的人才招聘,测试有用。对尖端人才,则需要洞察。需要通过很多事件,通过查看事件中的做法来测试他。
●博弈点8
二十七八岁之前应该有几次跳槽经历
孙虹钢:南京有一个名叫“智然”的朋友做了一次关于跳槽的调查。结论是,对于90%的跳槽者,跳槽的原因都是错误的。跳槽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现状不满意,二是认为新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其实,对现状不满意而离职的,到下一个公司工作,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跳槽可能是正确的,但理由未必是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小镇很适合人居住,因为人们之间关系和睦。一天,一个外地司机问加油站的人:“看你们这里人都不错,我们移民到你们这里来怎样?”加油站的人问司机:“你们那里都是什么样的人?”司机说:“我们那里都是小人、恶毒的家伙。”加油站的人说:“这样的人我们这里也有。”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外地人问同样的问题。加油站的人还是问:“你们那里都是什么样的人?”那人说:“我们那里都是聪明、善良的人。”加油站的人说:“我们这里也有。”这个故事说明:各个环境其实都差不多,如果因为想换环境而跳槽,很可能会失望。
袁岳:从员工角度来说,二十七八岁之前应该有几次跳槽经历。很少有第一次恋爱就能最终结婚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经历来衡量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但到了30岁再跳槽,人们对你的信任感就会降低。你需要用诚信、职业专长和专业地位来赢得人们的尊重了。这个时候已不是选对象的时候,应该是投入和承诺,建立职业形象的时候。30岁左右的人频繁跳槽不是一种好的选择。除非你被猎头看重,或给予了更好的机会。
辞职和离职如同离婚,既是大事也是小事,既是正常事也是不正常事。老板和员工要有正常的心态,接受合理的规则。
[网络]
●博弈点4
一开始就做跨国公司的螺丝钉,以后就不太可能成为别的
袁岳:在面临就业的普通大学生中,有60%的人会选择三资企业。在跨国公司中,优先选择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在美国企业中,第一选IT企业,如微软、IBM等。第二选快餐公司,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这反映了各公司不同的影响力。从人缘角度说,跨国公司更有人缘。但跨国公司不适合所有人,甚至不适合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
第一,跨国公司的生意已然成形,它是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你去了就像螺丝钉一样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你要想兴风作浪,弄出动静——不容易。
第二,跨国公司的市场模式与本地模式有区别,这会让你的适应性降低。如果过于按照一般的跨国公司规则做事,时间长了,你对中国的敏感度就会降低。
孙虹钢:我们曾做过一个专题,叫“外企经理人的几种死法”,将外企经理人分为等死、找死、安乐死几种。
第一种,从外企出来创业——找死,因为很少有做大的。前康柏总裁李金水出来后,做了一家小的咨询公司。运营不行,后来又回外企去了。中国惠普的前CKO高建华出来搞个小咨询公司,生意也一般。
第二种,出来后给民营企业打工,很少有做两年以上的。李汉生从惠普出来到方正不超过两年就离职了。现在方正数码被集团拿回去了,算是彻底被否定了。何经华也离开用友了。另一方面,要是在外企做到中层经理出来就比较好。最好是有外企背景,还有一些民企经验。外企有系统培训,培养了规范化和职业化。当然,人们还是愿意去外企。外企名气大、工资较高、信用也好,发工资有保证。
袁岳:一位外企人力资源经理说:“中关村出来的人,到我们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他们江湖味太重,很不好用。”民企出走到外企的,外企受不了。
●博弈点5
外企民企:两个人才生态圈
孙虹钢:在外企中,存在一种“人才生态圈”。如果你一开始在外企工作,以后都在外企跳来跳去的,今天在摩托罗拉,明天去阿尔卡特,而且都在同一职位上,比如都做公关总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外企做到十年以上的人的简历中,你看吧!换三四家公司,全是外企,比比皆是。你让他去国企,他根本不会考虑的。
袁岳:我有一个朋友在外企当总监。有民企找他,他说受不了民企,实在看不惯老板的德性。而你那些外企的东西在这个轨道上,肯定不兼容。在你那条轨道上用人家的道道儿,也容易翻。
现在国企学习外企的积极性、热情、决心很大。外企并不太想学习国企和本地民营企业。再好的东西,架不住人家学。你不是说那车好卖吗?我做一种车跟你的车长得一模一样,又不侵犯你的专利。从这点来看,外企趋于保守。外企通常有所坚持,比如福特,坚持不改一种型,觉得改了就不是福特了。
孙虹钢:讲“以人为本”最多的是外企,但嚷嚷“以人为本”最厉害的可能是最不尊重人的公司。比如,在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员工在进入的前五年会得到非常好的培训计划。五年后,如果你能上升,就上升;升不上去,就差不多该走人了。外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你只是流程当中的一个小的环节。而民企老板可能会打人骂人,但不会把你当外人。
袁岳:有时候,员工会想:“最近不对劲,老板没骂我,跟我生气了?哈哈!他骂最近上任的公关品牌经理较多,他是不是不用我了?”这是什么文化形态?这是我们国内版本的“以人为本”。这与外企说的“以人为本”意思不一样,不见得一定要做成外企那样才是“以人为本”。假定国际公司是先进的,但民营企业也有其自己的先进性。比如,衡量唐骏这样的人,陈天桥选择唐骏使用的就不是外企的考卷测评法。核心人才不太能够依靠考卷测评进行考查。对大量的人才招聘,测试有用。对尖端人才,则需要洞察。需要通过很多事件,通过查看事件中的做法来测试他。
●博弈点8
二十七八岁之前应该有几次跳槽经历
孙虹钢:南京有一个名叫“智然”的朋友做了一次关于跳槽的调查。结论是,对于90%的跳槽者,跳槽的原因都是错误的。跳槽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现状不满意,二是认为新的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其实,对现状不满意而离职的,到下一个公司工作,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跳槽可能是正确的,但理由未必是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小镇很适合人居住,因为人们之间关系和睦。一天,一个外地司机问加油站的人:“看你们这里人都不错,我们移民到你们这里来怎样?”加油站的人问司机:“你们那里都是什么样的人?”司机说:“我们那里都是小人、恶毒的家伙。”加油站的人说:“这样的人我们这里也有。”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外地人问同样的问题。加油站的人还是问:“你们那里都是什么样的人?”那人说:“我们那里都是聪明、善良的人。”加油站的人说:“我们这里也有。”这个故事说明:各个环境其实都差不多,如果因为想换环境而跳槽,很可能会失望。
袁岳:从员工角度来说,二十七八岁之前应该有几次跳槽经历。很少有第一次恋爱就能最终结婚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经历来衡量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但到了30岁再跳槽,人们对你的信任感就会降低。你需要用诚信、职业专长和专业地位来赢得人们的尊重了。这个时候已不是选对象的时候,应该是投入和承诺,建立职业形象的时候。30岁左右的人频繁跳槽不是一种好的选择。除非你被猎头看重,或给予了更好的机会。
辞职和离职如同离婚,既是大事也是小事,既是正常事也是不正常事。老板和员工要有正常的心态,接受合理的规则。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