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 如何对待金钱和人生
初中时,我就当过小保姆
我在上海长大,小时候,生活不算太差,每天可以喝一瓶鲜奶,很小就可以穿的起凉裙子,我还记得,有好几次和奶奶逛街逛累了,奶奶会让我和她一起坐人力车回去,不过奶奶每次都是让车夫在距离我们家一个街口的地方停车,然后走回家。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爸爸就带我去了上海最出名的西餐厅“红房子”吃大餐。即使是冬天,如果我要的话,他也会让我到南京路上的“凯司令”吃冰砖。
很长一段时间,我头脑中关于钱的概念,就是五分钱能够在弄堂对面的小店买一包拷扁橄榄。然后和同伴一边嚼着,一边上学。那个时候,我在学校算是一个小头目,很有一呼百应的架势。现在偶尔想起来,或许那些零食也起了一点作用。
对钱有了真正的概念是在中学。社会上兴起了勤工俭学的风气,于是还在念初中的我也跃跃欲试。自己跑到一家职业介绍中心,结果找到了一份给一户人家当小保姆的工作。那个时候,当小保姆不是很体面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上海人说的那些乡下人来干的,我想像我这样的人真的不多。正是因为我是学生,这家人反而照顾我要多过我帮他们。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家务,而我也因此有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劳动收入。这个经历让我感觉到,原来靠自己赚钱是最令人高兴的。而且这一次的经历还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我根据我的经历写的文章,被登在了上海《青年报》上,还得了一小笔稿费。最后我是怎么处置这些钱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么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要么就是和同学大吃了一顿。我是那种比较务实的人,从小我的爸爸就对我说,吃是最实在的,因为东西都在自己的肚子里面。我觉得,穿也是比较实在的,因为穿在自己的身上,同时也能够让别人看到。不过这些实在的东西,都需要钱,所以我知道钱的重要性。
其实我对钱
并不那么着迷
有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在香港遭受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我和别人一样,也卷入了炒股的行列。炒股很容易让人上瘾,虽然我只是小股民。但有的时候,一天的亏赚可能就是好几万元。结果我是以大亏一笔而惨淡收场。因为市况不好,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经常不在香港,而股市的变幻真是在分秒之间。只是那一次的经历让我发现,原来我对钱并不是那样着迷———每次赚了很多,我也不是太高兴,然后折回原地,我也无所谓。面对那么多钱的亏蚀,我只是耸耸肩膀,对自己说,从零开始。在香港这个地方,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房子要供款,上班要交通费,吃快餐一个月也要几千块钱。所以我最担心的,还是会不会失业。
出了名之后,内地有不少人问我,难道你还不满足现在的生活吗?在他们的想像当中,我应该在香港住着很大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有菲律宾工人的服侍。我告诉他们,我的生活和大部分的香港打工仔一样,住着很小但是很贵的房子。没有车,因为交不起停车费,也没有工人,因为房子太小,不想有人影响我的生活空间,但是我生活非常满足。我的努力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把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做好。
好的东西
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生活的质量当然可以依靠钱来改变,但是花很多的金钱,也不一定有高质量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花几千块钱买的一个名牌手袋,可能还不如我在某些地方发现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设计,尽管不是名牌。有很多的钱,可以住得更舒服一些,但是如果现在我觉得住的地方已经足够的话,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改变它。我喜欢任何舒适、有品位的东西。有的需要花很多的钱,但我从来不会自找烦恼。如果我的负担能力只能够到一个消费层次的话,那我不会因为想要更好的东西而去想要更多的钱。
其实很多好的东西不一定要花很多的钱,而是看你会不会发现它们。华人有一个特点,比较崇尚名牌。我也喜欢一些品牌,它们出名,肯定是它们的设计有过人之处,但是未必名牌可以适合每一个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舒服。
这些年用假冒名牌的人越来越多,我真的反对用假名牌并和很多人为此争论过。我说,如果负担不起,为什么一定要拥有呢?用这些名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吸引别人的注意,还是因为别的。有的朋友说,是因为喜欢名牌的设计,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钱买真的。我也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名牌橱窗里面的东西,有的真的非常精美,但是如果负担不起,我会退而求其次,找别的选择。我觉得,假的就是假的,这个世界上可选择的很多,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要求呢?
