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如何放弃:企业家的取舍学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而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读者更多的借鉴意义。
今年的世界首富依然是比尔·盖茨,如果问他如何看待十年后的自己,他会如何回答?
在内布拉斯加州某大学礼堂,年届50的比尔•盖茨,面对上千名学子,讲述了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他说:“在今后十年里,我花在慈善事业上的时间会比花在全职工作方面的时间多。也就是说,我得从微软选一位杰出的年轻人坐在这个烫屁股的位置上,制定产品战略。”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同时也在选择中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比尔•盖茨为他未来的十年做了战略的规划,虽然他说的很轻松,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有时候取舍很难。
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将军一生戎马生涯,酷爱收藏瓷器,近于痴狂。把玩之时,加上万分小心。有一次,一件心爱的瓷器不小心从手中滑落,这位老将军奋不顾身,在瓷瓶落地前,又将它接在手中。瓷瓶未破,老人却惊出一身冷汗,他想“我带领千万大军出生入死都未曾害怕,一件瓷器却吓成这个样子。”终于他顿悟:是因为人有了得失之心。于是他决然地把瓷器摔碎。
这位老将军砸碎了瓷器,却寻回了自己。
作为商人,在对利的追逐中也有取舍,也会不断选择,什么是你判断价值的标准,什么才是你应该作的战略选择?在德鲁克看来,战略管理不过是:做什么(什么行动),由谁做和为谁做(行动的主体和客体),怎么做(行动的方法),在哪里做和何时做(行动的时空范围)的问题。而迈克•波特则进一步认为战略就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选择不做什么。如果你要满足所有需求,提供所有的经营活动,那么最终将失去竞争优势。而取舍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或许在30秒内问二三个问题,就可以清楚作答:
你的独特定位在哪里?
你在哪个部门服务?
你从不打电话给哪个客户?
你不提供什么服务?
接下来,答案就揭晓了。
商道取舍: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
万科董事长王石新书的签售并不比前一天签售的当红女星孙俪差,这或许应证了现在关于企业明星娱乐化的一些论调。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东侧签名售书厅挤满了人,环绕中间的便是王石和他的新书《道路与梦想》。
签售完毕,王石特意接受了《英才》杂志的采访,而在话题中除了书,更谈到了王石与万科20年道路的取与舍。
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舍的结果。”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的确如此,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综合性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的头两年,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杰克•韦尔奇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同时也因为战略调整而常常大规模裁员,由此被称之为“中子弹”。
战略取舍的结果催生了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而这种取舍,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独二的业务,即使十年后都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的悟性还是审慎的理性抉择?GE在20世纪80年代所取得的傲人业绩,高速的发展,得益于“数一数二”战略的实施。
与GE相同,IBM也经历令其痛苦的抉择。
十年前,郭士纳——那个时代最具有战略眼光的少数几位世界级商业领袖之一,信奉了当时最有争论的预言:整合运算将主导软件业的未来。
当时,在软件领域已初显垄断霸主地位的微软并未将IBM软件放在眼中。但十年后的今天,软件业务利润已经占IBM公司总利润的1/3,年营业额超过151亿美元。在2005年合作伙伴大会上,鲍尔默指出: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甲骨文,而是IBM。微软同IBM争夺市场的时代正在到来。
如此,我们反观IBM今天把PC业务卖给联想,是早已在十年前便已经制定下的战略。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的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取舍之道。
“万科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的生意,利润达到200%-300%,这种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赚钱的用黑字表示,赔钱的用红字表示,结果红字多过黑字,说明多年贸易的结果是赔钱多过赚钱,这也说明市场很公平,之前你怎么暴利,之后你都要给我吐出来。”
此后,王石提出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的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而这也让万科躲过了更多的危机。同时在1998年,万科开始了一个舍弃的过程,退出了很多赚钱的行业,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减法,万科早在7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著名的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不但一事无成,还竟然饿死了。在创富过程中,其实每个人、每个企业也和布利丹毛驴一样,时时面临着在两捆干草之间作出选择的问题。
权力取舍:该撒手时就撒手
相对于讨论该把权杖交给谁之前,或许更应该谈论一下,是否你该交出权杖,以及你能否交出权杖。
放弃权力,便是舍,那么你会得到什么?
