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很重要
———网报联动大学生就业网上咨询问答集锦(一)
关于简历制作
问:马上就要找工作了,我想请教赵老师,如何写好简历?
赵文骅:写简历没有定规,我认为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应注重三个方面:
第一,应聘不同的单位和岗位,应在简历中突出不同的重点。比如,你参加过10项社会实践活动,应聘这个岗位,可以针对对方特别需要和关心的2项加以详细介绍,其它8项只写个目录就行了;应聘另一个岗位时,需要突出的可能就是另外3项。用同一份简历应聘所有的公司或职位,是大学生易犯的错误之一,要尽量避免。
第二,不要记流水帐,必须突出重点。大学生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平均使用力量,把简历变成流水帐。有人喜欢罗列出大学4年学习的几十门课程,用人单位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你的强项到底在哪里?所以要简化一般的,突出重要的。
第三,要特别突出社会实践经历。用人单位很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在这方面可谓一张白纸,因此要突出社会实践经历,包括担任学校(院)系、班级的社会工作,组织或参与的比较大的活动;各种实习、打工经历等等。在表述上,不能只列出活动的名称,应当选择几项加以重点介绍,比如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做了哪些工作等。
问: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丰富起来呢?
俞茵:最好在求学期间找一些实习机会,比如说在麦当劳做小时工,学习如何服务顾客、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如何与同事配合等。接下来,你可以尝试到几家公司做些文员、助理等方面的见习工作,这样既积累了工作经验,又能体会不同公司在工作风格上的差异,从而明确个人的喜好。
问:大家在一起学习,证书、学历都差不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简历脱颖而出呢?
赵文骅:表面上看,大家是差不多,但实际上,能力一定有高下之分。这个“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或证书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可重点写明自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特长,并尽量使这些特长向应聘单位的要求靠拢。
问:求职外企,简历上要不要说明自己是党员?
赵文骅: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外企老板确实对共产党员存在偏见,但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他们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据我所知,几乎没有外企会拒绝共产党员,有的还特别青睐学生党员,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顾忌自己的党员身份。
关于求职准备
问:请问,找工作从几年级开始比较合适?
俞茵:我觉得可以从大二开始。先实习,学习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独立作出选择、决策。其实,找工作就是要独立面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各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过怎样的生活?要承担什么责任?通过实习,可以看到过来人是如何进行职业决策、如何做人做事的。所以说,实习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大二就对未来进行规划的话,就会胜在起跑线上。到了大三,通过实习已经了解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也就对专业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这样到了大四,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竞争对手、面试官面前表现自己。可以说,找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工作。
问:我是工商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想现在就为以后找工作做些准备,未雨绸缪。请问我能做点什么准备?
俞茵:工商管理是个比较宽泛的学科,专业的聚焦点不够明显,在面试时未必有很大的胜算。大一的学生,应着重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偏好、职业取向,在学科中选取一个点,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作为今后学习、择业专攻的方向。然后,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点,辅修一些专业课程,寻找实习机会。此外,还要和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从沟通中了解一些岗位情况,并据此衡量自己的喜好程度、胜任能力等。
问:明年7月才毕业,可大家现在就忙开了?这跟就业形势有关吗?
赵文骅:由于大学扩招和其他一些原因,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毕业生,应当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形势,比如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更灵活的就业方式等。现在比较流行的先就业、后择业,或者自己创业等,都可以作为选择。我采访过上海浦东钢铁集团的一个大专生,叫郑勇。12年前,他刚进公司时,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到科室做一般的技术工作,另一种是到车间当工人,他选择了后者。大专生在电工中属于高学历,所以组织上把他做为重点培养对象,把很多重要工作都交给他。12年里,他完成了很多技术革新项目,为集团创造了超过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获得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的资格,还先后得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劳动模范”等荣誉。所以我们也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问:我准备考研,但又担心如果考不上,明年再找工作会不会太迟了?
