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故事 - 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二)

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二)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尽管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郑永刚的做法,但是这一次他又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郑永刚:我是比较武断的。在这样的一个决断的时候真理往往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当年按照国家的政策允许有职工内部股,所以三年以后职工内部股99年上市后,我们那些老工人,原来的将近三、四百工人基本上都是几十万、百万富翁。所以资本市场给他们带来了好处,企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实惠。

  郑永刚的话让我们有些吃惊,上市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不言而喻,但一个工厂里有那么多工人都成了百万富翁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位杉杉的员工。

  记者:当时你们杉杉股票上市的时候你买了多少股?

  工人:买了一万股。

  记者:多少钱一股买的?

  工人:反正我是七千八百块买了一万股。

  记者:到后来上市之前你手上有多少股票?

  工人:有大概四万五千多股吧,送啊配啊

  记者:最后上市的时候股票最高涨了多少钱?

  工人:最高的我也不知道,反正上市的时候,我最后卖的时候,我十五块多十六块多都卖了。

  坦率、果断是郑永刚留给我们的印象,他并不完全像一个南方人,这一点他自己也不否认,他说这跟他在北方当兵有着很大的关系。

  郑永刚:决策果断、那种生活非常有规律这些方面,这实际上是我在部队里面造就的。军队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一生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人跟我接触以后就会说你哎呀不像南方人。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从高中毕业以后直接去了东北,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就在东北,所以我有东北人的豪爽,然后有军人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所以结合起来以后,当然我也有南方人、宁波人的经商意识和精明。所以看不出我纯南方人的感觉。

  王新元:他做事情非常果断,我跟那么多企业老板的合作或者结识或者是朋友,从果断上说他可能是最果断的,因为他太自信太果断了,所以有些事情他可能预料不足,有些事情定下来以后可能要去修正的他没有去修正。或者是这个事情再盯紧一些会更好一些,但他不顾眼前的东西了,可能会有些损失,但是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他优点的背面吧

  熟悉郑永刚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时间概念很强。王新元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王新元:他跟他爱人谈恋爱的时候,阿青就是他太太,因为我们关系也是很好,阿青就跟我说,他脾气就是这样,他说定好一个时间在什么地方,那时候阿青的父母到上海去玩,说定好五点钟在那儿集合,开车大家一起走,五点到了,阿青爸爸妈妈还没到,他开了车就走,那还是在谈恋爱的时候,就是他性格决定了他就是这么样一个人,所以他定好这个时间必须得做成他就做成。做不成拉倒,现在很多的时候还会这样,就在企业做事情上,他决策一个事情,他认为一定要这样,你做不到做不到跟不上,跟不上拉倒,算你活该。

  敢想敢干就意味着在竞争激烈的年代里可以掌握先机、在这个时尚的行业中掌握制胜的法宝。当郑永刚屡屡超前的想法和做法获得成功后,他周围的人尽管不能理解但也不再怀疑他的决策了。

  郑永刚:杉杉这个企业的发展当然也更多的与员工的努力,包括这个当地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觉得我的这种超前的意识和果断的决策,在这个企业中形成了我们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当然我觉得我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如果没有我的话,很难说清楚到底有没有今天的杉杉。

  今天,当郑永刚回忆往事时自信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郑永刚后来的决策在公司内部不再有人疑虑了。1997年,郑永刚又做出了轰动业界的举动,他推出了"名牌、名师与名企"联合的"三名工程"。

  郑永刚:当时的设计师和服装企业之间它没有一个直接的联合关系。设计师在学术圈里面企业在工业化的过程里面,所以我当时就提出来设计师必须跟品牌跟企业联合。我把中国最优秀的两个设计师代表,张肇达、王新元,把他们聘到杉杉旗下,然后作为品牌的总设计师,以每年给他们每人300万的设计经费,然后设计出设计品牌。这样的话,对整个设计师和企业品牌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震动,而且全国纷纷开始形成了三名结合的路子。实际上,国外的名牌就是通过设计品牌设计文化,通过设计它的特色来服务于消费者。所以我们从过去的手工作坊、大加工,到工业化品牌到设计化品牌,实际上这里面有我个人和我们企业的一些小小贡献。

  王新元:当时中国设计师还不值钱,应该说我跟张肇达那次跟杉杉跟郑永刚合作以后,应该是把中国服装设计师抬高了一个档次。通过那次炒作使中国认识了设计师这么一个层面。因为以前对中国个服装业的发展,杉杉的这个举动应该是对中国这个创品的这个路上,现在回头来看,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一步,起码让中国人认识了服装设计师,那后来有了设计师才知道有品牌,有品牌概念就是品牌里面有设计概念中国服装能走到今天应该说杉杉当时是开了一个先河

  作为"三名工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第一个设计品牌"法涵诗"的诞生。接下来20多场的大型时装发布会为"法涵诗"和郑永刚的品牌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尽管今天我们还不敢说"法涵诗"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是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却由此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服装品牌开始由初级品牌提升为设计品牌、推广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同国外的高级品牌进行交流,否则只能是停留在工业生产型的商品制造阶段。而郑永刚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服装界的地位。

