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松涛:永远要创业 守业即耻辱
销售逾10亿元、员工4000人、分支机构百余个……当你聆听拥有这些资源的“大老板”———名列上海工业企业50强、民营高科技企业20强的绿谷集团董事长吕松涛虔诚地探讨“创业”话题时,可能一开始会产生“矫情”的错觉。
但当你了解了一个刚满40岁的创业人17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之后,你才会顿悟:创业的内涵在他身上体现得是多么透彻。
最初的激情:再不创业就晚了
出生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吕松涛自小聪慧,本科学的是管理学,考研时竟选择了难度较大的“自然辩证法”。个人的浓烈兴趣,令他的考研带有“创业”的味道,很多人望而却步的《高等数学》,他基本上是靠中学的底子自学的。
研究生还没毕业,1988年,吕松涛在经过长期的“量变式思考”和一个晚上辗转反侧的“质变式思考”之后,认定了这辈子的人生基调就是“创业”。篬着胆子四处借了3000元,他在研究生院内率先“下海”。
做技术转让、做买空卖空、搞汽车报警器委托加工。一番“激情”之后,缺少实际经验、更缺少经商资源的吕松涛成了那个年代大学生中少有的“负翁”。1989年研究生毕业那年,在第一次创业的“一张白纸”上,他带着6000元的“巨额”债务,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失败的经历和债务的困扰,足以浇灭一个人的所有热情。但就像许多最终成功的创业者一样,吕松涛拥有百折不挠的韧劲儿。
吕松涛至今清晰地记得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并一直萦绕心头的一个激荡不已的念头:再不创业就晚了。
他坚信: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早些迈出第一步。
吕松涛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把债务压力化作继续创业的巨大动力,压力就全没有了。最起码得早日挣钱,早日还上朋友们的血汗钱,这是一个创业者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实际上,读研时,吕最想干的事情就是退学。尽管大多数人都认同,创业没有早晚,但他却“偏执”地认为:对他来说,最好的创业时机是“从今天开始”。
第一桶金:来自理性的路径选择
失败与挫折让试图搏击大海的吕松涛首先想到了积累见识,特别是学到对复杂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具体行动方案的策划与落实这些硬功夫。
他选择了适当的充电和缓冲。他来到了内地一家管理规范的大型国有企业,学习和观察其复杂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流程。
厂里把他安排在令很多人羡慕的“经济管理研究所”里。但为了在大企业的熔炉中真正“百炼成钢”,为创业积攒本钱,他主动要求下到最基层的班组,从生产管理的第一道流程开始学起……
两年之后,尽管上一轮的债务还没有还清,志在独立创业的吕松涛觉得心里的底气慢慢足了。此时正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时,吕松涛没有再等待,靠着同事们的慷慨解囊,他凑齐了路费。
在十多个适合创业的大城市进行一番详细的调研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对他来说机会较多、创业成本相对较低的珠海,盘下了朋友低价出让的4个铺位的大排档。
吕松涛坦言:实际上那时的他面临的是一种“进退两难”的“绝境”。退,不可能,因为已经给单位打了辞职报告,别人想进还进不了的好部门和安稳岗位没有了;进,资产还是“负数”,容不得再次折腾。正巧那时他爱人怀孕,生活的压力更大了,现实要求他只能成功,不能再失败。
他最喜爱的自然辩证法,给了他面临绝境时的冷静。
结果验证了他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旺盛的人气,让他经营的大排档很快扩张为体面一些的店铺,原来冷清的路段也逐渐成了后来经营者们眼中的抢手货。
吕松涛没有沉醉在一名成功小业主的欣喜中,而是很快将他并不擅长管理的饭店的经营权转给了别人。
吕松涛没有将拿经营权换来的10万元现钞在手上搁置,他已经体验了流动的重要。投资房地产是那时的珠海最佳的赢利渠道,吕松涛没有袖手旁观。一次看起来漫不经心的地产股份投资,让这笔钱半年之内增值7倍。趁着越来越旺的投资热,吕松涛在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频频出手,很快让个人资产增值了10倍、20倍,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一个经过慎重选择的正确的地点,趁着好的势头,他基本获得了创业不可或缺的资本积累。
宝贵的第一桶金,让他的雄心真正开始变成了现实。
创业激情让他再次驱散新的苦闷与彷徨
以创立“实业”为最大追求,让身处经济泡沫之中的吕松涛拥有了比较清醒的头脑和理智。他知道炒作是创业的天敌,终归不会长久。1994年,满怀一腔激情和梦想的吕松涛踏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土———上海,正式成立上海绿谷公司,开始新一轮的搏击。