赵文骅:左右为难是不少考研人的心态。考研一般在每年年初,而找工作最好的时间是年底到来年年初,一般来说两者很难兼顾。这几年,好一点的公司进行校园招聘的时间越来越早,从10月份开始,就以介绍会、恳谈会、推广会等各种名义招揽优秀毕业生了。到每年11月20日,国家政策允许正式招聘时,往往是优秀毕业生名花有主,好的企业已经人患为满。建议你掂量一下自己考研的把握,如果把握没有达到七分的话,还是先找工作;如果超过七分,那不妨把主要经历放在考研上。实际上,如果能力出众,明年照样可以找到好工作。
关于就业政策
问:我是外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找了一家上海的单位。他们提出,我只有拿到上海户口,才能要我。我想请教如何才能办理上海户口?
赵文骅:从今年开始,外地生源的大学生进上海就业,采取了新的评分方法。凡是能达到70分的,就可以进上海就业并取得上海户口。具体的打分标准比较复杂,请你参看《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新规定》(www.21cnhr.com)。
打分制度由于透明度比较高,2005年可能会继续沿用。建议你登陆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站,测评一下自己能打多少分,如果还缺点分数,现在还来得及补救。申办一般在二三月份开始,审批结果在四五月份公布。
问:在上海的自考本科生可以办理居住证吗?
赵文骅:自学考试本科也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因此完全符合申领上海市居住证的条件。如果你年龄在35岁以下,所学专业名列上海市紧缺人才目录,又有上海的用人单位与你签订劳动合同,在上海有居所,你就有可能拿到上海居住证。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问:我是学新闻的,请问这个专业的应届生应该如何发展?
俞茵:我认识两个在上海大学新闻系学习的女孩,也是明年毕业。她们现在一个在一家时尚类报纸做实习记者,一个在一家公司做文秘。这样的安排,正是为明年的就业打基础。在我分析看来,第二个女孩不适合当记者,因为她喜欢接受直接的指令,然后按指令一步步完成任务。而记者这个职业带有更强的创造性,要独立设计采访过程,如问些什么问题、怎样通过场景来突出主题、怎样通过戏剧化的冲突提高整篇稿件的可读性等等。通过实习,她了解到自己更适合在制度明晰、流程完善、工作内容程式化的岗位上工作。而第一个女孩,她生来就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非常适合记者这个职业。所以,你也可以像这两个女孩一样先去体验不同的工作、生活方式,再决定如何发展。
问:选择第一份职业,怎样确定自己的起点?
赵文骅: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它基本能够决定你今后的职业方向。要根据自身实力来决定职业起点,如果你有能力,起点可以高一点,即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社会中层的水平。但这类毕业生是相当少的。如果水平一般,就不要好高骛远,一门心思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太现实。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通过几年的磨练,提高了能力和自身价值后,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是最现实的选择。
问:我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别人都说我的专业很虚,是这样吗?
俞茵:首先要确定,这个专业是你自己选择的吗?在选择之前了解这个专业吗?我认为这个专业前景非常好,因为大多数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是公司竞争力的第一表现。在人力资源部门,每个人的分工完全不同,有的负责招聘,有的负责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员工关系。在大公司,你可以顺着专业由下而上的发展;在中小型公司,你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通才。我建议你还是先了解一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成,然后选择成为专才或通才。
问:我是学社会学的,这是个万金油专业,我想往咨询业发展,不知可不可行?
俞茵:咨询业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它未必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拿我个人经历来说,我的第一份工作干了7年,专业是法律顾问;第二份工作才是咨询,但主要还是嫁接法律与企业经营方面的积累;第三份工作,是在企业中从事销售管理与经营;现在又回到了咨询行业。可以说,咨询行业离不开专业背景。我建议你,第一份工作还是要先确定专业方向(部门)。社会学专业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务员工作,若干年后,当你积累了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后,再转向咨询业不迟。
[网络]
关于简历制作
问:马上就要找工作了,我想请教赵老师,如何写好简历?