杨迈、王均瑶均是英年早逝,而年近60的王石,却还计划在他60岁时,再登珠峰。为此,他要在2006年继续攀登两座山峰,“为了再登珠峰,我必须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舍弃,你自然会得到一些东西。
作为好友,巴菲特曾经这样告诉比尔•盖茨,他认为他和比尔都是“以小博大”的高手,都是从内心深处敢于冒险的人,但是与比尔不同的是,巴菲特对人生的体验更丰富,对财富、风险的理解更深刻。这是作风强悍、咄咄逼人的微软文化所不能教给比尔的,也是比尔的短板。
“我知道你需要一些东西,这个肯定适合你。”巴菲特对盖茨说,“很多人问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富翁,我觉得很简单——致富不取决于你的智商和天赋,它取决于你有多理性。人生的进退取舍是对财富管理的最大考验。”
回到故事的开头,不管比尔•盖茨现在找没找到那个坐在烫屁股座位上的年轻人,至少他有了鲍尔默来替他分忧解难。为此,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他喜欢的程序设计,或是参加社会慈善活动里。看到这里,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你是否会反思一下,这点你能做到吗?
而比尔还在努力的工作,王石已经找到了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为此他可以每年只用一半的时间工作,而另一半的时间去和世界高峰一较高下。
在台湾,宏达国际电子的创始人卓火土在其事业的最高峰——以每股11.54元荣登获利王的时刻,却悄然宣布退休,交棒给总经理周永明。而此后,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我现在自己看事情的心境不同了。”
许多人渴望成功,都追求完美,这也是成功前必蹲的马步,但不管企业或个人要更上一层楼时,就得懂得授权、放下,再创新高峰。这里的取舍智慧,已经有人看得透。
心境取舍:心中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心理都有难以割舍的东西。但是,如果在以上两个取舍都解开之后,那么对于心境的取舍,可以说是有了选择的空间。
中国人很相信悟,有一则故事则在讲述取舍的境界: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得到,舍得也好,取舍也好,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一种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是舍弃了你视为珍重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这个层面的东西。的确“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的取舍还难。
另外,对于取舍,还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取舍巧伪”。有一个僧人问华严宗的开宗祖师之一金陵清凉院的文益禅师曰:“十二个时辰中,如何行、住、坐、卧,行履,才是与道相应?”文益禅师回答说:“取舍之心成巧伪。”意思就是:不能有取舍心,有取舍心态即会对一切的好境,会投机取巧而取,百般就是要取那个境。
但是,以上的两种境界常人恐怕无法达到,那么怎么样的取舍对常人来说才是更高的境界呢?
随心而动,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为名利福禄所诱惑,甚至不作过多的价值判断,恐怕这样才能取舍有道。弘成科技的CEO黄波和他的丈夫舍弃了在美国安逸的生活,选择回国创业,如今弘成科技旗下的中华学习网的注册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万,每年的利润增长都在80%以上。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则舍弃了铁饭碗,加盟了一家毫无保障的小公司,而今新大陆成为了资产超过13亿元,拥有15家子公司的高科技集团公司。
这是入世的取舍,相反也有出世的取舍。王石在企业和人生间作出了选择之后,他又面临着第二次选择。而这次选择也是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悟出的道理。
2005年,王石随中国探险队远征北极点之前,一位老科学家前来送行,因为对于王石颇有好感,特意写了一封信交给王石。在信中老科学家赞赏了王石的勇气,而且希望王石一行能够顺利到达极点,安全归来。但是,老科学家也在信中尖锐地指出王石应该把这种英雄行为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结合起来。
“就是这样一封信,让我感到心里很惭愧,对于我的探险行为,我的定位是自我实现,充其量也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这位老科学家的言外之意便是告诉我:你现在是成功的企业家、探险家,你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你能否除了探险、搞企业之外,利用你的名声在公益事业、环境保护方面多做点事情?”
这封信对王石触动很大,也为王石如何进行人生的取舍,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其实这些都是不难的东西,为什么你不去做呢?如果再反思一下企业的取舍,企业的功能,你的选择就会更加明确。”
同样,宏达国际电子的卓火土,交棒后比以前快乐多了,他为很多儿童提供了资助,“只要我看到被我帮助的小孩有了笑容,那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其实如何取舍没有惟一的标准,但取舍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人的价值观。
[网上收集]
今年的世界首富依然是比尔·盖茨,如果问他如何看待十年后的自己,他会如何回答?