全新的选择让吕松涛重新面对一切从零开始的创业态势———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行当、无法定位的创业方向,使得他无法制定远大发展战略,只是此刻,他的兜里略多了些钞票。
在随后的两年里,靠着在各界广交朋友、靠着在上海滩打拼和探索的勇气,绿谷在房地产、食品、药品、电脑等行业中广泛投资,甚至涉足石油、钢铁贸易,但残酷的现实证明“每一条蛇都会咬人”。
盲目的、多少有些急于求成的“做大”,不会带来丰硕的果实。由于缺乏战略规划,投资分散,没有聚焦,对每一个行业都理解肤浅,吕松涛又一次面临绝境。最高峰时,绿谷公司欠债8800万。残酷的现实令当初慷慨解囊的许多朋友,对绿谷、对吕松涛从“高度信任”变为“高度怀疑”。四处是讨债的手,真正是“四面楚歌”。雪上加霜的是,1996年的春节,公司连工资也发不出来,直接导致本来凝成一体的创业团队因此分裂,超过一半的人脱离绿谷另谋生路,留下来的人,脑子里也难免存在“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在绿谷公司,除了吕松涛本人之外,几乎没有人相信还会有翻本的机会。
吕松涛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态势看似绝境,其实是任何一家大企业、任何一个最后成功的创业者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但耐人寻味的是结果截然两样,有的就此永远消失,有的却在废墟中“凤凰涅槃”,迈上更高峰。而扭转乾坤的重要因素是:有没有放下架子、一切从零开始的纯粹的创业豪情,有没有不辜负朋友、不辜负社会期待的高度的责任感。有了这样的创业特质,你就会对“心灰意冷”永远不屑。
吕松涛斩钉截铁地说:“对这样的人来说,失败就是机会。”
1996年,因为对传统文化的醉心,在自己尝试过的领域中,吕松涛领着手下仅存的“七八条枪”,开始选择了中医药产业,探索其特点。这正是吕松涛所说的真正的机会:失败让他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转而把所有的创业激情、创业心得、创业资源聚焦到一个领域,重新从头开始。
吕松涛充满自信地告诉记者,从资产来说,我是从千万富翁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但从创业的体验层次来说,我已经站在了珠峰的半山腰,足以“一览众山小”。
正是凭着这种面对大风大浪的睿智和偏执,他的新一轮创业很快开花结果。他着眼于拥有自己独家经销的品牌,1997年一年就打了翻身仗,并开始努力获取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的生产和经营,迅速占领市场制高点。
如今从创业的眼光看待当时的处境,吕松涛说:新的原始积累期,对行业认识尚不深刻,虽摸索出了市场的一般规律和朴素手段,但在产品、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缺乏规划,教训多多。
有了永远创业的理念才不会守业
1998年至2000年,几个药品和保健品品牌经销的辉煌在绿谷公司维持了3年,此后开始进入瓶颈期。保健品市场的一片肃杀,令许多经销商陷入低谷。
选择进入中医药产业的绿谷此时面临着新的问题———外部的问题是市场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寻找和确定在这一领域长期的发展战略;内部的问题是,创业团队中的一部分人对吕松涛的选择持不同意见,他们甚至认为进入中医药产业是危险的、没有前景的。
果然,瓶颈期到来了,2000年的绿谷公司在创业团队分裂动荡之后又一次进入“赤字”———平均每月200万的亏损。尽管对积累较丰厚的吕松涛来说,这样规模的亏损还可以承受,他可以采取减少人员的办法来守住资产,但吕松涛没有选择“保守”,他坚定地认为:对永远有创业理念的人来说,守业意味着耻辱。
从2001年开始,经过数次反复的战略选择,吕松涛果断选择将疑难杂症的治疗、将中华古老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光大,作为自己投身中医药行业的抱负和追求,将最新的创业理念上升为“做成一件大事,朝着既定的目标无限逼近”。
采用“无边实验室”战略和“特诊连锁”的经营模式,绿谷联合了国内外顶尖的专家、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将用灵芝治疗肿瘤作为自己新一轮创业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接二连三的营销动作,投入均以亿元计。
目前,由绿谷投资生产的一个灵芝中成药的品牌,就创下了年销售额8亿元的奇迹。靠着最纯粹的自主产权、最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绿谷成为第一个进驻上海张江高科技工业园区“中华药谷”的国内民营企业。
始终沐浴着创业激情的吕松涛告诉记者:“我无法预测未来还会遭遇怎样的市场洗礼,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惧怕任何挑战,我们永远相信‘归零法则’———一切从零开始,必将再创辉煌。”
对西方文化持质疑态度的吕松涛,一直追求着国外跨国公司的最高境界:只要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废墟中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