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成为创业瓶颈 制约长沙人创业
背景:创业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创业培训则是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一个核心举措。为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于2002年年底启动了中国城市就业促进项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SYB(英文“创办您的企业”的缩写)创业培训项目。2003年11月,该项目在长沙等14个城市率先试点。2004年,该项目被推向全国100个城市,17万人接受了此项培训,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员当上了“小老板”。
去年,长沙市再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全市新增就业人数8.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6万人,其中“4050”人员0.93万人。全市共有2.8万人参加了劳动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培训就业成为该市再就业工作的亮点。
在这2.8万人中,有3000人参加了“SYB”创业培训,至少有1500人实施了创业计划,以每个创业者平均带动5个人就业计算,去年大约有7500余人从这些创业项目中找到了岗位。然而,这种乐观的估计并不能掩盖目前星城人在对待创业时观念难以转变的问题,可以说,观念问题正在成为星城人创业的瓶颈。
“SYB”受冷落
2003年3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作出决定,在长沙等14个城市建立国家创业示范基地。
长沙市从当年4月份开始着手建立创业培训中心、创业指导中心、SYB师资培训中心和创业实施基地。并由市财政拨出资金,对参加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人员创业培训经费由市本级财政按每人8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对市内五区有创业意向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补贴;同时,开业3年内的小企业主或有开业意向的在职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时可享受部分补贴。
为鼓励人们参加创业培训并最终实施创业,该市还规定,在创业中,由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中心承担创业培训学员的小额贷款担保,工商、税务等部门按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办理税费减免相关手续。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政府颇费力气构建创业“绿色通道”,并没有引发人们创业的勇气和激情。相反,经过市区劳动部门及街道社区大张旗鼓地动员后,第一批培训2000人的计划没能顺利实施,长沙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当时该市唯一的“SYB”试点,只招到学员800名,面向社会招收的那部分名额也明显呈不饱和状态。
宁吃低保也不创业
“不想创业、不敢创业,宁愿坐在家中吃低保。”某街道办事处干部的一番话,真实地反映了长沙一部分人目前的生活状态。
据悉,目前长沙相当一部分人员依靠低保过日子。对于政府提供的各种就业机会、培训机会,他们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人即使参加了创业培训,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今天有事,明天请假,后天又哪里不舒服。”一名区职介中心培训人员告诉记者,“学了也等于没学,我们费了一肚子气力,却没有什么效果。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长沙市某区人口4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万人,去年创业培训班办了3期,40人一个班还招不满。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下岗失业人员挨门挨户做工作,希望他们报名参加培训班,有人答应得好好的,可就是不去。
“主要是观念问题。”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处处长夏晓燕说,“很多人不想创业、不敢创业,他们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甚至连就业的愿望都不明显。要他们跨出创业这一步谈何容易。”
去年,长沙市表彰的再就业明星中,一批创业明星成为其中的亮点。记者发现,这些创业明星大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下岗失业人员,为形势所迫走上艰难的自主创业之路的。这些人与整个长沙市的下岗失业人员队伍相比,可说是凤毛麟角。
据悉,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实际上最后只有30%的人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予以实施,70%的学员在种种权衡中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创业设想和计划。
观念成为创业瓶颈
是什么造成这种创业上的举步不前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沿海城市以及江浙一带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长沙等城市有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可能。与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城市比起来,长沙人打工的多,当小老板的少。广东16个就业者中就有1个老板,而湖南近200个人中才产生一个。根据我省工商部门统计,长沙近年来创业者的绝对数目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很缓慢。
造成城市之间这种创业上的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理念上的差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培训处一人士分析说,长沙一直是传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强势地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较发达,人们主要靠薪水生活,因此养成了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缺乏创业和敢冒风险的意识。而在创业非常活跃的浙江等地,“以利致义”的传统文化把那里的人熏陶成“敢为天下先”的生意人,锻造了他们高超的捕捉商机的能力。
清华大学日前公布了一份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的创业活动中,2/3的创业者属于机会型创业,1/3属于生存型创业,而在我国,仅有4成创业者属于机会型创业,6成创业者是为了生存而创业的。该报告认为,改善创业环境、发展创业教育是当前比较迫切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称,城市居民商业和创业意识受地域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它需要城市规划者从大的环境入手,营造一个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对长沙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中肯的提示。
