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谋职攻略
据记者在招聘会上调查,外地求职者是这一季人才市场的主力,他们约占求职者总数的60%-70%,其中很多人是初次来沪,对上海的招聘市场不太了解。对他们来说,最为关心的问题是近期上海求职机会多不多,在哪里能够找到工作,沪上用人单位对外地求职者是否还存在户籍偏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版精心准备了外地求职者沪上谋职攻略,希望能为这部分求职者提供一点帮助。
熟悉市场两大途径
外地求职者找工作时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人生地不熟,对沪上招聘市场情况、当地企业的招聘习惯、用人偏好等不甚了解。这种情况下,成功谋职的第一步是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当地情况。
本报推荐两大快速熟悉市场途径———综合性现场招聘会是增强直观感受、了解市场信息的好去处;利用各类中介机构则相当于为自己找了个顾问,是扩大谋职视野的办法。
招聘会———熟悉市场第一站
特点:职位信息面广量大,与企业招聘人员面对面
推荐理由:快速了解当地市场,告别“水土不服”
攻略:寻找有效信息量大的招聘会
就目前情况来看,招聘会确已成为外地求职者来沪找工作的首站。尽管已进入7月酷暑,但沪上招聘会并未显出以往的冷清,各类招聘会仍在持续。
招聘会的最大特点是职位信息面广量大,且能够与企业的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缺陷在于无效信息比较多,从一场集中了数百家企业、数千个岗位的“海量”信息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着实不易。因此,跑招聘会不能盲目,最好的办法是挑选对自己来说有效信息最多的那场,或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招聘会主要分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招聘会以及小而精的特色专场招聘会两大类,主要集中在周六和周日,周六最为集中。综合性招聘会涉及的行业较多,岗位层次也有高有低,是一个找寻各类工作机会、了解企业招聘行情的信息集纳地;而特色专场招聘会一般规模较小,以行业专场或者某类人才专场的形式出现,特点是针对性较强,职位信息总量不多但有效性较高。两类招聘会各有利弊,求职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各类中介———扩大求职视野
特点:职位信息针对性强,免去奔波之苦
推荐理由:利用外力扩大谋职视野
攻略:选择服务规范、品牌好的机构
各类人才中介、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等也集中了大量的招聘信息。炎炎夏日,跑招聘会不免劳累,利用中介来帮助自己搜寻岗位、扩大视野也不失为好办法。
与招聘会不同的是,中介服务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通常包括求职信息登记费以及推荐成功后的佣金等。按照目前上海中介机构的收费状况,一般信息登记费为10-20元不等;推荐成功后再从首月薪水中抽取一定百分比作为佣金。比如目前做得比较规范的人才市场报职介超市,对首次登记的求职者收取20元求职登记费,成功介绍工作后,再收取首月薪酬的20%。
外地求职者特别要注意的是,中介市场存在一些扰乱秩序的“黑中介”、“黑职介”,收了中介费却不介绍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特别留心考察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服务场所情况以及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等,以防止被“黑中介”欺骗。尽量选择品牌较高、诚信度较高的正规机构,这些机构掌握的有效职位信息较多,服务规范。对于那些经营场所十分简陋,“一间门面,两张椅子,一部电话”的机构,要格外戒备。
求职三项注意
上海工作机会多,但竞争激烈,风险也大,对于外地求职者来说,来沪求职有三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注意。
求职、生存成本相对较高
上海的生活成本相对国内其它城市较高是不争的事实,外地求职者不要光看到上海的薪水优势,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来沪求职、生存的高成本。相对偏高的交通成本、租房成本、伙食成本都使得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带来生存上的高压力。譬如,在上海市区想要租到每月500元以下的房子已经比较困难,而每天上下班公交加地铁的花费累计起来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外地求职者在进行跨地域选择时,应当更加客观、理性地考虑上述问题。
沪上企业招聘门槛不低
来沪求职要做好另外一项心理准备,即上海是一个海内外人才积聚的蓄水池,人才济济,岗位竞争激烈,沪上企业的招聘门槛普遍较高。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专业对口、3-5年工作经验是必备条件;对于一般的行政管理类职位来说,大专以上学历、1-2年经验、良好的外语能力通常是最低标准。求职者不妨根据这些门槛掂量一下自身的竞争力。