我觉得,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和获得的收入应该是成正比的,至少在香港大部分的公司是这样。偶尔我会觉得不开心,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收入回报。不过还好,这样的不高兴持续的时间通常很短,最多有的时候发一下牢骚,很快就转身又去工作了。到了年底,通常会接到下一年加薪的通知,不管加的幅度有多少,还是会让我高兴老半天,然后请大家吃一顿饭。只是有一年,我说,大家也太不客气了,把加的那些钱都给吃掉了。
我在上海长大,小时候,生活不算太差,每天可以喝一瓶鲜奶,很小就可以穿的起凉裙子,我还记得,有好几次和奶奶逛街逛累了,奶奶会让我和她一起坐人力车回去,不过奶奶每次都是让车夫在距离我们家一个街口的地方停车,然后走回家。还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爸爸就带我去了上海最出名的西餐厅“红房子”吃大餐。即使是冬天,如果我要的话,他也会让我到南京路上的“凯司令”吃冰砖。
很长一段时间,我头脑中关于钱的概念,就是五分钱能够在弄堂对面的小店买一包拷扁橄榄。然后和同伴一边嚼着,一边上学。那个时候,我在学校算是一个小头目,很有一呼百应的架势。现在偶尔想起来,或许那些零食也起了一点作用。
对钱有了真正的概念是在中学。社会上兴起了勤工俭学的风气,于是还在念初中的我也跃跃欲试。自己跑到一家职业介绍中心,结果找到了一份给一户人家当小保姆的工作。那个时候,当小保姆不是很体面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上海人说的那些乡下人来干的,我想像我这样的人真的不多。正是因为我是学生,这家人反而照顾我要多过我帮他们。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家务,而我也因此有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劳动收入。这个经历让我感觉到,原来靠自己赚钱是最令人高兴的。而且这一次的经历还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我根据我的经历写的文章,被登在了上海《青年报》上,还得了一小笔稿费。最后我是怎么处置这些钱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么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要么就是和同学大吃了一顿。我是那种比较务实的人,从小我的爸爸就对我说,吃是最实在的,因为东西都在自己的肚子里面。我觉得,穿也是比较实在的,因为穿在自己的身上,同时也能够让别人看到。不过这些实在的东西,都需要钱,所以我知道钱的重要性。
其实我对钱
并不那么着迷
有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在香港遭受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我和别人一样,也卷入了炒股的行列。炒股很容易让人上瘾,虽然我只是小股民。但有的时候,一天的亏赚可能就是好几万元。结果我是以大亏一笔而惨淡收场。因为市况不好,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经常不在香港,而股市的变幻真是在分秒之间。只是那一次的经历让我发现,原来我对钱并不是那样着迷———每次赚了很多,我也不是太高兴,然后折回原地,我也无所谓。面对那么多钱的亏蚀,我只是耸耸肩膀,对自己说,从零开始。在香港这个地方,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房子要供款,上班要交通费,吃快餐一个月也要几千块钱。所以我最担心的,还是会不会失业。
出了名之后,内地有不少人问我,难道你还不满足现在的生活吗?在他们的想像当中,我应该在香港住着很大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有菲律宾工人的服侍。我告诉他们,我的生活和大部分的香港打工仔一样,住着很小但是很贵的房子。没有车,因为交不起停车费,也没有工人,因为房子太小,不想有人影响我的生活空间,但是我生活非常满足。我的努力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把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做好。
好的东西
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生活的质量当然可以依靠钱来改变,但是花很多的金钱,也不一定有高质量的生活。对于我来说,花几千块钱买的一个名牌手袋,可能还不如我在某些地方发现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设计,尽管不是名牌。有很多的钱,可以住得更舒服一些,但是如果现在我觉得住的地方已经足够的话,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去改变它。我喜欢任何舒适、有品位的东西。有的需要花很多的钱,但我从来不会自找烦恼。如果我的负担能力只能够到一个消费层次的话,那我不会因为想要更好的东西而去想要更多的钱。
其实很多好的东西不一定要花很多的钱,而是看你会不会发现它们。华人有一个特点,比较崇尚名牌。我也喜欢一些品牌,它们出名,肯定是它们的设计有过人之处,但是未必名牌可以适合每一个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舒服。
这些年用假冒名牌的人越来越多,我真的反对用假名牌并和很多人为此争论过。我说,如果负担不起,为什么一定要拥有呢?用这些名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吸引别人的注意,还是因为别的。有的朋友说,是因为喜欢名牌的设计,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钱买真的。我也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名牌橱窗里面的东西,有的真的非常精美,但是如果负担不起,我会退而求其次,找别的选择。我觉得,假的就是假的,这个世界上可选择的很多,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要求呢?
我觉得,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和获得的收入应该是成正比的,至少在香港大部分的公司是这样。偶尔我会觉得不开心,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付出,没有获得应有的收入回报。不过还好,这样的不高兴持续的时间通常很短,最多有的时候发一下牢骚,很快就转身又去工作了。到了年底,通常会接到下一年加薪的通知,不管加的幅度有多少,还是会让我高兴老半天,然后请大家吃一顿饭。只是有一年,我说,大家也太不客气了,把加的那些钱都给吃掉了。