  王新元:我跟郑永刚开玩笑说过,我说他很像巴顿将军,巴顿将军的性格你看过了我说你看看巴顿将军的书,你特像巴顿将军的那个性格他就属于那种性格的人如果定位他就像中国服装业的很好的一个将军。应该说就像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一样,就是他应该是中国服装业的非常优秀的一个将军。他能领导一个企业从困难战争不断的胜利胜利,不断攻克一个一个的难关。闯过一道一道的风险,这个我认为是他很大的优点。

  蒋衡杰:在我们全国的服装产业重视服装重视服装文化重视设计师有大众化的工业化生产一个品牌的一个应该说这在我们最近几年服装产业如此发展的过程当中,提升服装产业起到了这么一个领头的我认为郑永刚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是积极的倡导者又是一个忠实的推行者

  这里是宁波的三江口,是甬江、余姚江、奉化江的交汇处,也是可以通向大海的地方。据说古往今来很多宁波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宁波,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郑永刚和他的杉杉集团。在宁波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我们很容易就寻访到他每一步发展的脚印,从甬港服装厂的旧址到后来的杉杉大厦再到现在杉杉工业城。但是这是始终容纳不下郑永刚。其实,从他提出"杉杉要创中国西服第一名牌"的时候,从他要求员工学普通话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人们他要到外面去发展。

  郑永刚: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提出国际化的概念。所以总部放到哪里是最合适的?96年年底97年年初的时候就是说你这个企业的决策总部放到哪最合适,后来我们经过再三论证,放在上海是最合适的。那么人才信息功能优势,市场优势。可以说全国其他城市是很难和上海媲美的。

  1999年,郑永刚将杉杉的总部迁到上海。这在当时、在企业内外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三年过去了,时间又一次证明了郑永刚的举动没有错。当世界服装业都面临着不景气的时候,郑永刚在上海找到了杉杉新的利润增长点。

  郑永刚:杉杉已经不是单一的一个服装企业的概念了,它已经是以服装作为一个主业板块,它拥有高科技板块,我们非常棒的国家863的锂电子负极材料,填补国内空白的;我们的生化垃圾处理的IBI的技术,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板块。我们现在已经有比较好的效益了,那么未来几年,我觉得应该是作为杉杉新的一个效益的支撑点,应该是非常有前景的。

  郑永刚一直是自信和乐观的。在他脸上我们很难找到作为大公司老总的疲惫。而且又一次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可以将事业和家庭都处理得很好,他说自己如果不出差的话,几乎每天晚上都回家吃晚饭。这在我们节目以往拍摄的节目中是很难得的。

  郑永刚:如果够水平够能力的话,应该是8小时就足以你事业飞黄腾达了。我有时候就跟太太孩子看看电视,也没人招呼我。我就待在家里因为我们的院子特别大,我的房子前面有个大院子,每天吃完晚饭,如果孩子不再的话,我就跟太太散散步,差不多一个小时散步也没人打搅。我觉得更多的给家里人,那怕吃个晚饭、散散步,配孩子去吃个肯德基,我觉得这个氛围非常好。我觉得家庭和事业是可以两全其美的。没有什么矛盾。

  印象中大公司的老总总是有处理不完的公务,总是要工作到很晚,似乎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那些为了事业而放弃家庭的人,似乎也常常是值得称道的。郑永刚对于作为公司老总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观点,也正是他的这种观点是的他的生活更加丰富。

  郑永刚:其实每一个人都分配一项工作,等于是每个人就吃自己前面的一碗饭,如果你把别人的饭给吃了,别人饿了,你也撑了。就这么回事,工作也是一样。所以我管的人,这么多的员工我怎么管的过来,11000人呢,52个公司,这么多人你能管得了吗。你不能管,宝塔型的管理,你就管好你的团队的人,他们再去管中层的人,再让他们去管,就是一层一层的管理,这宝塔型的管理、科学的管理,这是最好的。如果你一竿子插到底,那你也就苦也苦了,你最后事也做不好。

  如果这样分配工作和生活的话,你就觉得会有很多时间来思考来决策,来到国外经常的会去看去探讨,有很多的东西就是说会给你知识和经验当然像我这样的话呢还有必不可少的每个星期一到两场高尔夫球其实这非常好啊作为公司的决策人需要有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事业的一个最大的保障同时跟一些成功人士去交流去探讨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场所同时也可以放松在紧张的工作的生活当中可以放松自己所以这样子我觉得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一个

  44岁的郑永刚,在过去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凭着自己超前的意识和敢想敢干的作风,创造了今天的杉杉集团。尽管现在的他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但在他取得被业界认可的成绩时,他拥有的不过只是当兵前的高中文凭。在采访中,当我们把他的成功归结为经商天赋时,郑永刚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一直持续了很久。



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故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