在内布拉斯加州某大学礼堂,年届50的比尔•盖茨,面对上千名学子,讲述了对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他说:“在今后十年里,我花在慈善事业上的时间会比花在全职工作方面的时间多。也就是说,我得从微软选一位杰出的年轻人坐在这个烫屁股的位置上,制定产品战略。”
人的一生都在选择,同时也在选择中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比尔•盖茨为他未来的十年做了战略的规划,虽然他说的很轻松,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有时候取舍很难。
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将军一生戎马生涯,酷爱收藏瓷器,近于痴狂。把玩之时,加上万分小心。有一次,一件心爱的瓷器不小心从手中滑落,这位老将军奋不顾身,在瓷瓶落地前,又将它接在手中。瓷瓶未破,老人却惊出一身冷汗,他想“我带领千万大军出生入死都未曾害怕,一件瓷器却吓成这个样子。”终于他顿悟:是因为人有了得失之心。于是他决然地把瓷器摔碎。
这位老将军砸碎了瓷器,却寻回了自己。
作为商人,在对利的追逐中也有取舍,也会不断选择,什么是你判断价值的标准,什么才是你应该作的战略选择?在德鲁克看来,战略管理不过是:做什么(什么行动),由谁做和为谁做(行动的主体和客体),怎么做(行动的方法),在哪里做和何时做(行动的时空范围)的问题。而迈克•波特则进一步认为战略就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选择不做什么。如果你要满足所有需求,提供所有的经营活动,那么最终将失去竞争优势。而取舍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或许在30秒内问二三个问题,就可以清楚作答:
你的独特定位在哪里?
你在哪个部门服务?
你从不打电话给哪个客户?
你不提供什么服务?
接下来,答案就揭晓了。
商道取舍: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
万科董事长王石新书的签售并不比前一天签售的当红女星孙俪差,这或许应证了现在关于企业明星娱乐化的一些论调。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东侧签名售书厅挤满了人,环绕中间的便是王石和他的新书《道路与梦想》。
签售完毕,王石特意接受了《英才》杂志的采访,而在话题中除了书,更谈到了王石与万科20年道路的取与舍。
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舍的结果。”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的确如此,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综合性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的头两年,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中,杰克•韦尔奇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同时也因为战略调整而常常大规模裁员,由此被称之为“中子弹”。
战略取舍的结果催生了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而这种取舍,也令通用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独二的业务,即使十年后都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会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的悟性还是审慎的理性抉择?GE在20世纪80年代所取得的傲人业绩,高速的发展,得益于“数一数二”战略的实施。
与GE相同,IBM也经历令其痛苦的抉择。
十年前,郭士纳——那个时代最具有战略眼光的少数几位世界级商业领袖之一,信奉了当时最有争论的预言:整合运算将主导软件业的未来。
当时,在软件领域已初显垄断霸主地位的微软并未将IBM软件放在眼中。但十年后的今天,软件业务利润已经占IBM公司总利润的1/3,年营业额超过151亿美元。在2005年合作伙伴大会上,鲍尔默指出: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甲骨文,而是IBM。微软同IBM争夺市场的时代正在到来。
如此,我们反观IBM今天把PC业务卖给联想,是早已在十年前便已经制定下的战略。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的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取舍之道。
“万科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的生意,利润达到200%-300%,这种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赚钱的用黑字表示,赔钱的用红字表示,结果红字多过黑字,说明多年贸易的结果是赔钱多过赚钱,这也说明市场很公平,之前你怎么暴利,之后你都要给我吐出来。”
此后,王石提出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的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而这也让万科躲过了更多的危机。同时在1998年,万科开始了一个舍弃的过程,退出了很多赚钱的行业,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减法,万科早在7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拉封丹寓言》中有一头著名的布利丹毛驴,它面对两捆干草不知该吃哪一捆好,最后不但一事无成,还竟然饿死了。在创富过程中,其实每个人、每个企业也和布利丹毛驴一样,时时面临着在两捆干草之间作出选择的问题。
权力取舍:该撒手时就撒手
相对于讨论该把权杖交给谁之前,或许更应该谈论一下,是否你该交出权杖,以及你能否交出权杖。
放弃权力,便是舍,那么你会得到什么?
