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快讯 - 中关村六大体系全程服务 海归放飞创业梦想

中关村六大体系全程服务 海归放飞创业梦想

    公元2003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关村国际创业园面对中关村海归创业英才们亲切地说:“欢迎大家回国创业,你们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你们既有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有抓住机遇、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我对你们的选择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历史星空 150年海归报国之路

    “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公元1878年,留美学子蔡绍基在美国演讲中这样呐喊。

    150年前的中国,正是一头昏睡的雄狮,任西方列强百般凌辱与宰割。为了中国的复兴,多少有志青年下海越洋,走向留学之路。

    1847年1月4日,“亨特利思”号商船载着未满19岁的容闳等3位中国青年,驶向大洋彼岸,掀开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留学运动之幕。

    1872年至1875年,中国第一批120名官派留学生先后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其中的詹天佑成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第二批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近百名海军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这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代理提督刘步蟾,他壮烈殉国在甲午海战。

    第三批是20世纪初的留日大潮。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和骨干成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

    第四批留学生始于中关村地区清华学堂。从1909年至1945年,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其中的梅贻琦、竺可桢、顾毓琇、钱学森、梁思成、张光斗等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各学科的创始人,为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奠定了基础。

    第五批留学生属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中涌现出很多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如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

    第六批留学生则是上世纪20年代的留苏学生。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被首批派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第五批、第六批归国留学生大部分成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功臣。

    第七批留学生始于1927年到1937年期间。很多毕业生在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在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八批是1938年至1948年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落后,激励了新的留学热潮。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年8月,党中央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并由此拉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向苏联、东欧各国公费派遣留学生的序幕。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派出的18000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并成为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海归学子汇集起一股强大的科技力量。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的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是归国学者。

    中华民族现代史铭记着他们的名字――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竺可桢、周培源、梁思成、李四光、朱光亚、唐敖庆、苏步青、 华罗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让他们报国之志得以实现。

    战略决策 小平提出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

    1978年6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中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留学运动的一个全新的时代。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均为留学回国人员。到目前为止,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已逾15万人,超过了从1847年到1978年131年的数量总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留学人员回国以年均13%的速度增加,部分沿海地区的增加速度超过30%。

    80年代中国政府根据中外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留学生政策,那就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鼓励出国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200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首都经济的重要内容,提出了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决定”的意见,其中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作为首都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强调:我们应该从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从首都经济建设发展的全局,充分认识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留学回国工作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探索建立符合留学人才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强和改进留学回国工作的领导,把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为首都建设服务的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

    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于一地的中关村,自然再次成为现代中国留学大潮的重心,并将伴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崛起,成为海归上岸的会聚之地,海归创业成果的迸发之地。

    战略轨道 六大体系服务中关村科技园

    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中说:“北京市中关村地区是全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高科技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的产业化,把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中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措施。要注意借鉴国外建设科学城的有益经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2002年11月,美国硅谷。中国13家高新区联合举办“相约硅谷技术人才联谊会”。一个展位悬挂的一张中关村地图几乎吸引了所有留学生的目光――因为在硅谷就职的4000多名留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关村。

    陈春先,50年代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10月23日,他辞去国家公职,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这标志着中关村科技企业雏形的出现。于是有了后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又有了再后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第一人,这位老海归刚刚离开了我们――带着未酬的壮志,带着清贫。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及其他部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各部门的支持下,中关村通过实施“英才战略”,专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制定了包括创办企业、税收减免、外汇管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创建了六大体系:全方位的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高效务实的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园与大学资源共享体系、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项目融资和项目推介体系、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体系以及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体系。

    构造这六大体系并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归国留学生创业服务的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留学生。海归服务海归,这就是中关村特色。

    据统计,自2000年1月至2004年8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累计接待来访留学人员23140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两户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目前,园区共有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企业2370户,与1999年的251户相比增长了8.4倍;在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归国留学人员5900多人(不包括在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的留学人员),与1999年的1052人相比,增长了4.6倍。留学人员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累计已经达到29.51亿元,并引入了数百亿元的项目研发合作资金,吸引和凝聚了4万多高科技人才。

    中关村管委会留学生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再努力上三五年,争取累计吸引万名海归,创建3000个企业,其中有300家是效益很好的,150家达到非常优秀,同时推动一批企业在海内外上市。”


创业快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快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