赵文骅:写简历没有定规,我认为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应注重三个方面:
第一,应聘不同的单位和岗位,应在简历中突出不同的重点。比如,你参加过10项社会实践活动,应聘这个岗位,可以针对对方特别需要和关心的2项加以详细介绍,其它8项只写个目录就行了;应聘另一个岗位时,需要突出的可能就是另外3项。用同一份简历应聘所有的公司或职位,是大学生易犯的错误之一,要尽量避免。
第二,不要记流水帐,必须突出重点。大学生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平均使用力量,把简历变成流水帐。有人喜欢罗列出大学4年学习的几十门课程,用人单位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你的强项到底在哪里?所以要简化一般的,突出重要的。
第三,要特别突出社会实践经历。用人单位很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在这方面可谓一张白纸,因此要突出社会实践经历,包括担任学校(院)系、班级的社会工作,组织或参与的比较大的活动;各种实习、打工经历等等。在表述上,不能只列出活动的名称,应当选择几项加以重点介绍,比如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做了哪些工作等。
问: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丰富起来呢?
俞茵:最好在求学期间找一些实习机会,比如说在麦当劳做小时工,学习如何服务顾客、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如何与同事配合等。接下来,你可以尝试到几家公司做些文员、助理等方面的见习工作,这样既积累了工作经验,又能体会不同公司在工作风格上的差异,从而明确个人的喜好。
问:大家在一起学习,证书、学历都差不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简历脱颖而出呢?
赵文骅:表面上看,大家是差不多,但实际上,能力一定有高下之分。这个“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或证书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可重点写明自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特长,并尽量使这些特长向应聘单位的要求靠拢。
问:求职外企,简历上要不要说明自己是党员?
赵文骅: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外企老板确实对共产党员存在偏见,但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他们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据我所知,几乎没有外企会拒绝共产党员,有的还特别青睐学生党员,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顾忌自己的党员身份。
关于求职准备
问:请问,找工作从几年级开始比较合适?
俞茵:我觉得可以从大二开始。先实习,学习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独立作出选择、决策。其实,找工作就是要独立面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各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是谁?想过怎样的生活?要承担什么责任?通过实习,可以看到过来人是如何进行职业决策、如何做人做事的。所以说,实习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大二就对未来进行规划的话,就会胜在起跑线上。到了大三,通过实习已经了解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也就对专业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知道如何学以致用。这样到了大四,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竞争对手、面试官面前表现自己。可以说,找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工作。
问:我是工商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想现在就为以后找工作做些准备,未雨绸缪。请问我能做点什么准备?
俞茵:工商管理是个比较宽泛的学科,专业的聚焦点不够明显,在面试时未必有很大的胜算。大一的学生,应着重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偏好、职业取向,在学科中选取一个点,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作为今后学习、择业专攻的方向。然后,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点,辅修一些专业课程,寻找实习机会。此外,还要和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从沟通中了解一些岗位情况,并据此衡量自己的喜好程度、胜任能力等。
问:明年7月才毕业,可大家现在就忙开了?这跟就业形势有关吗?
赵文骅:由于大学扩招和其他一些原因,今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作为毕业生,应当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形势,比如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更灵活的就业方式等。现在比较流行的先就业、后择业,或者自己创业等,都可以作为选择。我采访过上海浦东钢铁集团的一个大专生,叫郑勇。12年前,他刚进公司时,面前有两种选择:一是到科室做一般的技术工作,另一种是到车间当工人,他选择了后者。大专生在电工中属于高学历,所以组织上把他做为重点培养对象,把很多重要工作都交给他。12年里,他完成了很多技术革新项目,为集团创造了超过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获得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的资格,还先后得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劳动模范”等荣誉。所以我们也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问:我准备考研,但又担心如果考不上,明年再找工作会不会太迟了?