去年,长沙市再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全市新增就业人数8.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6万人,其中“4050”人员0.93万人。全市共有2.8万人参加了劳动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培训就业成为该市再就业工作的亮点。
在这2.8万人中,有3000人参加了“SYB”创业培训,至少有1500人实施了创业计划,以每个创业者平均带动5个人就业计算,去年大约有7500余人从这些创业项目中找到了岗位。然而,这种乐观的估计并不能掩盖目前星城人在对待创业时观念难以转变的问题,可以说,观念问题正在成为星城人创业的瓶颈。
“SYB”受冷落
2003年3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作出决定,在长沙等14个城市建立国家创业示范基地。
长沙市从当年4月份开始着手建立创业培训中心、创业指导中心、SYB师资培训中心和创业实施基地。并由市财政拨出资金,对参加培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人员创业培训经费由市本级财政按每人8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对市内五区有创业意向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按每人2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补贴;同时,开业3年内的小企业主或有开业意向的在职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时可享受部分补贴。
为鼓励人们参加创业培训并最终实施创业,该市还规定,在创业中,由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中心承担创业培训学员的小额贷款担保,工商、税务等部门按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办理税费减免相关手续。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政府颇费力气构建创业“绿色通道”,并没有引发人们创业的勇气和激情。相反,经过市区劳动部门及街道社区大张旗鼓地动员后,第一批培训2000人的计划没能顺利实施,长沙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当时该市唯一的“SYB”试点,只招到学员800名,面向社会招收的那部分名额也明显呈不饱和状态。
宁吃低保也不创业
“不想创业、不敢创业,宁愿坐在家中吃低保。”某街道办事处干部的一番话,真实地反映了长沙一部分人目前的生活状态。
据悉,目前长沙相当一部分人员依靠低保过日子。对于政府提供的各种就业机会、培训机会,他们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人即使参加了创业培训,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今天有事,明天请假,后天又哪里不舒服。”一名区职介中心培训人员告诉记者,“学了也等于没学,我们费了一肚子气力,却没有什么效果。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长沙市某区人口4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万人,去年创业培训班办了3期,40人一个班还招不满。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下岗失业人员挨门挨户做工作,希望他们报名参加培训班,有人答应得好好的,可就是不去。
“主要是观念问题。”长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培训处处长夏晓燕说,“很多人不想创业、不敢创业,他们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甚至连就业的愿望都不明显。要他们跨出创业这一步谈何容易。”
去年,长沙市表彰的再就业明星中,一批创业明星成为其中的亮点。记者发现,这些创业明星大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下岗失业人员,为形势所迫走上艰难的自主创业之路的。这些人与整个长沙市的下岗失业人员队伍相比,可说是凤毛麟角。
据悉,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实际上最后只有30%的人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予以实施,70%的学员在种种权衡中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创业设想和计划。
观念成为创业瓶颈
是什么造成这种创业上的举步不前呢?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沿海城市以及江浙一带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长沙等城市有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可能。与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城市比起来,长沙人打工的多,当小老板的少。广东16个就业者中就有1个老板,而湖南近200个人中才产生一个。根据我省工商部门统计,长沙近年来创业者的绝对数目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很缓慢。
造成城市之间这种创业上的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理念上的差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培训处一人士分析说,长沙一直是传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强势地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较发达,人们主要靠薪水生活,因此养成了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缺乏创业和敢冒风险的意识。而在创业非常活跃的浙江等地,“以利致义”的传统文化把那里的人熏陶成“敢为天下先”的生意人,锻造了他们高超的捕捉商机的能力。
清华大学日前公布了一份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的创业活动中,2/3的创业者属于机会型创业,1/3属于生存型创业,而在我国,仅有4成创业者属于机会型创业,6成创业者是为了生存而创业的。该报告认为,改善创业环境、发展创业教育是当前比较迫切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称,城市居民商业和创业意识受地域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它需要城市规划者从大的环境入手,营造一个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对长沙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中肯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