户籍、沪语可能带来障碍
沪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本市户籍、懂沪语的要求越来越少见,但不可否认,依然有一部分岗位在招聘时看重户籍和沪语。比如经常要与资金打交道的岗位,如会计、财务、采购等,企业出于资金安全的角度,通常要求本市户籍;再如,一些服务性岗位由于经常要与当地客户打交道,用人单位常要求应聘者必须懂沪语、说沪语,如超市便利店店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外地求职者在应聘上述职位时,很可能遭遇障碍,要做好心理准备。
实用链接:
7月沪上主要固定招聘会场馆开市情况
教你求职三招
来沪前做足“功课”
要提高来沪求职的成功率,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来沪之前做足“功课”、打好求职“前战”十分重要。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提前熟悉上海的求职市场、近期的招聘信息等。求职者需重点了解的信息包括:
1、上海现行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现行的户籍制度、上海居住证相关政策、高校毕业生进沪政策、引进人才政策等,都是需要事先了解的;
2、企业的招聘要求。了解求职目标行业目标企业的招聘要求,以便衡量自身的竞争力,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简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3、哪里可以找到职位信息。对于求职途径的准备也必不可少,来沪之前可以上网或通过专业报刊了解一下近期招聘会、沪上人才中介相关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等到来沪后无从下手。
眼睛别总盯着市区,郊县机会不少
上海的各类招聘会、品牌人才中介等主要集中在市区,求职者因此大多往市区跑。其实,上海郊县集中了大量的制造型企业,许多知名企业也都分散在各郊县,用人需求不容小觑。求职者不妨把眼光放宽些,到郊县的职业介绍所、人才服务中心等机构寻找机会。
综合运用各种求职途径,充分扩大求职视野
跑招聘会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求职方法,不过要提高成功率,接触到更多的招聘信息,还需综合运用各种求职途径,充分扩大求职的视野。这其中,除了上网、委托中介等常用方法之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办法也同样奏效,比如请自己的老乡帮忙介绍,主动选好心仪的公司上门自荐等等。
[网络]
熟悉市场两大途径
外地求职者找工作时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人生地不熟,对沪上招聘市场情况、当地企业的招聘习惯、用人偏好等不甚了解。这种情况下,成功谋职的第一步是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当地情况。
本报推荐两大快速熟悉市场途径———综合性现场招聘会是增强直观感受、了解市场信息的好去处;利用各类中介机构则相当于为自己找了个顾问,是扩大谋职视野的办法。
招聘会———熟悉市场第一站
特点:职位信息面广量大,与企业招聘人员面对面
推荐理由:快速了解当地市场,告别“水土不服”
攻略:寻找有效信息量大的招聘会
就目前情况来看,招聘会确已成为外地求职者来沪找工作的首站。尽管已进入7月酷暑,但沪上招聘会并未显出以往的冷清,各类招聘会仍在持续。
招聘会的最大特点是职位信息面广量大,且能够与企业的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缺陷在于无效信息比较多,从一场集中了数百家企业、数千个岗位的“海量”信息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着实不易。因此,跑招聘会不能盲目,最好的办法是挑选对自己来说有效信息最多的那场,或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招聘会主要分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招聘会以及小而精的特色专场招聘会两大类,主要集中在周六和周日,周六最为集中。综合性招聘会涉及的行业较多,岗位层次也有高有低,是一个找寻各类工作机会、了解企业招聘行情的信息集纳地;而特色专场招聘会一般规模较小,以行业专场或者某类人才专场的形式出现,特点是针对性较强,职位信息总量不多但有效性较高。两类招聘会各有利弊,求职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各类中介———扩大求职视野
特点:职位信息针对性强,免去奔波之苦
推荐理由:利用外力扩大谋职视野
攻略:选择服务规范、品牌好的机构
各类人才中介、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等也集中了大量的招聘信息。炎炎夏日,跑招聘会不免劳累,利用中介来帮助自己搜寻岗位、扩大视野也不失为好办法。
