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快讯 - 创业离失地农民有多远

创业离失地农民有多远

    从2005年5月以来,成都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失地农民可享受与城镇市民相同的就业优惠政策,首次将失地农民与市民就业政策划上了等号。这是全国首先提出让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走出耕地,走进城市纷繁芜杂的世界。他们的生产技能是耕种,但却没有了以往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当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如何创业致富,便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生存大计。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且到2020年,这个数目将再翻一番。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致富之路究竟在何方?创业,对他们来说,究竟是一个目标还是只是一个梦想?
    致富是从未想过的梦
    2005年春夏之交,记者走进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郊的黑庄。随着郑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和107国道的改造,黑庄的土地目前已全部被征用,2000多名村民因此而拥有了郑州市户籍。
    还未进村,记者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紧临107国道的一处直径10米开外的大坑,一位由此经过的村民刘姓大爷告诉记者,这是黑庄的村民几年来私自开办采沙场留下的痕迹。“村里人不知道私自办采沙场是违法的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大爷语气里似乎还有些不平:“知道。但是不办这个我们能干什么?地没有了,在城里又找不到工作,总要想办法找点钱。”
   在记者的再三恳求下,刘大爷答应带记者到他家去看看。一栋三层的小楼,分隔成10平方米左右的一个个小间。刘大爷一家五口只住楼下两间,“其余的都租出去了。”刘大爷说一般每间租60元一个月,三层楼里一共有10间左右这样的房子,每个月700元的房租就是这五口之家的全部收入。“我们这里家家的情况都差不多,征地后拿补偿金盖了房子,然后靠房子吃饭,基本上没有人出去工作。”
    按照刘大爷的指点,记者又来到位于郑州市二七区淮河路附近的小李庄。只见一条三四米宽的坑洼水泥路两旁是一排排拥挤的小楼,上午十点的时间,村民们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聊天,或摆起了牌桌。记者借买水的机会与一家小店的店主聊了起来。据店主介绍,她的这家小店大概每个月能赚上五六百块钱,加上家里租房子的收入,在村民里已经算很富裕的了。现在庄里做生意的只有一家长途“话吧”,一家出租VCD的小店,一家家电维修部,但由于本小利薄,收入大概都和她的小店差不多。“没有人给你们提供点工作机会或者创业门路吗?”店主对记者的问题有些不屑:“就算有人管,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我们能干什么?再说也都闲惯了。”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4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达217.6万亩,按人均1亩计算,2004年,便有200多万农民在城市建设与扩张的过程中失去土地涌入城市。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更是显示,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都市村庄居民的生活状态便是大部分进城农民的缩影: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就业门路;没有资金,不了解市场,身边没有合适的项目与商机,找不到可行的创业门路。致富对他们而言,也许还只是一个想都没有想过的梦。
    进城叩开财富的大门
    与黑庄、小李庄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当记者拨通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一位居民陈云玲的电话时,她刚刚送走了一位前来购买绣品的顾客。在电话里,她平静地告诉记者,这笔生意赚了300多元。
    镇湖农民原以种植花卉、蔬菜为主要收入,20世纪90年代,因为城市开发建设,村民也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来源。
    进入了城市的镇湖人开始从传统的手工业中寻找出路。零星的苏绣家庭作坊在镇湖的土地上渐渐开花。镇湖街道党委、办事处因势利导,牵头办起了刺绣协会,从苏州刺绣研究所及美术学院请来专家讲课,培训具有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的绣女。而掌握了刺绣技艺的绣女们也开始走出家庭手工作坊的局限,开办起绣庄、工场。
    镇湖街道修建了长1670米的绣品街,280多家绣庄前店后坊分布于其中,还有刺绣配套的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潢包装专业商店40余家,形成了集刺绣设计、制作、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刺绣专业市场。
    无独有偶,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的失地农民也涌现一股创业热潮。村民任定勇用部分补偿款购买了一辆昌河面包车从事货运,每月收入上千元。村民顾宝发则于拆迁后二次创业,创办了集餐饮、住宿、停车、娱乐为一体的公司。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湖南省长沙市东岸乡,该乡在大片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被征收后,与市内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签订了委培协议,并一次性补贴培训费30%,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短短一年里,通过培训已经催生出30余名小老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政府安置就业,房屋租赁,发展本地特色产品,外出打工,培训就业,从事商业及服务业,政府牵头引进项目等。而各种形式的自主就业已经开始成为失地农民就业中的一抹亮色。一些有创业意识但缺乏足够资金与技术的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帮扶掌握了创业的技能,而征地补偿金则为他们提供了最初的创业资本。然而已经习惯于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农民,在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困难。比起城市创业者,失地农民创业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
    让创业不再是一厢情愿
    对于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去土地进入城市的农民来说,只有走好了创业的道路,才算真正完成了自己的“城市化”。已经是城里人的这些昔日农民要想创业,究竟应该走何种道路?其创业前景如何?各级政府部门又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记者就此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区域经济学专家廖元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这些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应该解决两个问题,就是资金和技能。资金通常是土地补偿金和以前农业生产时的积累。但是要一下子拥有知识和技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更多的还需要政府组织培训。”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黎民则认为:“目前政府应从两个方面帮扶进入城市的失地农民创业,一是要落实失地补偿,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的基本资金前提;二是要对这些农民进行引导,在创业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应加强创业培训,同时对一些能力较强,有一定资金和创业观念的农民则应给予一定的方向性的引导。”黎民教授还认为,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创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异地创业,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经营经验缺乏的农民来说,这种创业方式难度比较大;另一种是就地创业,这种方法创业风险相对较小,不管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农民自己的角度,都应该以此作为创业的主要方式。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文智告诉记者:“主观上,农民身上传统小农意识导致他们不愿承担创业风险;客观上,现在我国的政策还没有给农民提供这样的平台,使得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创业还未成规模。要想促进更多的失地农民走上创业之路,政府一方面应提倡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把对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也提供给失地农民;另一方面要为失地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农民自身,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真正融入城市。为了规避经营风险,可以采取把补偿款重新投入农村创业等相对稳妥的办法。”
    2005年初,四川省成都市出台政策鼓励失地进城农民自主创业,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失业人员统一管理,享受与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一样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实行登记、管理、办证免费,减免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城建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四项税费,并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引导性培训。其他地区也开始出台类似规定。在失地农民创业的问题上,终于吹来一阵令人兴奋的清新空气。相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让失地农民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将不再是一厢情愿的梦想。
创业快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快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