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创富阶段论
一些商界实业界朋友,经常感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宏观经济角度说,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完成了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转变。
1970年代,中国盛行“割资本主义尾巴”,商品经济受抑制,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什么消费品都严重短缺,不仅商品短缺,连服务也严重短缺。所以说,80年代是充满梦想的年代,只要有胆“下海”做生意,基本都能赚钱。
到1990年代中后期,市场上的商品与服务开始丰富起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宏观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特别是两件事情加剧了经商环境的恶化。一件是集体企业转制和国企改革,下岗分流人员被逼进入商界做小生意。本来,投资经商应该是有双重收益的。比如,花3万元开家士多店,是应该计算两份收益的,一是3万本钱的投资回报,二是日夜守着士多店做生意的人工工资。但是,由于下岗工人既缺投资渠道,又缺就业机会,他经商就不计较投资回报也不计算劳动力工资,只求能糊口,这就使得经商利润一再下降,最后大家都喊生意难做。
第二件事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拉动需求。1990年代后期,为了拉动GDP增长,采用了加大投资的方式,虽然政府投资中大部分都是公共设施,但是,当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后,随之而来的企业投资和其他民间投资,却有相当一部分要转化为产能。本来就严重过剩的经济结构,现在更悬了,比如轿车,国内市场容量也就三四百万台,产能却达到了1000多万台,像纺织、制衣、家电、化工等等行业,几乎全部都是严重过剩。
当商品和服务都严重过剩时,价格战就是赢得市场的基本策略,谁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上面我们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说事。现在,我们再从创业者角度来阐述老朱的创富四段论。
第一阶段,拼胆量。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严重短缺,所以,刚刚开放的中国是遍地商机。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不是城市的劳改释放犯,就是农村二流子。所以,第一批经商者几乎清一色都是有污点的人物,颇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一直到步鑫生、年广久等人物成为媒体风云人物,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后,这个社会才确信,改革开放是真的,不是诱蛇出洞,而后才有了辞职或停薪留职“下海”这事,中国的创富也相应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拼技巧。80年代中期,开制衣厂的步鑫生和生产“傻子”瓜子的年广久,是创富者的典范,他们得到了官方的大力褒扬,由此引发了席卷中国内地的经商大潮。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也从政治性的革命精神,转变到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经商的人多了,竞争自然就出现了。第一阶段是没有竞争的,只要有胆就能赢。而第二个阶段中,由于竞争的出现,创富者开始重视营销技巧。
第三阶段,拼管理。随着供给越来越充分,市场丰富充裕起来,而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市场上立住脚,切一块蛋糕越来越不容易。这个阶段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功能,款式和性价比。创富者的两个关键词,一是研发,二是成本。
第四阶段,拼战略管理能力。大约是从1996年开始,国内各个行业的产能都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并波及国内金融和市场,企业经营环境严重恶化。面对环境变化,国内大企业如万科、美的等,都开始了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战略再造,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经营却越发艰难。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结构,流程,再造,重组。
我们把创富四阶段论综合起来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明显的脉络:
在第一个阶段,市场对产品和服务极度饥渴,只要有供给,就不愁没销路。而在第二个阶段,由于竞争的出现,销售需要技巧了,那是推销员和营销策划人员的黄金时代。到第三个阶段,随着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开始过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最高明的推销员,最完美的营销策划,也无法把价高质次的产品卖出去。于是,企业开始重视产品功能质量和价格,是为管理时代。如果说第三个阶段,企业视野是内敛的,那么第四个阶段阶段,就是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时代。所谓战略,就是企业应对环境的急遽变迁,寻找机遇,规避风险的企业再造谋略和行动方案。如果说管理是一门关于企业如何“做好”的学问的话,那么,战略就是一门关于企业如何“做对”的学问.现在,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和市场结构都在剧烈变迁,“做得对”比起“做得好”来说,要重要得多。战略知识比管理知识更重要。
回顾中国的创富者历程,可以看到,这有如是一场马拉松淘汰赛,每一个阶段都有大批创富者被淘汰出局。第一阶段的风云人物如步鑫生、年广久、牟其中等,几乎没有一个幸存下来。而且,这场淘汰赛还在继续进行中。
至于第四阶段的创富者要学习哪些知识,这是另一个问题,需要“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