杨迈、王均瑶均是英年早逝,而年近60的王石,却还计划在他60岁时,再登珠峰。为此,他要在2006年继续攀登两座山峰,“为了再登珠峰,我必须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舍弃,你自然会得到一些东西。
作为好友,巴菲特曾经这样告诉比尔•盖茨,他认为他和比尔都是“以小博大”的高手,都是从内心深处敢于冒险的人,但是与比尔不同的是,巴菲特对人生的体验更丰富,对财富、风险的理解更深刻。这是作风强悍、咄咄逼人的微软文化所不能教给比尔的,也是比尔的短板。
“我知道你需要一些东西,这个肯定适合你。”巴菲特对盖茨说,“很多人问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富翁,我觉得很简单——致富不取决于你的智商和天赋,它取决于你有多理性。人生的进退取舍是对财富管理的最大考验。”
回到故事的开头,不管比尔•盖茨现在找没找到那个坐在烫屁股座位上的年轻人,至少他有了鲍尔默来替他分忧解难。为此,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他喜欢的程序设计,或是参加社会慈善活动里。看到这里,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你是否会反思一下,这点你能做到吗?
而比尔还在努力的工作,王石已经找到了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为此他可以每年只用一半的时间工作,而另一半的时间去和世界高峰一较高下。
在台湾,宏达国际电子的创始人卓火土在其事业的最高峰——以每股11.54元荣登获利王的时刻,却悄然宣布退休,交棒给总经理周永明。而此后,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我现在自己看事情的心境不同了。”
许多人渴望成功,都追求完美,这也是成功前必蹲的马步,但不管企业或个人要更上一层楼时,就得懂得授权、放下,再创新高峰。这里的取舍智慧,已经有人看得透。
心境取舍:心中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心理都有难以割舍的东西。但是,如果在以上两个取舍都解开之后,那么对于心境的取舍,可以说是有了选择的空间。
中国人很相信悟,有一则故事则在讲述取舍的境界: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得到,舍得也好,取舍也好,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一种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是舍弃了你视为珍重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这个层面的东西。的确“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的取舍还难。
另外,对于取舍,还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取舍巧伪”。有一个僧人问华严宗的开宗祖师之一金陵清凉院的文益禅师曰:“十二个时辰中,如何行、住、坐、卧,行履,才是与道相应?”文益禅师回答说:“取舍之心成巧伪。”意思就是:不能有取舍心,有取舍心态即会对一切的好境,会投机取巧而取,百般就是要取那个境。
但是,以上的两种境界常人恐怕无法达到,那么怎么样的取舍对常人来说才是更高的境界呢?
随心而动,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为名利福禄所诱惑,甚至不作过多的价值判断,恐怕这样才能取舍有道。弘成科技的CEO黄波和他的丈夫舍弃了在美国安逸的生活,选择回国创业,如今弘成科技旗下的中华学习网的注册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万,每年的利润增长都在80%以上。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则舍弃了铁饭碗,加盟了一家毫无保障的小公司,而今新大陆成为了资产超过13亿元,拥有15家子公司的高科技集团公司。
这是入世的取舍,相反也有出世的取舍。王石在企业和人生间作出了选择之后,他又面临着第二次选择。而这次选择也是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悟出的道理。
2005年,王石随中国探险队远征北极点之前,一位老科学家前来送行,因为对于王石颇有好感,特意写了一封信交给王石。在信中老科学家赞赏了王石的勇气,而且希望王石一行能够顺利到达极点,安全归来。但是,老科学家也在信中尖锐地指出王石应该把这种英雄行为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结合起来。
“就是这样一封信,让我感到心里很惭愧,对于我的探险行为,我的定位是自我实现,充其量也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这位老科学家的言外之意便是告诉我:你现在是成功的企业家、探险家,你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你能否除了探险、搞企业之外,利用你的名声在公益事业、环境保护方面多做点事情?”
这封信对王石触动很大,也为王石如何进行人生的取舍,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其实这些都是不难的东西,为什么你不去做呢?如果再反思一下企业的取舍,企业的功能,你的选择就会更加明确。”
同样,宏达国际电子的卓火土,交棒后比以前快乐多了,他为很多儿童提供了资助,“只要我看到被我帮助的小孩有了笑容,那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其实如何取舍没有惟一的标准,但取舍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人的价值观。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