与招聘会不同的是,中介服务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通常包括求职信息登记费以及推荐成功后的佣金等。按照目前上海中介机构的收费状况,一般信息登记费为10-20元不等;推荐成功后再从首月薪水中抽取一定百分比作为佣金。比如目前做得比较规范的人才市场报职介超市,对首次登记的求职者收取20元求职登记费,成功介绍工作后,再收取首月薪酬的20%。
外地求职者特别要注意的是,中介市场存在一些扰乱秩序的“黑中介”、“黑职介”,收了中介费却不介绍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特别留心考察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服务场所情况以及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等,以防止被“黑中介”欺骗。尽量选择品牌较高、诚信度较高的正规机构,这些机构掌握的有效职位信息较多,服务规范。对于那些经营场所十分简陋,“一间门面,两张椅子,一部电话”的机构,要格外戒备。
求职三项注意
上海工作机会多,但竞争激烈,风险也大,对于外地求职者来说,来沪求职有三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注意。
求职、生存成本相对较高
上海的生活成本相对国内其它城市较高是不争的事实,外地求职者不要光看到上海的薪水优势,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来沪求职、生存的高成本。相对偏高的交通成本、租房成本、伙食成本都使得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带来生存上的高压力。譬如,在上海市区想要租到每月500元以下的房子已经比较困难,而每天上下班公交加地铁的花费累计起来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外地求职者在进行跨地域选择时,应当更加客观、理性地考虑上述问题。
沪上企业招聘门槛不低
来沪求职要做好另外一项心理准备,即上海是一个海内外人才积聚的蓄水池,人才济济,岗位竞争激烈,沪上企业的招聘门槛普遍较高。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专业对口、3-5年工作经验是必备条件;对于一般的行政管理类职位来说,大专以上学历、1-2年经验、良好的外语能力通常是最低标准。求职者不妨根据这些门槛掂量一下自身的竞争力。
户籍、沪语可能带来障碍
沪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本市户籍、懂沪语的要求越来越少见,但不可否认,依然有一部分岗位在招聘时看重户籍和沪语。比如经常要与资金打交道的岗位,如会计、财务、采购等,企业出于资金安全的角度,通常要求本市户籍;再如,一些服务性岗位由于经常要与当地客户打交道,用人单位常要求应聘者必须懂沪语、说沪语,如超市便利店店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外地求职者在应聘上述职位时,很可能遭遇障碍,要做好心理准备。
实用链接:
7月沪上主要固定招聘会场馆开市情况
教你求职三招
来沪前做足“功课”
要提高来沪求职的成功率,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在来沪之前做足“功课”、打好求职“前战”十分重要。例如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提前熟悉上海的求职市场、近期的招聘信息等。求职者需重点了解的信息包括:
1、上海现行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现行的户籍制度、上海居住证相关政策、高校毕业生进沪政策、引进人才政策等,都是需要事先了解的;
2、企业的招聘要求。了解求职目标行业目标企业的招聘要求,以便衡量自身的竞争力,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简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3、哪里可以找到职位信息。对于求职途径的准备也必不可少,来沪之前可以上网或通过专业报刊了解一下近期招聘会、沪上人才中介相关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等到来沪后无从下手。
眼睛别总盯着市区,郊县机会不少
上海的各类招聘会、品牌人才中介等主要集中在市区,求职者因此大多往市区跑。其实,上海郊县集中了大量的制造型企业,许多知名企业也都分散在各郊县,用人需求不容小觑。求职者不妨把眼光放宽些,到郊县的职业介绍所、人才服务中心等机构寻找机会。
综合运用各种求职途径,充分扩大求职视野
跑招聘会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求职方法,不过要提高成功率,接触到更多的招聘信息,还需综合运用各种求职途径,充分扩大求职的视野。这其中,除了上网、委托中介等常用方法之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办法也同样奏效,比如请自己的老乡帮忙介绍,主动选好心仪的公司上门自荐等等。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