赵文骅:左右为难是不少考研人的心态。考研一般在每年年初,而找工作最好的时间是年底到来年年初,一般来说两者很难兼顾。这几年,好一点的公司进行校园招聘的时间越来越早,从10月份开始,就以介绍会、恳谈会、推广会等各种名义招揽优秀毕业生了。到每年11月20日,国家政策允许正式招聘时,往往是优秀毕业生名花有主,好的企业已经人患为满。建议你掂量一下自己考研的把握,如果把握没有达到七分的话,还是先找工作;如果超过七分,那不妨把主要经历放在考研上。实际上,如果能力出众,明年照样可以找到好工作。
关于就业政策
问:我是外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找了一家上海的单位。他们提出,我只有拿到上海户口,才能要我。我想请教如何才能办理上海户口?
赵文骅:从今年开始,外地生源的大学生进上海就业,采取了新的评分方法。凡是能达到70分的,就可以进上海就业并取得上海户口。具体的打分标准比较复杂,请你参看《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新规定》(www.21cnhr.com)。
打分制度由于透明度比较高,2005年可能会继续沿用。建议你登陆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网站,测评一下自己能打多少分,如果还缺点分数,现在还来得及补救。申办一般在二三月份开始,审批结果在四五月份公布。
问:在上海的自考本科生可以办理居住证吗?
赵文骅:自学考试本科也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因此完全符合申领上海市居住证的条件。如果你年龄在35岁以下,所学专业名列上海市紧缺人才目录,又有上海的用人单位与你签订劳动合同,在上海有居所,你就有可能拿到上海居住证。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
问:我是学新闻的,请问这个专业的应届生应该如何发展?
俞茵:我认识两个在上海大学新闻系学习的女孩,也是明年毕业。她们现在一个在一家时尚类报纸做实习记者,一个在一家公司做文秘。这样的安排,正是为明年的就业打基础。在我分析看来,第二个女孩不适合当记者,因为她喜欢接受直接的指令,然后按指令一步步完成任务。而记者这个职业带有更强的创造性,要独立设计采访过程,如问些什么问题、怎样通过场景来突出主题、怎样通过戏剧化的冲突提高整篇稿件的可读性等等。通过实习,她了解到自己更适合在制度明晰、流程完善、工作内容程式化的岗位上工作。而第一个女孩,她生来就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非常适合记者这个职业。所以,你也可以像这两个女孩一样先去体验不同的工作、生活方式,再决定如何发展。
问:选择第一份职业,怎样确定自己的起点?
赵文骅: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它基本能够决定你今后的职业方向。要根据自身实力来决定职业起点,如果你有能力,起点可以高一点,即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社会中层的水平。但这类毕业生是相当少的。如果水平一般,就不要好高骛远,一门心思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太现实。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通过几年的磨练,提高了能力和自身价值后,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是最现实的选择。
问:我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别人都说我的专业很虚,是这样吗?
俞茵:首先要确定,这个专业是你自己选择的吗?在选择之前了解这个专业吗?我认为这个专业前景非常好,因为大多数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是公司竞争力的第一表现。在人力资源部门,每个人的分工完全不同,有的负责招聘,有的负责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员工关系。在大公司,你可以顺着专业由下而上的发展;在中小型公司,你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通才。我建议你还是先了解一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成,然后选择成为专才或通才。
问:我是学社会学的,这是个万金油专业,我想往咨询业发展,不知可不可行?
俞茵:咨询业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它未必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拿我个人经历来说,我的第一份工作干了7年,专业是法律顾问;第二份工作才是咨询,但主要还是嫁接法律与企业经营方面的积累;第三份工作,是在企业中从事销售管理与经营;现在又回到了咨询行业。可以说,咨询行业离不开专业背景。我建议你,第一份工作还是要先确定专业方向(部门)。社会学专业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务员工作,若干年后,当你积累了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后,再转向咨询业不迟。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